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处理情况研究

2021-02-04于屏方王凤兰

辞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语块语体

于屏方 王凤兰

摘 要 “着”从最初表示“附着”义的动词,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高频助词。在这一过程中,“着”多黏附在其他词(主要是动词)后,形成“×着”语块,“着”的词汇意义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从类型上看,“×着”语块中既有因为在组合过程中高频共现形成的语法型语块,也有因为“着”的形态义弱化、消失而形成的词汇型语块,还有因语体差异而形成的两两对应、又相互区别的语体型语块。文章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为例,分析通用语文词典对不同类型的“×着”的差异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 “着” “×着” 《现代汉语词典》

一、 问题的提出

通常认为,现代汉语中的“着”(zhe)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延续。从这一角度分析,“着”的使用是受到语法规则制约、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的句法组合现象,在通用语文词典中简要解释其用法即可。但是,检索现代汉语语料库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着”都属于语法层面的动态组合,有些“×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词汇化,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固定性词汇单位,比如“接着”“花插着”“上赶着”等。检索《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我们发现,《现汉》第7版不仅对“着”的语法功能进行了说解,而且还把部分“×着”语块列入词典词目表中,作为立目单位出现。总体来看,在《现汉》第7版中,除了对“着”的语法功能进行整体性说明外,对“×着”的处理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着”整体立目。比如“花搭着”“花插着”等。第二,“×”和“×着”同时立目。比如“意味”和“意味着”、“有”和“有着”等。第三,从“×着”结构中析出“×”立目。比如“朝着”“趁着”“洋溢着”“弥漫着”等,都是其中的动词单独立目。很明显,《现汉》第7版对“×着”进行了差异化处理。作为一部权威性汉语语文词典,《现汉》对“×着”的上述差异化处理应该是基于对“×着”的分类以及性质判断,但在该词典的使用说明部分,并未对此进行说明。本文拟从语法、语体以及词汇化的视角,对“×着”进行分类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现汉》第7版对“×着”差异化处理的合理性程度,并尝试对“×着”的词典处理提出优化建议。

二、 “×着”的语法功能分析以及《现汉》第7版的处理情况

二十世纪早期现代语法学界对“着”的语法功能分析,明显受到了以英语语法体系为代表的欧式语法的影响,类比性地认为“着”是汉语中的体标志。其中一部分学者认为“着”是进行体的标志,代表性人物是王力(1943),他认为“着”表示“进行貌”。高名凯(1948)190、朱德熙(1982)、刘月华(1983)等认为“着”除了表示动作的进行,也表示状态的延续。后一观点被学界普遍接受,这也是《现汉》第7版对“着”的语法说明中所采用的观点。

自第1版到第7版,《现汉》对“着”的词类标注都是助词,且先后的7个版次对“着”语法功能的解释基本一致,只是《现汉》第7版对义项④有微调。下面是《现汉》第7版中“着”的释义。

着·zhe ① 助表示动作的持续: 他打~红旗在前面走|他们正谈~话呢。② 助表示状态的持续: 大门敞~|茶几上放~一瓶花。③ 助用在动词或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后面,加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 你听~|步子大~点儿|快~点儿写|手可要轻~点儿。④ 加在某些词后面,构成介词: 顺~|沿~|朝~|照~|为~。

可以看出,《现汉》第7版在前三个义项中都把“着”的词类标注为“助词”,这与学界对“着”多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作为动态助词使用的情况是吻合的。而且,《现汉》第7版中除了在义项①和②中对学界公认的“着”所表示的“持续体”范畴进行说明外,在义项③中体现的是“着”用在祈使句中表现出来的情态义。需要注意的是义项④。《现汉》第1—6版都把“着”的词类整体性地标注为“助”,因此“着”的4个义项都被认为是助词。《现汉》第7版对此进行了修订。在第7版中,“着”的前三个义项标注为助词,唯独第4个义项没有标注词类,显然《现汉》第7版认为这一意义的“着”是一个不成词的语素,是介词类“×着”的词内成分。《现汉》第7版的这种处理方式,是词汇化理论在词典处理中的体现,是值得肯定的。并且,第7版将前6版中“着”第4个义项“加在某些动词后面”中的“动词”改为“词”,表达更为精准,因为“顺”“沿”“朝”“照”“为”等词都是动介兼类,在此处应该是介词,而不是之前版本中所标注的动词。

尽管如此,《现汉》第7版对“着”的释义在周遍性方面依然有可以提高的空间。“着”在部分弱动作性动词后面,有情状描写功能,这一用法,可以考虑补充到“着”已有的释义之中,成为第5个义项。

三、 “×着”的语体维度分析及其词典处理

语体语法是近年来产生的一个新的语法研究范式,认为“语法研究必须以具体的语体为中心”(陶红印1999),侧重从语体差异的角度分析语法的特点。“着”作为语体、文体标记的研究同样是在语法语体的理论框架之下展开的。

(一) “×着”的语体维度分析——以“有着”为例

对“×着”句的语体维度分析相对较少。王永娜(2017)从语体维度对“×着”进行分类,认为口语非正式语体功能和书面正式语体功能的“×着”句在动词种类、时间副词以及处所词的选择上、语气词的有无上形成合法与非法的对立,在时空范畴形成了具时空范畴和泛時空范畴的对立。王永娜从总体上分析了“×着”的语体类型差异以及在此差异下不同的句法表现,部分地揭示了语体对句法的制约。刘顺、潘文(2007)选取现代汉语中的“有着”句进行分析,认为从语体的角度看,“有着”主要出现在书面语体,尤其是新闻语体中,在口语中出现的情况非常少。薛宏武(2012)以“有着”为个案,在假设“有着”是词汇单位这一基本前提下讨论“着”的功能,认为“有着”中的“着”是表达词缀,而凑音正是表达词缀的伴生功能;“着”和“有”是音节变体关系。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要明确“凑音”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作用。与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词汇出现了明显的双音节化趋势,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但是,从基本词汇层面考虑可以发现,现代汉语单音节基本词汇的比例非常高,比如“打”“搞”等,它们并没有因为凑音的要求而衍生出“V着”结构。这样“有”和“有着”所表现出的“凑音”特殊性要求需要得到合理解释。更重要的是,除了音节上的明显差异之外,“有着”和“有”在搭配对象上也有较大区别。比如“我有一本书”不可以说成“我有着一本书”;但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成“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可见,“有”和“有着”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单纯的凑音关系可以解释的,至少还需要考虑其语法搭配成分的特点与语体类型的差异。刘顺、潘文(2007)从语体类型角度对“有着”句的分析是合理的。

(二) 《现汉》第7版对具有语体功能特点的“有着”的处理

在《现汉》第1—7版中,“有”和“有着”都同时立目。《现汉》第7版对“有”在前期版本中的释义部分进行了微调,“有着”的释义在7个版次中一直没有变化。具体如下:

有 ① 动表示领有……② 动表示存在…… ③ 动表示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某种程度…… ④ 动表示发生或出现……

有着 动存在着;具有……(《现汉》第7版)

从《现汉》第7版中“有”和“有着”的释义可以看出,“有”和“有着”都可以表示“领有”和“存在”义,词典用户据此可能认为“有”和“有着”在这两个意义上可以互换,是近义词。实际上,《现汉》第7版对“有着”和“有”的处理上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在表示“领有”义时,“有”和“有着”在分布上的差异没有在《现汉》第7版中体现。“有”在表示“领有”时,后接的名词既可以是具体名词,比如“我有一个姐姐”;也可以是抽象名词,比如“这两件事情之间应该有联系”。而“有着”在表示“领有”时,后接的名词必须是抽象名词,并且名词前需要有修饰或限定成分,比如“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第二,“有着”表示“存在”义的情况极为罕见。检索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有着”有31291条。我们随机检查了300条,没有一条表示“存在”义。第三,“有着”多用于书面语体。语料分析结果显示: “有着”多使用于正式语体中。综上,“有着”的释义建议调整为:

有着 动具有(后面通常跟带定语的抽象名词)

四、 “×着”的词汇化维度分析及其词典处理

一些“×着”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了去形态化(demorphologization)的过程,在整体上出现融合(fusion)的特点。这种情况符合Hopper和Traugott(2003)所说的重新分析,即随着语言单位内部成分之间的融合,原来的边界消失,语言单位从语法组合变成了凝固性的词汇单位,比如“花插着”“明摆着”“随着”等。从理论上说,词汇化的语言单位在语文词典中应该立目。从词类上看,词汇化的“×着”主要包括动词类、介词类和副词类三类。

(一) 《现汉》第7版对词汇化的动词类“×着”的处理

动词类的有“紧着”“接着(动)”“向着”“明摆着”“对着”“眼看着”等。在《现汉》第7版中,其处理方式如下:

紧着 〈口〉 动① 加紧…… ② 紧缩;节省……

接着 ① 动连着(上面的话)……② 副表示跟前面的动作紧相连……

向着 动① 朝著;对着…… ② 偏袒……

明摆着 动明显地摆在面前,容易看得清楚……

对 ……③ 动朝着;向着(常跟“着”): ~着镜子理理头发|枪口~着敌人。

眼看 ① 副马上: 鸡叫了三遍,天~就要亮了。② 动听凭(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或发展): 天再旱,我们也不能~着庄稼干死。

“紧着”“接着”“向着”“明摆着”单独立目,这应该与其高词汇化程度有关。“对着”和“眼看着”没有单独立目,而是暗含在立目单位“眼看”和“对”的释义中,属于隐性收录——“对着”是通过括注的形式指出对“着”的高依附性,“眼看着”则是出现在配例之中。这种处理考虑到上述语言单位中“着”对“×”依附程度的差异,对其进行的差异化处理是合理的。

动词类“×着”语块“意味着”在《现汉》第7版中的处理特别值得注意。检索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可以发现: 在20944条语料中,“意味着”作为整体出现的有16439条,比例非常高。具体语料包括“平等并不意味着公平”“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等。可以发现: 在表示动词义时,“意味着”中的“着”是一个完句的必需成分,必须附着在“意味”的后面,才能与作为名词的“意味”相区别。《现汉》第7版同时收录了“意味”和“意味着”,具体处理如下:

意味 名① 含蓄的意思: 话里含有讽刺~。② 情调;情趣;趣味: ~无穷|富于文学~。

意味着 动含有某种意义: 他这么说~不想参加|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的节省。

我们发现,与“意味”和“意味着”属同一类型的“标志”和“标志着”在《现汉》第7版中的处理并不一致,具体如下:

标志 ① 名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 地图上有各种形式的~|这篇作品是作者在创作上日趋成熟的~。② 动表明某种特征: 这条生产线的建成投产,~着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从类型上看,“意味”和“标志”都可以分析为名动兼类词。而且二者在作为动词使用时,都要求“着”必须出现。从词典处理的系统性角度分析,相同类型的语言单位的词典处理应该是一致的。按照已有的处理方式,有两种选择: 一是“意味着”并合到“意味”中,分立一个动词义项,后面添加括注,注明动词义必须与“着”结合;二是“标志”和“标志着”分立词目,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动词,与“意味”和“意味着”的处理一致。

(二) 《现汉》第7版对词汇化的介词类“×着”的处理

在词汇化的“×着”语块中,介词类最为多见。尚平(2005)统计了现代汉语中的70个单音节介词,比如“朝”“趁”“顺”等,发现其中可以带“着”的有28个,占总量的40%,且单音节介词与“×着”型介词的意义基本一致。比如“趁(着)天还没黑,我们赶快东西收进来”“他朝(着)门口走去”“顺(着)这条路一直走,你就会看到省电视台”等。

《现汉》第7版对“×着”型介词的处理并不相同。对已经形成了与单音节词完全不一样的规约性意义的“×着”型介词,《现汉》第7版通常都独立立目。比如“随”和“随着”。“随”除了姓氏义外,还有4个动词义项和一个不成词的语素义。“随着”只有一个介词义项。因此二者同时独立立目。对意义相同的单音节介词及其“×着”形式,则只将前者立目,比如“趁”“朝”“冲”“照”“顺”等,比如:

趁 ① 〈书〉 追逐;赶。② 介利用(时间、机会): ~热打铁|~天还没黑,快点儿赶路吧。

《现汉》第7版对上述“×着”型介词的差异化处理是合理的。对第一类“×着”型介词而言,“着”作为词内依附性成分而存在,是必需出现的词内成分,并且派生出与原来的动词完全不一样的新的意义,因此需要单独立目。第二类“×着”型介词中的“着”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比如“趁(着)雪下得还不大,我们快点走吧”“他朝(着)学校大门走去”。在这一类型中,“着”的作用是实现词汇的双音节化,满足了现代汉语词汇中“1+1”的常规韵律格式。从语义和语法上看,此时的“着”不是必需成分而是可选性成分。因此,将单音节介词X列为立目单位更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而且,在《现汉》第7版中,“着”的第4个义项是“加在某些词后面,构成介词”,这也是对此类介词的概括性说明。

(三) 《现汉》第7版对词汇化的副词类“×着”以及“X着X着”结构的处理

在词汇化的“×着”语块中,有少部分是副词类语块,比如“(紧)接着”“(紧)跟着”“花搭着”“花插着”“上赶着”“亏着”等。在《现汉》第7版中,“(紧)接着”“(紧)跟着”是动副兼类词,二者都立目。“花搭着”和“花插着”也都作为副词立目。可能是因为词典编纂中口语语料相对较少,《现汉》第7版中遗漏了“上赶着”“亏着”“合着”等常用口语单位。

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词汇化的“×着”语块,属于习语的范畴,比如“哭着喊着”“哭着闹着”“藏着掖着”“明着暗着”等,其中的“着”也是必需的构词成分,不能省略。上述语块在《现汉》第7版中无一收录。这种“×着”结构更精确地说应该是一种“X着Y着”的待填充格式。《现汉》第7版中有对类似语言单位的处理,比如:

大…大… 分别用在单音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规模大,程度深。~手~脚|~鱼~肉|~吵~闹|~吃~喝|~摇~摆|~红~绿。

半…半… 分别用在意义相反的两个词或词素前面,表示相对的两种性质或状态同时存在: ~文~白(白话里面夹杂着文言)|~明~暗|~信~疑|~吞~吐(说话含糊不清,不直截了当)|~推~就。

周荐(2001)指出,应该是出于词目按照音序编排的原因,《现汉》各版只收录了“一三字显,二四字隐”的待填充格式,没有收录“二四字显,一三字隐”的格式。考虑到词典编纂的实际操作问题,我们认为,《现汉》等语文词典可以将出现频率较高的“哭着喊着”“藏着掖着”立目。至于“X着X着”所具有的模板产出功能,可由相关语法书在“着”的功能部分予以解释,语文词典不必越俎代庖。

五、 结语

Hopper和Traugott(2003)7提出了语法化斜坡(clines),即实义词>语法词>附着词>屈折词缀。在此基础上,吴福祥(2005)指出,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其语法化斜坡表现为实义词>语法词/附着词>词内语素。从历时的视角看,“着”从最初表示“附着”义的动词,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的极为常用的高频助词,构成不同类型的“×着”语块。在“着”的词汇意义弱化乃至消失的过程中,其语法意义不断丰富和分化,与其共现的动词的类型也日益增加,既有在组合过程中高频共现形成的语法型语块,也有因“着”的形态义弱化、消失而形成的詞汇型语块,还有因语体差异而形成的两两对应、又相互区别的语体型语块。在语文词典中,不同类型的“×着”应该进行差异化处理。具体处理建议是: 语法型的“×着”因为规则上的可类推性特点而不必收录,相关特点可以在立目单位“着”下分项说解。对词汇型“×着”语块,可以考虑其词汇化程度的内部差异——对高度词汇化的单位整体立目,词汇化程度不太高的“×着”,可以考虑将“×”立目,在其右项的解说部分中,可以通过括注或配例的方式,显示“着”对“×”的依附性。对语体型“×着”语块,需要在词典中指出其语用特点。对于新出现的、产生形式具有语法类推特点的“×着”形式,可考虑将高频共现成分在词典中立目。

参考文献

1. 陈刚.试论“着”的用法及其与英语进行式的比较.中国语文,1980(1).

2. 陈月明.时间副词“在”与“着1”.汉语学习,1999(4).

3. 戴耀晶.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

4. 董秀芳.论“×着”的词汇化.∥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八辑).北京: 商务印书馆.

5. 范方莲.存在句.中国语文,1963(5).

6. 方梅.从“×着”看汉语不完全体的功能特征.∥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

7. 冯胜利.语体语法:“形式功能对应律”的语言探索.当代修辞学,2012(6).

8.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1948.

9. 侯瑞芬.“×着”介词的收录及释义.辞书研究,2015(5).

10. 胡明扬.语体和语法.汉语学习,1993(2).

11.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

12. 刘顺,潘文.现代汉语“有着”句的考察与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3).

13. 刘一之.北京话中的“着(zhe)”字新探.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 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15. 陆俭明.“着”(zhe)字补议.中国语文,1999(5).

16.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

17. 聂文龙.存在和存在句的分类.中国语文,1989(2).

18. 钱乃荣.体助词“着”不表示“进行”的意义.汉语学习,2000(4).

19. 尚平.“介词+着”现象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05(4).

20.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当代语言学,1999(3).

21. 王永娜.谈“着”语体、文体功能的语法机智.励耘语言学刊,2017(6).

22.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 中华书局,1943.

23.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语言科学,2005(2).

24. 薛宏武.“有着”语法语义功能的形成及其“着”的问题.汉语学习,2012(5).

2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1—7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1983,1996,2002,2005,2012,2016.

26. 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27. 周荐.《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待嵌格式.中国语文,2001(6).

28. Hopper P, Traugott E.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于屏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 广州 510420)

(王凤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院 广州 510420)

(责任编辑 刘 博)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词典语块语体
现代汉语中艺术类行业语泛化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录与修订情况分析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英语语块在汉英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
从语块类型看英语专业大学生语块获取能力与听力理解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语块的性质及汉语语块系统的层级关系
诠释学视域中的语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