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1-02-05李巍
李 巍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信息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1 智慧校园起源与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不断发展,各高校正在打造升级版的数字校园建设—“智慧校园”,智慧校园的最大优势是以网络为基础,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为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的服务平台。
智慧校园是指通过应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改变高校师生与校园资源之间的交互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数字校园模式[1]。
智慧校园所具备的特点:一是智能化;二是互动性;三是灵活性[2]。
2 职业院校开展智慧校园建设的意义
随着国家政策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加大,职业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为更好地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需要,高职院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高职院校的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应本着“以人为本、面向服务、信息互通、数据共享”的建设理念,以能够为师生提供及时、准确、高效、随时随地的校园信息化服务,提供满足跨部门的业务管理、面向全校用户便捷的信息服务。通过“管理+服务”的思路帮助学校实现由传统应用系统以管理为核心转向以服务为核心[3]。实现学校各类资源的整合和配置优化,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率,使学校的信息化应用达到较高水平[4,5]。
3 高职院校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知识管理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到高校信息化建设,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使信息化与学校业务和战略发展深度融合,并成为助推院校强校升位、促进教育科研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支撑手段;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开展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实现学校智慧运行,支撑学校开展智慧教育[6]。具体来讲,智慧校园建设将实现如下目标:
1) 实现智慧校园微服务平台建设的坚实基础框架
平台应具备“信息标准与主数据仓库”、“身份认证授权及访问控制”、“数据交换与应用集成”、“多通道一站式业务服务门户”和“智慧型移动应用支撑组件”五大平台与各个业务系统之间为松耦合架构体系。
2) 实现多种方式的统一身份认证、授权和访问控制并具有可扩展性
“多通道一站式业务服务门户”必须能实现对学校所有系统的身份认证、授权、访问控制和单点登录管理,要求身份认证准确安全,授权和访问控制的控制粒度精细、具有柔性,其中授权粒度应能支持到具体的业务、服务或数据内容级别的授权。
3) 实现“一站式”服务
平台能通过“数据交换与应用集成”和“多通道一站式业务服务门户”实现对学校主要业务应用系统进行业务应用层面的调用与整合,并把整合好的业务流程综合展现在“多通道一站式业务服务门户”之上,使得最终用户只需要在这个平台中同一个界面上进行简单填表式操作就能完成各种业务办理,从而实现“一站式”服务。
4) 实现业务流程驱动的数据共享、交换、抽取、清洗和完成主数据仓库建设
数据交换共享应该由业务流程驱动,实现业务流程办理到哪个节点则数据流动到哪个节点,实现业务流程和数据流动的同步及一体化。
5) 实现业务流程管理柔性化和可自定义配置
平台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流程管理配置、流程节点与流程总体绩效统计和分析、以及实现图形化便捷配置管理和自助式二次开发。
6) 实现“多通道一站式业务服务门户”成为综合性用户终端
要求“多通道一站式业务服务门户”要成为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美观易用的信息管理、业务/事务处理、社交化协同互动的综合性用户终端。
4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校园的建设实践
学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201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015年被中央电教馆确定为首批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决定启动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将其设列为学院优质校建设的突破任务。学院按照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及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智慧化校园建设方案,着力解决学校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完成了以下工作:
4.1 完善智慧校园基础设施
1) 智慧校园,云为基础
建设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智慧校园云平台,实现了主要业务系统计算、存储资源虚拟化部署,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弹性的、可扩展的云计算平台,目前已部署各类虚拟服务器150余台,计算资源300核,数据存储容量300TB,满足了软件部署需求。
2) 提升带宽、实现无线网全覆盖
升级全网骨干设备,全面支持IPv4/v6双协议,将校园网出口带宽提高到IPv4为6.5Gbps、IPv6为1Gbps,实现三大校区无线网络全覆盖。目前共建设完成AP2400多个,注册用户10000多人,真正实现“骨干万兆化、有线/无线全覆盖、IPv4/v6全兼容”的新型校园网。
3) 升级一卡通系统,扩展应用范围
为推进信息化的深度应用,启动一卡通升级项目。应用涉及餐饮消费、门禁管理、浴室管理、直饮水管理、自助文印、自助存包、图书借阅、会议签到、城市公交、圈存转帐、一卡通手机App等,对师生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实现“一卡在手,走遍兰职”,应用效果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4) 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学院增加防火墙、WAF、漏洞扫描系统、IDS等网络安全设备,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采用“网防G01”、教育网网盾等公有网络安全平台,加强网上重要信息系统的防护,配备了一体化备份设备对重要业务系统的数据定期备份,全面提升了网络防护水平,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4.2 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
1) 混合教学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学院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指导下推行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每年通过立项申报、中期评审、终期验收、持续更新等方式建设基于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数字化课程。
2) 移动教学打破时空限制
作为甘肃省高职院校中首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合作伙伴,双方合作共建了网络综合学习平台;同时新建教学平台移动端,让学生可以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学、问,二维码签到,开通教学论坛,建立学习社区,录制微课视频,实现线上线下翻转教学。
3) 泛在学习融合多场景教学
为充分践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学院着力打造泛在的网络学习环境。建设了标准化的数据中心机房、私有云平台、完成165间智慧教室和16间录播教室、搭建覆盖三个校区的大屏通知系统,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4.3 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
1) 引入优质学习资源,辅助素质教学
为加强学院内涵建设,丰富网上学习资源,学院引进了超星尔雅网络视频课程作为学院素质选修课的辅助教学资源。截至目前共开设50门尔雅网络视频课程,在2017和2018级6000多名学生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2) 构建虚拟仿真平台,改革实践教学形式
为了提升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改善教学条件,学院大力投资建设基于VR、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虚拟仿真平台,先后完成了物流仿真实训室、智慧旅游VR实训室、机器人焊接实训室等一批虚拟仿真实训室;开发了一批优质实训教学资源,推动了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实训教学资源信息化。
4.4 创新校园应用服务体系
1) 应用系统整合集成,真正服务师生
为解决学院信息孤岛问题,详细梳理学院各种应用需求,建设完成招生管理系统、迎新管理系统、离校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校情分析系统、顶岗实习系统、后勤管理系统、国资管理系统、网上支付平台等应用系统,完成数据中心与已有应用系统的应用集成(教务、人事、OA、学工、财务、招生、图书管理、一卡通等);开发智慧校园App“智慧兰职”,PC端与APP端应用同步,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
2) 基础平台融合统一,数据共享互联
通过梳理学校现有系统,以融合服务思路进行整体规划,制定全校的信息标准,建设包括主数据管理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融合门户平台的基础平台,通过资源共享、集中分布协同审批,实现“一站到底”提供网上集中办事中心,利用互联网将服务时间延伸至7*24小时,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水平,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腿,师生少跑路”的建设目标。
图1 智慧校园系统结构图
3) 建立学校信息标准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建立、颁布学校信息标准“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建设数据标准”,规范了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支撑了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提高了学校行政、教学、学生等管理工作的效率,改善了学校管理服务能力。
5 智慧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办法
5.1 缺乏统一领导和专业性的指导
由于高职院校建立时间普遍较短,而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多方面的全局性工作,仍需加强现有的信息化组织领导机构,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同时,应建设智慧校园专家指导小组,由专业人士参与方案论证、规划制订,规范智慧校园建设。
5.2 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信息化投入方面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差距较大,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不够。为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引入多方参与,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校企共享、企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5.3 优化评价考核机制,健全激励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中信息化应用是难点,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应逐步完善信息化应用的激励机制,推动教师在教学、实训过程中的信息化应用,使智慧校园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5.4 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智慧校园的应用效果,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加强对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