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1-02-04蔡熠
蔡熠
【摘要】本文从人本主义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准确、真实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蕴,进而找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以人为本”理论渊源
(一)西方人本主义思想
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首先,从认识论层面谈人本主义。智者普罗泰戈拉的理论思想把人看作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唯一标准,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他对事物的认识有着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色彩,事物可以存在是人感觉的产物,进而否定了事物本身是客观的。虽然对事物的认识不完全正确,但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神是万物尺度”的认识论,三者的地位进行了重新排序,把“人”看作是认识一切的标准。苏格拉底发现了智者学派在思想方面的不足,智者们所说的“尺度”,其实就是人们对事物的感觉,而我们经常会有不同的感觉,因此判断事物的标准也就不尽相同。康德更是提出了“人为自然界立法”的标准尺度,他把人的知性看作是判别一切现象的尺度。其次,从本体论层面谈人本主义,主要谈神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向是从笛卡尔开始的,他在著作中提出新的认识论,否定以往把宗教中的上帝看作是最高的存在,创造了世间的一切、规定了事物秩序,这在本体论层面上打破了宗教神学统治地位。最后,价值层面的人本主义革新是从“人是目的”开始的,康德更进一步提出了人本身就是目的,我们要把人当作最终的目的来看待,而不是把人只当作是某种手段或者工具使用,人们在实践中所有的行动和想法都是为了自己本身,而不是其他的超越人之外的东西。
(二)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
我国最早提出“以人为本”思想的是管仲,他认为君王只有以人为本,才会在以后拓展疆土的过程中得势,只有以民为本,才能得到下面官员的尊重,国家的政事才能平稳、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指出统治者只有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更好地统治一个国家。到了明末清初时期,王夫之提出了“君以民为基”,即君王应该以黎民百姓为基础。在历史背景不同、阶级存在的有限条件下,当时的民本思想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君主的统治,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权力。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古人已经认识到如果想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不能忽视人民的作用。今天,我党继承了其精髓,同时将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治理理念相融合,使我党真正成为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社会的发展历史就等同于人类自己的发展历史,人与人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而这种联系是在人们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技能知识的积累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都是建立在个体活动从一个舞台到另一个舞台的实践。“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体的全面发展,这里强调的全面发展,是调度各方因素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提高个人素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反对人们抽象孤立地去讲任何个体,更反对脱离社会和集体这两个整体去讲个体,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思想内涵
(一)以人为本与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新时期立足于基本国情提出的客观要求。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离不开国家,国家离不开个人。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着广大人民的各种需求,我党提出了经济稳步发展,发展民主政治,增强文化自信,逐步改善现在严峻的生态环境。
(二)以人为本与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要求逐步提高社会的公平与法治,不断完善社会各方面的制度,进而保证人们在社会中的自由与平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平等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培育现代市民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以人为本与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强调了作为个人在生活中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和应该遵守的基本法律规则。
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价值认同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信息多样化的今天,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时刻冲击着我们的思想。在这样复杂多样的环境中要做到准确辨别方向,能够分清是非曲折,要求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我们只有真正认识、了解其核心含义,才能将其付诸实践。所以,了解与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深入地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经济、政治、思想领域之中,任何理念如果想要付诸实践,都必须与人的社会心理和基本需求、具体的生产实践相融合,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使人们真正地参与其中,進而避免旁观者角色的出现。
(二)促进道德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学生时代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因此,从学生时期就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学校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不会走错路。
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微信等,我们要熟练运用这些媒体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地判断国内外发生的事情。其次,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社会可以看作是现实社会的一个延伸,是人们隐匿真实身份进行交流的另一个平台,因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我们更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彰显正能量,给广大的网络人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让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辨别是非曲直。最后,推动新兴网络媒体发展。在信息化的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越发密切,因此在信息多样化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地推动媒体技术的进步,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曹飞.“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苏基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浅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5).
[6]江丽.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于教育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