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青,用人生演绎了一场戏

2021-02-04陈双媚

北京纪事 2021年1期
关键词:互助组创业史柳青

陈双媚

1

说作家柳青,离不开《创业史》,写话剧《柳青》,亦然。

柳青,著名作家,陕西文艺创作的领军人物之一,是我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代表作《创业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经典作品。

柳青已离开多年,但柳青精神早已和《创业史》融为一体,虽然一路蹒跚,踉踉跄跄,却始终坚定不移地往前走。

西安话剧院创排的话剧《柳青》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巧妙地将柳青和柳青的《创业史》融合在一起,让艺术回归生活原型。回看创业路,探寻柳青的创作足迹,让话剧《柳青》成为小说《创业史》最好的注解,解读柳青和柳青生活的时代。让舞台呈现生活,呈现一个真实、质朴,脚踩土地,俯身生活,扎根人民,拥抱信念的柳青。

2

柳青说:“文学创作要有生活的真实,就是有没有那么回事;还要有艺术的真实,就是像不像那么回事。”像不像不用作家说,笔下的人物自然会告诉你。柳青从北京回到陕西后,靠下乡采访的素材和查看资料掌握的信息,开始创作《创业史》。在塑造梁三老汉这个角色时,心里纵然有万丈豪情,笔却始终无法触及人物的灵魂,不能和他血脉相连。困在书房苦思多日不得其果后,他做了个决定,把自己变成农民,把笔头化作镐头,把稿纸变成泥土,像农民梁三老汉一样去泥土里刨食。他自毁手稿,辞去县委副书记的职务,把家从陕西的城区搬到了皇甫村。

创业需要勇气,也需要力气。作家的使命给了柳青无限的创作勇气,而创作的力气只有俯身生活,在泥土里深耕细刨的时候,才看得清火候,把握得了分寸,知道力气什么时候该使,使几分。因为不会圪蹴、穿背带裤、正儿八经地采访,柳青身在生活中,笔头依然触及不到生活的真谛。这个发现没有让柳青气馁,相反,为知道问题之所在而兴奋。他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改掉了城里人的穿着习惯,学着系裤带,学会了像农民一样圪蹴,抽着烟锅在村里转悠,直到村民认不出领导柳青,忘记作家柳青。

柳青的笔头开始往生活里深挖,挖着挖着,已然分不清自己是执笔的作家, 还是变成了作家手中的笔。雪娥说他的枪声吓得她的鸡下软壳蛋, 他就去了解其中缘由,帮助解决;王家斌分稻种引发各种矛盾,他给出可行建议,帮助调解;贫农远福和富裕中农郭安成开始不愿意加入互助组, 后来看到互助组的好处,想入又入不了,他帮助做通思想工作;互助组的牲口由于喂养不合理病的病死的死,他搬到饲养圈住,了解饲养牲畜的巧妙,编写出《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他为了亲近拾粪的村民,自己先双手沾上牛粪;他学捏码子,招惹了泼辣村妇;他送破水的雪娥上卫生院,被当作产妇家属;他帮助王家斌和彩霞解开心结,让有情人终成眷属;把《创业史》第一部的稿酬全部捐给社里搞建设……

柳青只是在采访吗?柳青只是为了写《创业史》吗?不,柳青真正融入了生活。剧中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和生活场景,展现俯身生活的柳青,还原了《创业史》的创作过程,不仅推动剧中人物柳青的性格发展、思想认识发展,也借柳青的眼睛看到了50年代的关中农村,农民的生活,农民对社会化进程的认识。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道出了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背后的不容易,而这些不容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的必然。当传统的认识被改变,当惯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乱,必然有人恐惧,必然有人挣扎,必然有人观望,也必然有人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这是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势。

3

柳青說:“《创业史》是咱庄稼人的苦难史、奋斗史,创业精神就是咱们这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离开人民去写创业史必然是空谈,所以他选择扎根于人民。话剧《柳青》让戏剧回归生活,把背景放在农村,把柳青放在皇甫村,让他跟形形色色的农民打交道,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从而呈现特殊年代农村生活的真实模样,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的柳青。

柳青怀着一腔热血举家搬到皇甫村,谁知刚到就得罪了村民雪娥。初看, 这个女人尖酸刻薄,自己家的鸡下软壳蛋怪罪于柳青的枪声; 明明自己不愿意加入互助组,看到王家斌买回稻种又各种撒泼想弄到手。细看,她善良温暖,面对瞎眼快板王,穷得靠野菜充饥的她却把整个窝窝头给了快板王。再看,她坚韧不矫情,在集市上破了羊水,被众人抬到卫生院生产,生完该干吗还干吗,形象地把生孩子跟母鸡下鸡蛋作比较。这样的人民,真实、可爱、生动。

王家斌, 柳青《创业史》中一个重要的人物,也是剧中的重要角色,他是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带头加入互助组,领头做了互助组组长,组织购买新型稻种,上山砍竹提高集体收入,他有超前意识,敢想敢干, 脚步永远坚定不移地朝前走,人民的事业需要这样的领头人。可是他也有矛盾的一面,面对继父王三的利己主义,他有理说不清;面对心仪的对象彩霞,他有情不敢表露。面对困境,他也有过困惑,为什么说真话要挂“黑旗”,为什么迎合和盲从被颂扬?但他始终坚守做人的良知,坚决不写揭发柳青的黑材料,坚信创业的信念。正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信念,我们才能走过创业初期的迷茫和困境。

还有王三老汉,时代的伤痕烙在了他身上,吃尽生活的苦头后,他害怕新鲜事物, 害怕改变, 追求安稳的小日子;韩健,从革命的硝烟战火中走过来的人,且渐渐忘了革命的初衷,忘了当初的信念,忘了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黄文海,想当作家却不知道该写什么,想进步却意志不坚定;卖鸡的小夫妻,瞎眼快板王……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不仅活在《创业史》里,也活在了话剧《柳青》的舞台上,是柳青扎根于人民的发现和体验,是他把人民放在心里,跟人民打交道,跟人民交朋友的收获。也因为有了这些人,才有了鲜活的话剧《柳青》,有了精彩的《创业史》。

4

“庄稼人写在书里头,《创业史》化在生命里头;困难面前不低头,一身正气硬骨头,大写的人字在魂里头!”这是党员柳青,这是作家柳青,这是始终拥抱信念的柳青。

面对想学写作,又急功近利的黄文海,他掏心窝子说出自己创作的信念:“作家手中的这支笔啊,那就好比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的是生活,一头挑的是艺术,而这根扁担就是技巧。”他告诉黄文海,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小说里,都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一个作家要知道“每块木头都可以雕成佛,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丰盈,才立得住,才能为读者所喜爱和接受。

面对王家斌在特殊时期的困惑和沮丧,他坚定地认为:“这场运动,对于咱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磨难,可对于年轻人,所经历的磨难都是成长的过程,只有经历了,心才会变得善良,胸怀才会变得宽广。”鼓励王家斌要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当走不下去了,就会回过头来寻找正确的路。”告诉王家斌要有打持久战的耐心和信心:“寻求真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要经过反复的错误和挫折才能够得到。”

“一个真正的作家,一定是灵魂干净、精神崇高的人,是一个大寫的人。”柳青做到了,“人和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根部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在那阴冷潮湿的地方汲取向上的力量。”这是柳青始终坚守的信念。

5

话剧《柳青》上演后获得一致好评,好看自然不在话下,它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也毋庸置疑。最打动我的是,它不按常规的方式结构,看似没有主线,也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实则是编剧的巧思和智慧,他把《创业史》有机地融入到剧中,让小说《创业史》成为话剧《柳青》不可分割的部分,让柳青成为贯穿两者的主线。

看着看着,我已然忘了自己是坐在观众席上,舞台不再是舞台,戏不再是戏,人物不再是角色,而是跨越时空,回到了1953年,来到了1964年,走过了1967年,走过当下,直抵我的心灵……生活是最精彩的编剧,它把形形色色的人和琐琐碎碎的事鲜活地呈现在人生舞台上,远比绞尽脑汁的悬思妙想来得更有趣、更有味、更有戏。

猜你喜欢

互助组创业史柳青
柳青的创业史
“无尽”的《创业史》——我的父亲柳青
啊,柳青先生
我们需要带有泥土的生活
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李书福 自书40年创业史 致敬改革开放
国际小母牛项目实施中农业综合服务探讨
平山青年团组织互助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