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1-02-05
峨山县人民医院 云南峨山 653200
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较高,如不及时治疗会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方式,分为长时蓝光照射和短时多次蓝光照射两类,而基于新生儿黄疸的特点和危害,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相比长时蓝光照射更加科学有效[2],更能降低黄疸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目前,临床上已开始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黄疸新生儿,并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故本文将对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其临床治疗价值,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从2019年2月到2020年5月期间挑出已就诊的196 例黄疸新生儿。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的具体情况:其中,对照组中有98 例黄疸新生儿,男女黄疸新生儿例数分别为47 例和51 例,最小胎龄36+5 周,最大胎龄41+6 周,平均胎龄38.21±2.41 周,体重范围2.6-4.0kg,平均体重3.05±0.13kg,平均治疗时间8.14±3.05 天。观察组中有98 例黄疸新生儿,男女黄疸新生儿例数分别为48 例和50 例,最小胎龄37+5 周,最大胎龄42+3 周,平均胎龄36.98±3.39 周,体重范围2.6-4.0kg,平均体重3.07±0.28kg,平均治疗时间8.11±3.07 天。两组黄疸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具有参考分析价值。
1.2 操作方法
对对照组实施长时蓝光照射治疗方案,具体治疗过程为:静脉抽血,检测血液中的血红素含量,接受长时蓝光照射,每日持续16h,每日1 次,连续治疗6 天,在接受蓝光照射后的48h 和72h 抽取静脉血并再次检测血液中的血红素含量,同时密切观察黄疸新生儿有无腹泻、皮疹、不正确哭闹等不良反应。
对观察组实施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方案,具体治疗过程为:静脉抽血,检测血液中的血红素含量,接受短时多次蓝光照射,蓝光持续照射8h,每日2 次,共16h,两次时间间隔为4h,连续治疗6 天,在接受蓝光照射后的48h 和72h 抽取静脉血并再次检测血液中的血红素含量,同时密切观察黄疸新生儿有无腹泻、皮疹、不正确哭闹等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
观察内容分为两大部分:(1)统计治疗前后胆红素变化情况。(2)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腹泻、皮疹、不正确哭闹、不良反应发生率几个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腹泻+皮疹+不正确哭闹)/例数x100%。
1.4 统计学处理
计算工具选择SPSS22.0 版本软件,治疗前后胆红素变化情况采用“±s”计算得出,进行T 检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n(%)]表示,进行“χ2”验证,P 表示比较差异显著度,P <0.05 则说明是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P>0.05,则说明数据比较差异并不明显。
2 结果分析
2.1 治疗前后胆红素变化情况评价
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较,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胆红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治疗前后胆红素变化情况[±s]
表1:治疗前后胆红素变化情况[±s]
组别例数治疗前(μmol/L)治疗后(μmol/L)观察组98284.72±60.19220.26±35.27对照组98284.56±60.41245.18±36.31 T-0.01864.8735 P-0.98520.0000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
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不良反应发生率[n(%)]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作为一种病因复杂、病情严重的疾病,危险性高,治疗难度大[3]。因此必须要为黄疸新生儿选择最为科学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有效治疗疾病并提升治疗安全性。
通过上述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胆红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更能降低黄疸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4]。
综上可知,长时蓝光照射虽然也能达到治疗效果,但容易引发黄疸新生儿腹泻、皮疹、不正确哭闹等不良反应[5]。近年来,短时多次蓝光照射近年来逐渐被应用到新生儿黄疸治疗中,与长时蓝光照射比较,短时多次蓝光照射通过短时多次方式进行蓝光治疗,使黄疸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缓慢分解,在降低胆红素水平的同时能有效降低腹泻、皮疹、不正确哭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故其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价值巨大,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