BIG6 模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2021-02-05宋建卫陈慧洁焦增玉成亚伟
宋建卫,陈慧洁,宋 羽,焦增玉,成亚伟
(石家庄学院 党委学生工作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教学也随之革新。现代技术打破了教育的空间限制,教学内容也跳脱了纸媒的平面限制,教师可以更便捷地利用网络等信息化技术传递教学知识和评估教学效果。但是与之相比,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探索的能力慢于网络发展的速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倾向于被动地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1]因此,树立学生信息搜集和利用信息的思维理念、提高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一、BIG6 模式的概念和应用
(一)BIG6 模式的概念
BIG6(Big Six Skills) 是美国的迈克·艾森堡(Mike Eisenberg)和鲍勃·伯克维茨(Bob Berkowitz)两位学者于1988年提出的一种网络主题探究模式,该模式把学习重点放在对信息的“搜索、阅读和理解”上,是协助学习者运用网络资源解决相关主题的信息搜集、整理、归纳和评价的方法。BIG6 全称是“Big6 信息问题解决模式”(Big 6 Model of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该模式为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制定了六大步骤,遵循这六个步骤,学习者可以在多方面获取信息的同时,对原本制定的任务和目标进行不断的反思。[2]六个步骤包括:定义问题,确立并寻求信息来源,收集相关信息,挑选并利用信息,整合组织信息,对信息处理结果评估[3]。
六个步骤中的每个步骤又分为两个阶段[4]:
定义问题步骤:第一阶段是定义信息问题具体是什么任务,第二阶段是确认完成任务需要哪些信息。
确立并寻求信息来源步骤:第一阶段是研讨可获资源的范围,第二阶段是列出资源的优先等级顺序。
搜集信息步骤:第一阶段是查找上步列出的资源,第二阶段是从查找的资源中寻找可用信息。
利用信息步骤:第一阶段是认真阅读信息,第二阶段是摘录有用信息。
整合组织信息步骤:第一阶段是从众多摘录的信息中进行组织梳理,第二阶段是表达信息。
评估步骤:第一阶段是评价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第二阶段是评价问题解决后的结果。
总体流程可以用:任务驱动——思索方法——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表达信息——评估过程和结果来大致表述。[5]所以BIG6 模式极大地利用了学习者本身对问题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是带着思考和想法去挖掘问题的过程。
(二)BIG6 模式的应用
在美国,大多数学校课程中都融入BIG6 模式,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中国台湾的游婉琳、赖苑玲等一批学者将BIG6 模式融入小学课程,发现通过BIG6 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成效和热情,还增强了利用网络的能力。[6]台湾淡江大学欧阳崇荣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以台北市中小学为试点,实施“中小学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建立先导系统”的计划案[7],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各项资源和网络资源。东北师范大学陆畅将BIG6 与自然科学课程相结合,在四年级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发现通过运用BIG6 教学方法,学生无论是在信息技术网络素养还是在批判思维、合作能力、独立学习能力上都有所提升。[8]渤海大学的庄春华将BIG6 模式引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发现主题探究学习使学习变得系统化、具体化、流程化,适合小学阶段学生自主探究学习。[9]蒋宗伟将BIG6 模式导入高职思政课,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还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10]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背景
探讨BIG6 模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应用,以BIG6 模式融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为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法律素质。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并能运用相关理论解决人生道路上出现的思想道德或法律方面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二)研究设计
教师将BIG6 模式导入思修课,设计授课主题和分组。
主题选择要求:第一,选取大纲中的教学内容,立足教育理论内容,保障教育连贯性;第二,结合时下道德和法律热点事件,通过现实案例引出课程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尤其是需要学生分析和思考办法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第三,选题体现教学目的,通过可视化和语言组织后的学习成果展示使教学目标变成可测的实际成果。
本文选择“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这个章节作为呈现案例。
分组:根据班级人数分组,每组设1 名小组长,组长与教师联系并组织、协调本组学习任务。
具体研究过程:
(1)定义问题阶段:本研究首先引用了一个案例,提出问题“怎样看待和定义自己的人生价值?”指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人生观、人生矛盾、个人和群体的利益。围绕这些内容,根据案例中的问题,鼓励小组采用“头脑风暴”等方式积极思考、各抒己见,进行商讨。
(2)搜集信息策略: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相关主题的信息渠道,例如专著和论文的搜索引擎、官方的应用,学生可自行搜索和参考,也可利用校园网络图书馆和网络课程搜集需要的信息。教师只提供信息获得途径,学生根据小组设定的问题排列信息的优先等级,做好搜集信息的策划方案。小组长记录小组成员排列信息渠道的原因和方式。
(3)搜集信息过程:根据上一步排列出优先次序的信息渠道,对信息进行关键字搜索,小组成员记录自己搜集信息的过程,小组长将搜集信息的完整过程记录,可以是摘抄、拍照、拍视频、文本记录等,重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4)筛选有效信息:学生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浏览和选取。教师提出有效信息的筛选标准,如切题性、新颖性、实用性等,小组共同研讨需要取舍的信息。
(5)整合信息步骤:将上一步摘录的有效信息进行梳理,并组成某种方式进行表达。教师只要求学生表达清晰、有条理,可被记录评分。学生可以把搜集的信息汇总成一份演示文稿或者演绎成一部舞台剧,并可以接受现场其他小组学生的提问和评价。
(6)评估阶段:在小组进行协商、搜集、总结和呈现信息之前,教师会先将评估条件传达。例如,每个阶段的记录是否完整、每个小组成员分配任务是否全面合理、小组信息搜集广泛程度和有效程度、信息总结和表述恰当与否,最终其他小组现场给这个小组综合评分。
(7)教师总结阶段:在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后,教师需要将小组呈现的内容和教学知识点衔接,突出书本知识的实效性。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出发点和成果。
(三)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从某高校法学院选取法学专业2019 级6 个班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3 个班作为实验组,实验组的学生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采用BIG6 教学模式;另外3 个班属于控制组,不采用BIG6 教学模式,也不控制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期末考试后,从3 个实验组班级中随机选取40人进行学习后效能自评价,从3 个控制组班级中随机选取40人进行学习后效能自评价。
(四)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的是自编问卷——《学习效能自评问卷》,自编问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在接受BIG6 模式后相关能力的提升状况。包括如下8 个题:(1)定义任务能力:学习思修课程,对学习问题的定义、理解和拓展能力有所提升;(2)团队学习能力:学习思修课程中,小组之间分工、协调、合作的能力提升;(3)信息获取意识:学习思修课程中,有利用网络、平台和实体资源的能力;(4)信息搜集速度:学习思修课程中,搜集信息的速度提升;(5)信息过滤能力:学习思修课程中,分析、甄别、筛选信息的能力提升;(6)表达观点能力:学习思修课程中,学习成果用语言表述、文字陈述、PPT 汇报、网络文章写作和视频制作编辑的能力提升;(7)现场思辨能力:学习思修课程中,现场互动、思考、应变回应能力提升;(8)总结反省能力:学习思修课程中,对他人意见的汲取和反思不足的能力提升。评分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标准,分别为:完全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完全同意,分值依次为5、4、3、2、1。
(五)统计分析
采用SPSS20.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t 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为了评估BIG6 模式融入思修课的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教学结果进行简单评估。结果如表1 和表2。
表1 列出了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在8 个题目中对自己学习感受的自评得分平均值和标准差,总体而言,实验组的学生在每一道题目上的平均分都高于控制组,意味着经过BIG6 教学的学生,在每一个考核能力上对自己的认可程度和完成程度均高于控制组。
表1 实验组和控制组得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表2 是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做了独立样本t 检验,在8 个题目中,定义问题能力、信息获取意识、信息过滤速度、现场思辨能力和总结反省能力,t 检验统 计 量 的 相 伴 概 率 为0.008、0.002、0.005、0.009、0.006、0.002,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可以拒绝t 检验的零假设,意味着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得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实验组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融入BIG6 模式后的教学效果是学生更能获得自主定义问题、分工写作、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思辨和反省能力。表达观点能力方面,t 检验统计量伴随概率为0.062,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这个因素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四、讨论
(一)BIG6 模式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知识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纯粹反映,而是加入了人们的解释、假设。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需要针对问题情境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并用语言赋予知识外在的形式。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改革正是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希望学生有自己的思考,不再被动接纳教师的知识传授。
表2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独立样本t 检验得分
现如今,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和独立性要低于学习专业课程,但是他们的思维灵活、团体学习热情高、对知识搜索和获取的能力强,更习惯于上网查询和记录信息。利用学生这些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出案例情境,让学生对此有自己的思考,然后再提出两难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辨。搜集信息支持自己想法的过程和用语言总结信息辩述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系统化学习的过程。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信息资源和如何利用信息以及组织有用信息的方法范式,学生课后根据问题情境自行完成课业。而经过高考的选拔,大学生已经拥有了相关知识和思辨能力,尤其对思政热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在适当情境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思辩、讨论、搜集信息、组织信息的方式构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思考和学习。所以,可以将BIG6 模式导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建构主义知识学习理论,将思政知识和思辨讨论式的学习过程联系起来。
(二)融入BIG6 新教法的思政课优势讨论
1.自主性提高
BIG6 模式充分利用了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发达、获取方式便捷等特点,同时也结合了大学生自主性强、逻辑思维发展迅速、团队合作能力突出等优势,改变思政课堂教师主讲的一言堂形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和获得感也因为主动参与和积极讨论以及最终展示而得到提升,学习的成就感可迁移到生活和其他功课的学习。
2.自我评价和反思显性化
大学生知识储备丰厚, 已经拥有了很多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具备优良的思想素质,高校需要提供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和相互展示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而BIG6 模式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一个问题引出、探索方法、搜集信息、整理结果、互动分享的过程,能够极大地表现学生已有素养,并且在群体互动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思维的不足和局限。
3.把握思政教育主动权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培养学生价值观的重大责任,而如今网络冲击线下教育,途径众多、碎片化和扁平化的知识随时传播,教师的权威在网络的冲击下也有了变动[11]。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12]BIG6 模式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为主,但是学习的内容和主题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和选用的。由此可见,融入此模式,弱化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但增强的是教师的思想引领力度。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基于BIG6 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法有所创新,用时事案例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定义问题内涵和外延的能力,引发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过滤信息、筛选甄别信息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团体合作、协商共赢的意识,提高学生总结、表达研究结果的能力,最终在展示成果和回答其他学生提问的过程中主动反思自己。该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大学生思辨能力强、思想基础扎实、团队合作能力优、敢于表达的特点,顺应网络时代信息传递渠道广、速度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丰富教学内容,增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获得感提升的同时,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进行思想的自我反思和革新。
(二)建议
BIG6 模式可以用来评估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总结的研究结果、汇总展示和现场辩论的效果来评估教学目标完成的程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要比其他课程更难测试[10]。导入BIG6 模式后,教师可以综合学生定义问题的准确度、信息搜集的速度、信息过滤的合理性、团队合作的协调性、汇总报告的全面性、现场答辩的思辨性,综合考评教学目标中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运用。
BIG6 模式的应用要结合教学要求和目标。虽然该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自我反省的能力,但是在选择案例和提取问题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想政治理论方向出发,定义和时事政治相联系的问题,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思想性。同时为了兼顾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特点,教师对问题的定义范围要适中,学生可以在范围内自主延伸自己观察和思辨后的问题。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明确提出: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路创优和教法创优,必须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把BIG6 模式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