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的“三极管放大电路构建”教学实践*
2021-02-05毛群
毛 群
(阿坝师范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四川 自贡 623002)
0 引言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类及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半导体器件及其组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但传统教学很难让学生真正达到上述目标。究其原因,首先“模电”本身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工程实践性强,加上又是学生首次系统地把电路的知识和工程实际相结合,二本院校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学习难度大、课堂学习效率较低。再者,一般“模电”教材多重视对基本电路分析,而忽略对电路的设计或构建过程,然而本质上讲,从分析电路的角度和设计构建电路的角度学习模拟电路,对学生的要求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学生对电路的理解深度也是不同的。晶体管放大电路便是“模电”课程开篇遇到的一个重难点,如果学生仅会利用一些既定步骤机械地去分析这个电路,没有深度掌握电路的构建过程,就会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层面,电路稍加变化,学生不懂,用学生话说就是:“我上课听懂了,但我不会做题,也不会做课程设计。”即根本达不到应用和解决问题层面。
1 基于问题导向的放大电路构建思路
1.1 问题导向引领教学过程
为达到学生主动参与、深度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第一,以“活跃互动”而导课,三极管放大电路属于分立元件组成电路的基础,教学中要力戒“畏难”情绪,要戒枯燥无味。第二,以“问题/目标”而启思,通过设置问题思考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点联系及应用,启发学生沿着正确方向思考问题,实现课堂内学生主体、师生良好互动[1]。“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的问题设置如表1所示。
表1 “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的问题引导举例
1.2 目标驱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共同探究
在创设问题情境基础上,结合教室扩音器等生活中常见放大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究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构建。基本思路:“放大”是起点,“不失真放大”是前提,“功率放大”是特征,“能量转换和控制”是本质,“放大电路设计”是目标。放大电路构造依据几个目标实施,如表2所示。
表2 “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的目标引导
2 基于问题导向的放大电路构建过程
紧扣基本概念,探讨信号不失真条件下的“放大”,即功率放大,本质是对能量的控制和转换,因此,放大电路中必须有一个核心有源元件,能实现能量控制作用,如三极管,其功能用一个小信号的输入,控制一个大信号的输出,信号能量由直流电源提供;学生明白电路构建必要组成:三极管和直流电源,同时理解电路两个“源”:信号源和电源的作用及区别。关于电路具体连接,先讨论电路输入设计,继续引导学生回顾PN结知识,三极管发射结导通电压一般为600 mV~800 mV(硅管),而测试信号AC一般几毫伏到几十毫伏,学生易知图1电路连接方式发射结自然不会导通,图2连接虽能导通发射结,却会因缺少保护电阻烧毁三极管。通过上述启发,根据三极管输入特性曲线,学生可改进电路,构造出图3所示电路,在输入端得到一个变化的基极电流驮载在直流之上,初步实现小信号输入目标。
接着构造三极管输出端,讨论表1问题3可知,要在集电极输出大电流,集电结需要反偏,应在集电极加电源EC,如图4所示。集电极电流即为基极电流的放大,但集电极电流的功率由电源EC提供,所谓基极电流控制集电极电流,实质上是基极电流控制电源EC输出多大集电极电流。理论上讲,图4中交流小信号AC的变化将引起基极电流变化,集电极电流跟随基极电流变化。
工程中,放大后信号被使用才有意义,图4电路集电极电流信号如何输出到负载?分析图5与图6,易得:图5中负载RL两端电压即电源EC,图6中集电极电流iC经过RC,RC上压降与集电极电流iC成线性关系,从RC两端把电压取出,这个电压即交流小信号AC的放大,图6实现了将集电极电流变成电压信号输出。
进一步探究电路的合理性,电路构造到图6形式容易发现,两套电源在一个简单电路中实不可取,调整基极电阻RB和集电极电阻RC,保证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可将电源合二为一,电路如图7所示。图6信号源AC浮地,抗干扰差,改进电路,如图8所示将信号源一端接地,然而如同图1,图8电路不会正常工作,B点电位仅为小信号提供,三极管发射结不会正偏,若将信号源AC和B点电位分开,由叠加定理,在信号源和B点间加一电阻,B点电位即为直流电源EC和交流小信号AC共同作用的叠加,电路正确,构建了直接耦合放大电路如图9所示。
在表2的目标引导下,师生继续探究图9电路,信号源AC真正进入放大器的信号是经RB1和RB2分压后的部分信号,效率低,输出电压带有直流成分。利用电容“隔直通交”特性,用电容取代RB1电阻,输出端通过电容输出,构造出图10所示阻容耦合放大电路。至此,通过师生探究,完成三极管放大电路构造,过程中学生对电路每个元件所起作用必定会有深刻的认识。电路的设计要落地,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工程实际,对图10所示基本放大电路继续探究,可发现这类电路有一个严重缺点:半导体三极管是一个温度敏感元件,当温度变化时,将使集电极电流IC发生变化,影响静态工作点稳定性。为稳定静态工作点,考虑用基极电流IB抑制IC变化。图10电路中基极电阻RB选定,IB将固定不变,因此不能稳定静态工作点,如果将三极管集电极输出电流变化回馈到放大电路输入端,可使IB减小,IC减小,具体体现在IC变大时,发射极电流IE变大,若在发射极加电阻便可抬高射级电位UE,而基极电位UB由电阻对Vcc分压,UB相对稳定,所以当IC变大时,使得UBE减小,IB减小,IC减小,进而抑制IC增大,稳定静态工作点,这就是如图11所示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如果进一步探讨该电路的动态性能,将发现RE电阻是一把“双刃剑”,理论分析及实验均证明其将影响电路增益,通过问题导向,利用电容“隔直通交”特性,在交流通路中将RE短路,获得实用三极管放大电路如图12所示[2]。
图10 阻容耦合放大电路 图11 分压偏置式放大电路
图12 分压偏置式放大电路
3 归纳总结、知识内化
基于问题导向的三极管放大电路构建总结:1)目标:小功率信号(已有)转变为大功率信号;2)条件:现有条件是有(有源)元件和能量(电源),其他器件根据需要选用;3)技术路线:要构建一个能放大小信号的放大电路,第一:三极管必须工作在放大状态,若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下,则IB可以控制IC,第二:小信号控制三极管UBE,UBE变化会引起IB变化,则小信号控制IB变化,第三:将放大的IC合理输出,第四:结合工程实践,改进优化电路。并回头分析电路性能。
4 总结
教育心理学者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教学生学习,不是教他把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知识建立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教育带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多是一种思维方法。在思维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锻炼如何准确地观察问题、高效地分析问题和科学地解决问题[3]。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电路教师认为很简单,但对初学者来说也是不易理解、不好掌握的,比如晶体管放大电路中的耦合电容、旁路电容、交、直流电阻等最基本的电路概念,经常让初学者感到困惑,采用问题导向、基于构造电路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远远好于直接搬出电路、告诉学生各元器件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其用工程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