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研讨

2021-02-04杨爱林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体育课堂教学

杨爱林

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深刻理解和把握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尤其是对学校体育的重要部署,其中“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是最关键和最有难度的。如何把握呢?

首先,要能区分体验和享受乐趣的区别。过去体育课多数停留在体验乐趣层面,缺乏深层次享受体育锻炼乐趣。如简单游戏或降低难度的方式体验乐趣,这样的乐趣很难持久和深入。

其次,要能把握帮助享受乐趣的关键词“帮助”。帮助是一种外力,享受乐趣的内部动力来自学生,教师通过有效组织、合理引导、充分挖掘,内外形成合力,帮助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

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学校体育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明确要求。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及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背景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已经逐步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體育教学质量及其衡量指标

体育教学质量是什么?2014年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基础教育体育教学质量内涵及有效促进策略研究》,初步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内涵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所谓体育教学质量,是体育教学效果的综合体现,主要由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目标要素集合而成,指向的是教学结果,而非过程。值得强调的是,体育教学质量高低,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效果体现。由此,衡量体育教学质量高低的指标要素,应主要从学生的体能锻炼效果、知识技能与方法掌握情况、体育品德培养情况等方面衡量,区别于体育教学评价的指标要素。

二、体育教学质量主要影响因素

1.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最不容忽视的,人不仅能主导与支配课堂,还因人的不同能力和特点,把握课堂的结果将会差异明显。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人的因素,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组成。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既需要充分地发挥,还需要有机地协调与配合。体育课堂上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主动性和协调性,而不是呈现强制性与被动性,体育教学的效果自然能够较好地体现。

2.物的因素

体育教学中涉及到物的因素,不仅要考虑场地器材是否能够满足体育课堂教学的需要,其使用是否科学与安全,要考虑教材的选择与搭配是否合理等,还要考虑气候条件等环境因素,这是因为在风、寒、雨、雪、酷暑等不便于开展室外体育活动的环境下,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也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3.事的因素

能够称为体育教学之事的内容很多,诸如体育教师撰写教案属于“事”,设置教学目标也可以称为“事”,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操作过程与方法、课前与课中安全隐患的检查与防范等均可以称为事的因素。

三、抓学习保障是提高质量之关键

1.学准

重在教准体育课堂学习为何要学准?因为,学准是有效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最基本保障和前提,要达到学准重在教师教准。教师教不准的具体表现有很多,有的表现为讲解或示范错误,有的反映在教学手段未围绕重难点的强化和突破上,还有的是未能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诸如此类,无论是何种表现,导致的结果都是学生学不准,这应该引起一线教师的重视和反思。这也告诉我们,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与方法的时候,力求准确无误应是底线。“学准”是学生“学会”的前提,更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障。

2.学会

体现五会关于学生的体育学习,什么是会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目前很多人未能搞清。为此,笔者认为“学会”要体现出五个方面,即从技术学习层面来看,体现在“会说、会做、会用”;从方法层面看,定位于“会学习”;从品德方面看,体现在“会做人”。其中,“会说”,是要让学生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所学技术的动作方法;“会做”,是学生自己能够用身体独立按照动作方法完成动作,或个别学困生能够在有人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会用”,是在特定的场所,如比赛场或生活当中等,可以将所学技术完整的呈现或自如表达,会用说明具有了对技术运用的能力,因此,有人也通常称其为掌握了运动技能。“会学习”,《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第三条明确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并且对于不同水平段提出了不同要求。与此对应,让学生学“会做人”,就是要让学生具有坚决果断的决策能力,能够积极应对挫折和失败并保持稳定情绪,树立集体荣誉感,形成良的体育道德行为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由此,“会做人”也是衡量体育教育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3.学乐

享受快乐,“学乐”,就是让学生在体育课上或其他体育活动中充分享受体育给他们带的快乐,这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要求。要想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享受快乐,以下三点有必要关注:第一,目的性要明确。第二,过程性要调控。三,实效性要把握。

4.学热

提高密度学热,意味着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达到一定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即身体得到一定的锻炼。体育课练习密度向来都是体育教师关注的一大要素,只是关注度曾出现过由高到低,又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在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以及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学热”至关重要。学热,一定程度上就是要确保有效练习时间,从而提高练习密度,对此,除了要遵循“精讲多练”原则之外,更要注重课堂的有效分组和合理实施,尽可能地让学生“少静多动”或“少站多练”。即减少原地不动观看他人练习或展示,确保每个学生更多的参与运动的机会。提高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重要的是要找准关键点,围绕让学生学准、学会、学乐、学热,促进学生体能增强、技能掌握、品德塑造并非难事,灵活把握好“四学”的关键与技巧,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体育课堂教学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我们的“体育梦”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