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院校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理论基础和推进策略
2021-02-04陈会玲杨云箐杨建民
陈会玲 杨云箐 杨建民
[摘要]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点。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打造,在管理学视域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在系统原理的理论基础指导下进行。系统原理中的环境、功能、结构、要素、联系这些基本条件及其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和适应性等特征,与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密切相关。基于此,“双高”院校要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可通过厘清系统目标、构建功能性子平台、组建高级系统、整合整体来推进。
[关键词]系统原理;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双高”院校
[作者简介]陈会玲(1977- ),女,陕西泾阳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部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硕士;杨云箐(1992- ),女,山西阳泉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部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碩士;杨建民(1964- ),男,陕西洛南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陕西 咸阳 7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双高计划”建设项目“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实践案例分析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SGZ19,项目主持人:陈会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1-0067-04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的建设重点,其目标是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促使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因其需汇集、统筹行政校企多方办学主体,满足多方需求的特性,在管理学视域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搭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系统原理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因此,本文将以管理学中系统原理为理论依据,试图在该理论指导下,对“双高”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组成部分和层次关系进行学理分析,进而探讨“双高”院校打造此平台的推进策略,以期为相关“双高”院校开展平台建设提供思路和依据。
一、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理论基础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对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要求的描述,该平台要“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 ①,需“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深度合作,建设兼具科技攻关、智库咨询、英才培养、创新创业功能,体现学校特色的产教融合平台”②。可见,要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绝非易事。在“双高”院校初始建设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阶段,系统原理是为最适合的指导理论。
系统原理主张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从环境、功能、结构、要素、联系等基本条件出发,对管理活动进行整体性分析,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以达到管理目标的优化。系统原理具有突出的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和适应性等特征。
二、系统原理与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相关性分析
系统原理的核心要义就是要运用系统的观点,科学协调基本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利用系统的基本特征实现系统目标。把系统原理的基本条件和特征与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
1.基本条件相关。系统原理中的环境、功能、结构、要素、联系等基本条件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这个系统中有充分对应关系。
环境条件直接决定和影响着系统目标与功能定位。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环境条件,包括宏观层面的国家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中观层面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台的职教政策、当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微观层面的院校自身办学特色、教学实力和已有基础等。各层面环境决定和影响着“双高”院校构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总体目标,即“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③。
功能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设定。以“双高”院校构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总体目标为导向,其功能可以细分为校政行企深度融合、团队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智库咨询、质量评价六个方面。
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依据目标划分系统结构,包括三个层级六个子平台,即整体系统、子平台、子平台构成要素三个由上到下的层级,以及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名师工匠平台、技术转移转化平台、英才培养平台、专家智库平台、质量体系监测管理平台六个平台。各子平台是分目标落地实现的承担主体,以分目标的达成支撑总目标的实现。
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要素和系统的关系具有相对性。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有两组相对应的要素和系统关系。子平台相对于整体系统即为要素,子平台构成要素相对于子平台即为要素。例如,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相对于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是要素,组成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校、企、行、政等是子平台的组成要素。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联系体现为整体系统与各子平台之间、子平台之间、子平台内部各要素之间,为实现分目标和总体目标在运行上存在着协同、依赖、制约、共赢、管理、监督等多种关系;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因环境的改变而连动改变的适应关系;系统各要素联系的通畅性决定着系统内耗和运行效率的高低,这则依赖于顶层框架系统设计和制度安排。
2.系统特征相关。系统原理的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和适应性等特征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这个系统中也有着充分体现。
系统的整体性通常理解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以往的建设和发展中,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这个系统各要素缺乏整体性把握和协调,存在“职业教育者研究职业教育”、企业对人才素质“单相思”等校企“两张皮”、供需脱钩、闭门造车等现象。在系统整体性理论指导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针对产教跨界形成的间隙问题,可发挥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优势,对各要素进行资源调配,对系统进行结构重组,促进其发挥整合、协调的作用。
“双高”院校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具有突出的目的驱动性。其一,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就是为最终达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促使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总目标;其二,各子平台的组建及其运行就是为承担细化的分项目标任务。目的性贯穿于系统发展的全过程,配套的制度机制建设也围绕着目标的实现进行部署。
把握系统的层次性,意义在于分清各层次间的逻辑关系、地位和功能。系统能否高效运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分清层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思路和结构搭建属于顶层设计层面,发挥提纲挈领的作用,是系统的灵魂;细化建设方案、健全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中观层面、运行层面的设计,为平台建设提供依据和保障,是系统的经络;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协调组织各子平台和要素,依据相关规则落地实施具体工作,是系统的血肉。
所谓适应性,是指系统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能力。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要可对接内外部环境条件,做到及时反馈,提高整体系统与各子平台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及时根据环境的改变进行整体系统或部分的优化,做到快速满足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产业布局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三、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推进策略
在已明确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总目标的基础上,基于系统原理,厘清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各要素及其关系,推进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
1.以环境为导向,构建系统目标链。在进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目标细化时,应充分考虑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等宏观环境,以及区域产业发展、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院校自身实际和已有基础,科学设定系统目标。同时,依据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和适应性原则系统构建目标链,通过各细分目标的实现来保障总目标的达成。切忌脱离环境条件和办学实际,理想化、效仿化设定目标。
2.以细分目标为导向,构建功能性子平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应在以细分目标为导向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对应功能的子平台。针对“双高”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校政行企深度融合、团队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智库咨询、质量评价”这六个细分目标,应建立六个对应的功能性子平臺。(1)校企协同创新平台。针对“校政行企深度融合”目标,组合地方政府、产业园区、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要素,建立校政行企协同创新平台。此平台的建设,关键在于找准各方利益痛点。例如,以产业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难点为抓手,以培养适岗人才为切入点,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联合技术攻关团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教师双向流通、学生学徒身份互认机制;积极探索多渠道、多方式的合作,搭建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常态化对接对话机制、协同育人机制。(2)名师工匠平台。针对“团队建设”目标,构建集“教学+实践+科研+‘双创”的四维一体的名师工匠平台,为提升创新服务能力提供师资队伍支撑。一是借助国家级、省级“引智平台”“万人计划”“专家计划”等名师选评机制,梯度培育院级—省级—国家级优秀教学名师团队,重点发挥其在专业知识传授方面的经验和作用;二是以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为核心,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和传承技艺的技能大师团队,组建优秀实践实训教师团队,以“大师工作室”等形式运行,充分弘扬其在专业技术技能领域深耕细作的优秀成果和精神;三是以校企重点教研室、实验室为核心,组建科研团队,这类教师团队可作为“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人才储备;四是组建校企“双创”导师团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和活动,为准备创业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咨询服务,为团队发展保驾护航。(3)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最新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是提升创新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和形式。组合校企科研院所等要素,建立集校企科研院所研究骨干于一体的技术研发团队和推广平台,立足于教学和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应用和推广,为新技术和创新服务提供产出路径。(4)英才培养平台。建立技能、学术英才分类培养平台,实施学前、学中、学后“优选+优培+优推”的英才计划。“优选”工作建议提前布局,从中高职一、二年级选拔专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双高”院校英才计划,进入英才计划的学生与名师工匠平台相应教师团队建立联系,强强联合,完成“优培”环节,打造一支适应技能大赛型或学历提升的“特种兵”。“优推”即优先推荐英才计划的优秀毕业生到优秀企业就业,构建起英才选拔、培养、输出机制。(5)专家智库平台。专家智库平台的选拔和构成,应着眼全国领先的高职领域、行业企业、政府部门专家智库,集合国家、省市政策的建议与解读者、先进理念引领与传播者、专项工作评价与鉴定者,打造对环境与系统关系有协调能力的智囊团队,为系统发挥适应性、优化结构提供思路咨询、方案参谋,成为系统功能发挥最大效力的建议、咨询和指导机构,以确保政策研判、应用和项目评审的科学化和精准化。(6)质量体系监测管理平台。建立质量监测管理数据化信息平台,通过应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以协同育人智慧校园、数字校园的管理方式,对整体系统及各部分运行效能进行实时监测,由此为优化系统结构和功能、动态匹配外部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为专家智库平台进行决策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撑。
3.组建高级系统,整合整体。根据系统原理指导,在厘清“双高”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组成部分和层次关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级子系统平台间联系,依照整体性和层次性原则,做好顶层设计、中层制度建设、基层落地实施,组建高级系统,整体整合。(1)做好顶层设计。面向全社会开放优质资源,兼顾行政校企各方利益与需求,吸引社会人士、行业企业等多元参与办学,提高行业企业的参与度,解决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2)完善中层制度建设。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师资聘用、薪酬激励、评价考核等制度,完善教师发展通道和晋升机制,为教师提供安心的创新服务环境。(3)压实基层落地实施。在结合办学实际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确保各子平台步调一致,使平台建设服务于学生成才,服务于行业企业需求。
总之,要将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名师工匠平台、技术转移转化平台、英才培养平台、专家智库平台、质量体系监测管理平台整合,使“双高”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成为完整的系统,各子平台协调配合,整体系统充满活力,并能柔性匹配环境变化,具备较强的适应性,最终使得子平台和各要素优化组合,各有所为、效能最优,实现“双高”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持续高效运行。
[注释]
①②③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Z].2019-03-29.
[参考文献]
[1]陆雄文.管理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2]黄健新.管理方法与艺术[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3]百度百科.系统原理[EB/OL].(2020-04-26)[2020-09-25].https://baike.so.com/doc/4687540-4901460.html.
[4]徐国庆.基于知识关系的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7):92-96.
[5]郭天平,陈友力.“双高计划”建设视域下高水平教师队伍分类管理培育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8):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