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蒙古族头饰发套探究

2021-02-05

大众文艺 2021年2期
关键词:游牧头饰蒙古族

(内蒙古农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蒙古族传统服饰在八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融合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接受中原、西方文化的精髓,传承自身民族服饰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其他服饰文化,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风格。内蒙古位于中国华北之地,地处高原,气候寒冷,这里水草丰茂,牛马羊肥美,这里孕育了策马扬鞭,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就是其中之一。内蒙古自治区内有28个蒙古族部落,每个部落都有其传统服饰的基本样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汉文化的普及,蒙古族服饰正在经受严峻的生存考验,其部落服饰的特征性以及多样性正在逐步地模糊和消逝。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蒙古族服饰走向商品批量生产,促使蒙古族服饰的趋同和大众化,对蒙古族服饰的研究与传承迫在眉睫。

蒙古族头饰是蒙古族服饰文化中华丽繁复的一道风景,是蒙古族人民财富与精神富足的象征。笔者在大量的文献与图片资料中整理出蒙古族头饰“发套”的特征及其性质。发套装饰最早发现于16世纪中叶的土默特部,最具代表性的资料是明时期美岱召壁画中的三娘子供养人像。壁画中,三娘子发分两股,以发套罩发。康熙二十七年《出塞纪略》记载当时的土默特部“妇人以珊瑚、玛瑙相累作坠环,悬耳长寸余,而下锐卷黑布如筒,贯发其中,垂于两肩”。这也就说明至少在此时,土默特妇女的头饰一直保留有发套的装饰。

发套,黑色绸缎或黑地花纹锦缝制而成的辫套,将妇女发辫遮盖保护起来,垂于两肩,其风格朴素雅致。发套在自身发展和影响其他部落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例如发套尾端的形状分为“尖角”和“平角”两种形式;发套的装饰分为錾花银牌装饰和刺绣图案装饰以及无装饰等,形式多样不能一一概述。以布里亚特部落头饰发套为例简单介绍发套的使用及其文化意义。一般在布里亚特少女出嫁前会梳8根辫子,出嫁时将少女的8根辫子拆散后一分为二,垂于肩前,以红丝绳在耳根处将发辫与银饰缠绕,耳根以下的发辫被小心翼翼地装入发套之中,以别针固定发套。这种分发仪式意味着少女向人妻的转变。

一、头饰发套的影响传播分析

(一)从地缘关系上看头饰发套的传播

蒙古族中土默特、布里亚特最初生活在贝加尔湖畔的森林中,被称为“林木中百姓”,卫拉特最初形成于大蒙古帝国时期,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降服的叶尼塞河上游八河地区的“林木中百姓”。13世纪后土默特受蒙古帝国之命镇守阿尔泰山,15世纪土默特徙牧于阴山和土默川是当时名声显赫的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13世纪后15世纪前的土默特部邻近漠西草原,毗邻卫拉特,与其联系密切。Jasaktu和Tsetsen地区的喀尔喀头饰有发套装饰,Jasaktu地区在今蒙古国西部,西临阿尔泰山。1901年,Jasaktu地区的喀尔喀迁入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定居于此。从地缘关系上来看,地域上的相近能够合理解释头饰“发套”的相近。

(二)不同时期政策对头饰发套的影响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初期,将被征服的各氏族部落组织打碎并重新划分分配,这本意为加强对刚统一的蒙古高原的统治,但对蒙古族头饰及其装饰的影响却也显现端倪,为蒙古族头饰及其装饰风格的形成和统一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15世纪初,蒙古分裂为东西蒙古。东蒙古由左翼蒙古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部,右翼蒙古土默特、鄂尔多斯、永谢布6部构成。西部卫拉特则由准格尔、土尔扈特、和硕特、杜尔伯特4部构成,他们共同游牧于蒙古高原西部地区。这在地域上的划分,在客观上为蒙古族服饰头饰的地域特色奠定了基础。清时,满清统治者还主张提倡蒙古族在服饰上存在旗与旗之间的差异,强化了蒙古族头饰地域特色的形成和定型。

二、发套头饰艺术特点分析

从目前内蒙古蒙古族28个部落的分布来看,有头饰发套的部落分别散落在内蒙古的东中西部地区。跨度如此之大的传播,是其他少数民族所不能达到的,这是因为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徜徉在蒙古高原地区。游牧的生活方式,使不同艺术风格的头饰文化散播到蒙古高原的各个地方。

根据兰英老师的蒙古族传统服饰地方标准所提供的部落服饰照片,比较喀尔喀、布里亚特、厄鲁特、和硕特以及土尔扈特五部,这五个部落头饰均有发套这一装饰成分,从其头饰的艺术风格上总结出以下两点:

(一)简单朴素

和硕特、土尔扈特、厄鲁特这三个部落在头饰构成上更具相似性,基本由帽饰或顶饰搭配发套构成,整体装饰朴素无华。和硕特头饰由发套、头顶连接发套的一对珊瑚珠装饰、一块镶珠宝的吉祥图案顶饰组成;土尔扈特头饰由陶尔其克帽、无装饰的羊角发卡、发套组成;厄鲁特头饰由帽子和发套组成,发套无装饰或刺绣简单吉祥图案。三个部落头饰的艺术特点是简单朴素。

(二)华丽大方

布里亚特、喀尔喀虽有发套作为装饰,但不以发套装饰为部落头饰特色,发套是其辅助装饰成分。布里亚特头饰由发套、尖顶帽饰、头围箍饰、发辫饰、耳环饰、鬓侧流苏饰构成,与其他部落不同的是一条珊瑚珠头围箍饰,蒙语称为“塔图尔”。喀尔喀头饰则由发套、尖顶立檐帽、盘羊角式发卡、帽饰、鬓侧饰构成,以镶嵌珠宝的錾刻银饰装饰和刺绣吉祥图案装饰,头饰华丽繁复。这两个部落的头饰也更为华丽大方。

三、头饰发套的迁徙分析

(一)卫拉特三部落的迁徙

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生活着的厄鲁特蒙古人,是准噶尔大汗噶尔丹的部下丹济垃、丹津阿拉布丹等官员率众归顺清朝。为分散准噶尔降民与西部草原的关系,1732年但津阿拉布丹的次子策布登旺布所部移牧哈拉哈河,二月移牧到呼伦贝尔,这一部分成为陈厄鲁特;1755年,准噶尔汗国发生内讧,阿睦尔撒纳假降,与满清军队攻入准噶尔汗国,打败对手达瓦齐汗,后又举旗反清,大败。这批准噶尔人被俘被迁置到呼伦贝尔,被称为新厄鲁特。

土尔扈特部自17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游牧在塔尔巴哈台(今中国新疆塔城地区)和额尔齐斯河中游两岸的草原上。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的一支土尔扈特部人是1698年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汗族弟纳扎尔玛穆之子阿拉布珠尔率部众,从伏尔加河下游赴西藏熬茶礼佛,被准格尔军阻断归路,无奈之下投靠清廷,康熙帝赐其牧色尔腾(今在甘肃省北蒙古族自治县内)为牧地,后逐步迁徙游牧于额济纳河附近。

和硕特部形成于15世纪40年代,从之前的东部蒙古草原到后来投靠到西部卫拉特,和硕特部从东北亚的额尔古纳河流域及呼伦贝尔大草原一路向西迁徙蒙古草原西部地区。1683年,由固实汗之子阿玉什带领的和硕特部,归附清朝,被安置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二)其他三部落的迁徙

土默特诞生于贝加尔湖畔的森林,蒙古帝国时期镇守阿尔泰山12关口,15世纪于阴山和土默川地带游牧。布里亚特原游牧于贝加尔湖畔周边的西伯利亚森林,俄国十月革命使该部陆续迁入内蒙境内的呼伦贝尔市鄂温克自治旗。阿拉善喀尔喀蒙古族是外喀尔喀蒙古族迁居至阿拉善盟境内,居住在额济纳旗、阿拉善左旗等地。

(三)总结与分析

对以上头饰发套所涉及各部落的迁徙历史进行梳理,得出表1部落头饰发套保留情况与迁徙路线表。

我们可以从表格中清晰地看到头饰发套集中地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盟以及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同时可以分析得出头饰发套具有极强的延续性,在部落游牧迁徙的同时将头饰发套带到了内蒙古的东中西部地区,头饰发套因蒙古族的游牧特质具备了迁徙的性质。近年来,由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内蒙古28个部落蒙古族的联系更加频繁,同根文化的认同感使蒙古族部落之间在装饰方面互相借鉴吸收,因此,常常可见原本无头饰发套的部落在制作蒙古头饰时增加了发套这一装饰成分,内蒙古的蒙古族服饰正在走向融合,这是时代给予的考验,蒙古族服饰应该多元化,应该保持各部落之间的差异,在多元的前提下走向未来。

表1 部落头饰发套保留情况与迁徙路线表

注释:

①毕奥南.清代蒙古游记选辑三十四种(上册)[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50.

猜你喜欢

游牧头饰蒙古族
蒙古族风格合唱艺术的中西融合与创新
都市游牧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多元游牧
游牧精神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头饰类恐龙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
“帽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