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
2021-02-04张楠
张楠
数学学习的目的就是获得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并把它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当中,掌握了这些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后,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活动课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重视实践环节和数学思维的养成与训练,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个性发展、特长发展的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学生自主参与是数学活动的前提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迪,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之间的情感、体验与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识、相长和共同发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越来越多的数学活动经验与感受。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设计制作教学活动时,要从多方面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要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高低不同,尽量使设计大多数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多方位、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解决实际问题。要选好具体的实际活动、实际问题,使学生乐于参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实践活动中能发现问题,进而能带着问题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勇于实践,敢于讲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与见解,充分调动和保护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二、实践、探索、思考是数学活动的关键
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数学活动课应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这样的教学要求,决定了数学活动课必须实行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思考的学习方法。数学活动课的显著特点是数学在活动中进行,让学生在活动中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形成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促进个性特长发展。数学活动课中的活动,既包括动手,也包括动脑。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
优化教学程序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有用信息,有效处理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探索、思考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经过分析、归纳、推理、猜想,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数学活动课中,牢牢抓住实践、探索、思考这个关键环节,使数学活动课真正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发挥数学活动课的应有作用。通过对具有活动性的數学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三、灵活多样的教法是教学活动的保证
要使数学活动真正开展起来,并收到实效,教师要敢为人先,跳出传统教学框框。要想真正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活动起来,教师面临诸多选择。首先是选好题,要选择具有活动性的实际问题,这种题还要适合学生的水平,而且是课本章节中的教学重点知识。其次是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学生个人为主的活动形式,或是同桌互动形式,也可以是小组边议边做的形式,还可以是分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再次是选择活动地点,以运算为主的应用题可在课堂内进行活动;以图形为主的实用题用多媒体进行活动效果会好些;实物制作的活动可让学生课外进行;测量之类的实用题则要在室外比较安全的地方进行。
总之,教师要成功地上好一节活动课,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主题;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使学生易于接受;必须充分运用各种教具,通过轻松灵活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