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老子》专书语词看古汉语大型辞书修订

2021-02-04刘娇

辞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修订老子

摘 要 文章从《老子》中的语词入手,对《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相关词条进行考察,发现它们存在漏收词条,漏收义项或立项不当,释义不确、去取不当或缺乏依据,不明通假或滥用通假、缺乏照应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老子》 古汉语大型辞书 修订

编纂古汉语大型辞书所依据的资料中,古代典籍是十分重要的一类,有学者指出,以某种古代典籍为对象而编纂的专书词典是“编写大型语文辞书的基础”,“要提高汉语大型语文辞书的编写质量,以相关的专书词典作参证是必不可少的”。(李运益1998)90-92用专书语词跟《辞源》第三版、《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以下简称《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等古汉语大型辞书做比照,能够发现和纠正这些辞书存在的问题,为修订工作提供借鉴。

《老子》成书年代较早,古汉语大型辞书中某些词条的设立、义项的撰写以及始见书证等难免涉及《老子》书中的相关内容。《老子》又有郭店楚墓竹简本、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本、北京大学藏汉简本等多种出土本(以下分别简称“郭店本”“帛甲本”“帛乙本”和“北大本”)。近年来学界对《老子》训释多有新见,古汉语大型辞书修订工作当然需要及时吸收包括出土文献在内的新材料以及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新说。

当然,目前我们所见有关《老子》的专书词典只有董治安主编,王世舜、韩慕君编著的《老庄词典》,其中“老子词典”部分的资料比较陈旧,不敷使用。但《老子》书篇幅不大,容易遍查,我们从《老子》中的语词入手(本文引《老子》如无特别说明,即指通行的王弼本),对《辞源》《大字典》《汉大》相关词条进行考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这里提出来,敬请方家指教。

一、 漏收词条

参照《老子》语词考察古汉语大型辞书漏收词条问题,并不是说我们主张《老子》中所有的语词都应该收录进辞书中。比如《老子》14章“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辞源》《汉大》词条“不昧”的“不晦暗,明亮”义项即据此而立(“不昧”另有“不忘”“不损坏”“不掩盖”等其他用法及相关古书用例)。与之相对的“不皦”因只见于《老子》,用法单一,《辞源》《汉大》当然没有必要收录该条。

不过,有些语词似应属于当收而漏略之例,如:

1. 《辞源》未收“盗贼”

《老子》19章“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汉大》有“盗贼”条(义项①“劫夺和偷窃财物的人”早期书证为《周礼·天官·小宰》和《荀子·君道》,《老子》此语似可补入),《辞源》“盗”字第义项“窃取财物的人”下引《论语》“穿窬之盗”和《老子》此语,但词条未收“盗贼”。

2. 《辞源》未收“希言”

《老子》23章“希言自然”,“希言”与同书5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之“多言”相对。《汉大》有“希言”“多言”条,《辞源》有“多言”条而未收“希言”。

3. 《辞源》未收“坚彊/强”

《老子》36章“柔弱胜刚强”,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辞源》《汉大》据以收“柔弱”条;相应地,《汉大》有“刚强”(亦作“刚彊”)、“坚强”(亦作“坚彊”),《辞源》则只有“刚强”条而未收“坚强/彊”。

附带说一下,《汉大》“刚强”列有两个音项: “—qiáng”。“—jiàng”。音项释义为“僵硬”,引汉刘向《说苑·敬慎》“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为始见书证(《说苑》此句系袭用《老子》76章),并加“按”云“《老子》作‘坚强”。但“坚强”条只有“—qiáng”一个音,且“强3”(jiàng)下所列始见书证为元代资料。《汉大》“刚强”第二个音项似缺乏依据,与“坚强”“强3”字条亦失于照应。

4. 《辞源》未收“上仁”“上义”

《老子》38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据简帛本此句为后出衍文)。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汉大》据以立“上德”“上仁”“上义”“上礼”四个词条,《辞源》则只有“上德”“上礼”两个词条而未收“上仁”“上义”。

5. 《辞源》未收“进道”

《老子》41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汉大》收有词条“明道”“② 光明的道”和“夷道”“① 平易之道”;另有“进道”,引《吴子·论将》“进道易,退道难”为始见书证。《辞源》有“明道”“夷道”条而未收“进道”,从全面收词的目标看,宜补。

附带说一下,《辞源》“明道”义项“明哲的道理”引《韩非子·五蠹》“修行明道以游海内”为书证,按: 此“明道”当与《老子》“明道”词义相关(“明哲”之义由“光明”之义引申而来),《辞源》此条的义项和书证完全撇开《老子》,恐怕是不妥当的。

6. 《辞源》未收“被褐”

《老子》70章“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汉大》有“被褐”“怀玉”“被褐怀玉”三词条。《辞源》只有“怀玉”“被褐怀玉”条而未收“被褐”,按:“被褐”古书有单用之例,如《汉大》所举《墨子·尚贤中》“傅说被褐带索,庸筑乎傅岩”等,故《辞源》当补“被褐”条。此外,从辞书内部照应的角度看,《汉大》“被褐”条书证不妨补引《老子》此句。

7. 《辞源》未收“居功”“不处”

《老子》有“功成而不居”一语,与之相关的词条“不居”(《老子》或本作“弗居”,《汉大》未单列词条,但在“不居”条下有相关说明)、“不处”(《老子》各本多见“居”“处”互作之例)、“居功”,《老子》之外的其他古书中也多见,《汉大》收录这三个词条,可以参看。《辞源》有“不居”条而未收“不处”“居功”。

附带说一下,《汉大》“不居”列三个义项: ① 无人居住;不能居住。② 不停留。③ 不占有。义项③引《老子》“功成而不居”(2章,王弼本作“功成而弗居”)。比较妥当。《辞源》则只列“不停留”一个义项,恐怕不妥。这属于漏收義项问题,下面将会集中谈到。

二、 漏收义项或立项不当

1. 《辞源》“五音”条

《老子》12章“五音令人耳聋”,“五音”原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泛指音乐。《辞源》“五音”条有两个义项: “宫、商、角、徵、羽。也叫五声”,以《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为始见书证。“音韵学区别声类为喉、舌、齿、唇、牙五种,叫作五音”。完全不涉引申义“音乐”(与之相关的“五声”条亦无“音乐”义),似不够全面。《汉大》“五音”条另有义项②“音乐”,这是比较合适的。

2. 《汉大》“九成台”条

《老子》64章“九层之台”,帛书本、北大本皆作“九成之台”;郭店本作“九城之台”,“城”通“成”。传世的本子里也有作“九成之台”的,如范应元本、焦竑本和傅奕本。《辞源》“九成台”义项“九层之高台”下引两条书证,一条是《吕氏春秋·音初》篇“有娥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另一条即帛书《老子》此句。《汉大》亦有“九成台”条,但只有“台名。在今广东省曲江区北城上。原名闻韶台,相传舜南巡奏乐于此”一个义项;另有“九成”条,义项②“犹九重,言极高”下所引始见书证为《吕氏春秋·音初》篇。今按: 无论是从全面收录词义的要求看,还是从本书相关词条之间互相照应的角度看,《汉大》“九成台”条都应补充“九层之高台”之义项,“九成”条也应引帛书《老子》为始见书证。

附带说一下,“层”字的量词用法(“重,级”),《辞源》《汉大》皆引《老子》64章“九层之台”为始见书证,唯《大字典》只引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更上一层楼”,始见书证时代未免太晚。

3. 《汉大》“驰骋”条

《汉大》“驰骋”条义项⑤用《老子》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为唯一书证,释义为“犹役使”。按: 此义或有古注为据,但恐系随文作注,不具有普遍性。又今传河上公、王弼等诸本此句“驰骋”下皆脱一介词“于”或“乎”字,帛甲本、北大本、传世的范应元本皆有介词“于”,蒋锡昌(1937)又指出《说苑·敬慎》引此句“骋”下有“乎”字。如果承认这个有介词的本子比较接近《老子》原意,则“驰骋”应该解释为一般“奔驰”之义,无须单立义项。

三、 释义不确、去取不当或缺乏依据

1. 《汉大》“伎巧”条

《老子》57章“人多伎巧,奇物滋起”,《辞源》有“伎巧”条,训为“才艺,工巧”,所引书证除《老子》此句外,还有《鬼谷子·捭阖》:“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汉大》亦有“伎巧”条,下列三个义项: ① 技术、技艺。② 指精美奇巧的工艺品。③ 指工艺匠人。义项①下始见书证为《鬼谷子·捭阖》,并引陶宏景注:“伎巧,谓百工之役。”今按:“伎巧”一语,《老子》今传本多有异文,如“知巧”“伎巧”“技巧”“利巧”与“智慧”“知慧”“知惠”等;郭店本作“知(智)”、北大本作“智”;总体来看,此“伎巧”当不限于一般的“技术、技艺”“才艺”,而是词义较为抽象宽泛的“智巧”(《辞源》“工巧”之训庶几近之)。

附带说一下,《汉大》又有“技巧”条,义项③“机巧;机变”下引汉陆贾《新语·道基》“民弃本趋末,技巧横出,用意各殊”,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上》“以姑息为忠,以苟容为智,以技巧为材,以佞谀为美”。如果考虑到《老子》“伎巧”有的本子作“技巧”,实际上是可引《老子》为书证并与“伎巧”条相互照应的。“伎”与“技”通,《大字典》解为“才智;技艺”,即引《老子》此句为书证。这类属于“缺乏照应”的情况,详见本文第五节。

2. 《汉大》“哀兵必胜”条

《老子》69章“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辞源》《汉大》皆据以立“哀兵必胜”条。《汉大》先引王弼注“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再引任继愈注“哀,沉痛,悲愤”,并解释说“后遂谓因受压而悲愤的一方,定能克敌制胜”。今按:“哀”训“沉痛,悲愤”恐不确。劳健云:“王弼注云云,后人相承,多误解‘哀字如哀伤之义,大失其旨。王弼注‘慈以陈则正句云: ‘相慜而不避于难,故正也。(文见六十七章。‘陈作‘战,‘正作‘胜)与此句注大同小异,则王弼本意当亦以‘哀为慈爱而非哀伤。”(劳健2008)《辞源》“哀兵必胜”条“悲愤”“慈爱、怜惜”两说兼收而列“悲愤”义在前,似亦不甚妥当。

3. 《辞源》《汉大》“不仁”条

《老子》5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辞源》“不仁”条义项“残暴,残忍”引以为书证。《汉大》亦引此句,释义作“无仁厚之德;残暴”。今按: 将《老子》此句的“不仁”训为“残暴,残忍”,与《老子》原意不符。高亨(2004)说:“不仁,只是无所亲爱而已。”童书业(1982)说:“‘不仁就是没有‘人心,这里面含有自然的天地是没有人格的意味。……这种‘不仁是自然主义的‘不仁,与一般所说的‘不仁不同。”《辞源》义项以《论语·阳货》“予之不仁”为书证(释义为“不合于仁”),将儒家“不仁”与《老子》“不仁”相区别,是比较好的做法,唯释义当据相关解《老》之说修改调整。

4. 《大字典》《汉大》“爽”字条,《辞源》《汉大》“口爽”条

《老子》12章“五味令人口爽”之“爽”,注家之说大体有三。一是训为“差失”,见王弼注。二是训为“败”,易顺鼎云:“《楚辞·招魂》‘厉而不爽,王逸章句: ‘爽,败也。《众经音义》卷二、卷十皆云: ‘爽,败也。楚人羹败曰“爽”。”三是训为“伤”,奚侗云:“古尝以‘爽为口病专名。如《列子·仲尼篇》: ‘口将爽者,先辨淄渑。《庄子·天地篇》: ‘五味浊口,使口厉爽。《淮南子·精神训》: ‘五味乱口,使口爽伤。疑‘爽乃‘丧之借字,由丧亡谊,引申为败为伤。”(高明1996)今按: 已有学者指出,“爽”训为“伤”,实与“创”相通。《广雅·释诂四》:“爽、壮、创,伤也。”王念孙《疏证》:“爽、创、壮,声并相近。”蔡伟(2019)141-142“口爽”之“爽”读为“创”、训为“伤”于义为长。且《老子》此段以“盲”“聾”“爽”“狂”“妨”为韵(阳东通韵),从四声分押的角度看,读“爽”为“创”也很合理。训“败”之“爽”,《广雅·释诂三》将其与“腇”“鯘”“霉”“腐”“”同列,形容食物腐坏,用以訓释“口爽”之“爽”并不合适。

《大字典》将《广雅·释诂四》“爽,伤也”、《释诂三》“爽,败也”列在同一个义项(⑧“损伤;坏”)下,以《老子》此句及《楚辞·招魂》“厉而不爽”、《百喻经·愚人食盐》“食已口爽”为书证,恐怕是不妥的。不妨将“损伤”和“腐坏”分列为两个义项,《老子》此句当在“损伤”义项下;考虑到王弼“差失”说亦未可遽废,可以“一说”表之。

《汉大》将《老子》此句列在义项B10“伤败;败坏”之下,引王弼注“爽,差失也”;又出书证《楚辞·招魂》“厉而不爽”,引王逸注“爽,败也”;亦不妥。《辞源》“爽”字义项“损伤,败坏”跟《大字典》《汉大》一样既引《老子》又引《招魂》,建议同上修订。

此外,《汉大》又单列义项B11“受伤害”,引《广雅·释诂》“爽,伤也”,书证为《汉书·贾谊传》“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如果按照前面的分析将“伤败”义与“(食物)腐坏”义分列,“受伤害”一义当与“伤败”义并入一个义项,二者皆为动词,“受伤害”是一种被动用法。

又,《辞源》《汉大》皆立“口爽”條,用《老子》书证皆只引王弼注,也需要做相应调整。

5. 《辞源》《汉大》“驰骋”条

《老子》12章“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辞源》有“驰骋”条:“驰马,也指田猎。”今按: 《老子》此章既云“驰骋畋猎”,则与“畋猎”并提的“驰骋”径解为“纵马奔驰”即可,不当解为“也指田猎”,且《辞源》此义项下无其他书证。《汉大》“驰骋”义项②“驰射;田猎”下不引《老子》,所列书证有三: 《管子·四称》:“獠猎毕弋,暴遇诸父,驰骋无度,戏乐笑语。”《吕氏春秋·任教》:“君臣扰乱,上下不分别,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驰骋而因耳矣。”高诱注:“驰骋,田猎也。”明刘基《裕轩记》:“歌舞靡漫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其中第一例前文有“獠猎”,第三例前文有“弋猎”,“驰骋”皆不当再解为“田猎”;第二例中的“因”,学者或疑为“田”字之讹,故高诱注曰“驰骋田猎”。《汉大》将高诱注断句为“驰骋,田猎也”,或不确;据此认为“驰骋”有“田猎”义,亦不妥。

6. 《辞源》《大字典》《汉大》“巧”字条

《老子》19章“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辞源》“巧”字条“虚伪不实”义下引此为始见书证。《汉大》亦将此“巧”字训为“虚伪;欺诈”。今按: 此“巧”与“利”对文,一般理解为“工巧、智巧”;《老子》又有“大巧若拙”(45章)、“人多伎巧”(57章),“巧”皆当训为“工巧”。《大字典》“巧”字义项⑤“虚浮不实”下不引《老子》,是合适的。不过,古书中“巧”确有用为“伪,欺诈”之例,如《辞源》《汉大》所引《淮南子·本经》“饰智以惊愚,设诈以巧上”(高诱注“巧欺上也”。马宗霍指出“上”字为衍文),《大字典》“巧”字相关义项只有“虚浮不实”(主要指“巧言”“巧辩”之“巧”),似亦不够全面。

7. 《辞源》“得一”条

《老子》39章“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辞源》《汉大》据以立“得一”条,《辞源》解释为:“一为数之始,又为物之极。得一,纯正之意。”今按: 此盖用王弼注:“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但已有学者指出,此“一”指“道”而言,“得一”即“得道”之谓。(高明1996)《汉大》即明确训为“得道”,出书证《老子》之后再引王弼注,这种处理方式较为妥当。相比之下,《辞源》仅笼统用王弼注代替训释,不够明确。

与之相关的,“抱一”条,《辞源》释义为“道家谓道生于一,故称精思固守为抱一”,较“得一”条为优;《汉大》释义为“道家谓专精固守不失其道。一,指道”,更佳。不过,此义盖用汉河上公注:“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气也,故曰一。……专守精气使不乱……”,但河上公此注是针对《老子》10章“载营魄抱一”等语的,《辞源》《汉大》所用书证皆为《老子》22章“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似当调整。

四、 不明通假或滥用通假

1. 《辞源》“玄览”条

《老子》10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辞源》《汉大》皆有“玄览”条。《辞源》释义为“深察,通观”,引汉河上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也。”这是将“览”如字解。《汉大》释义则作“犹玄镜。指人的内心”,引高亨《正诂》:“览鉴古通用。玄者形而上也,鉴者镜也。玄鉴者,内心之光明,为形而上之镜,能照察事物,故谓之玄鉴。”今按: 裘锡圭(2014)肯定了高亨说,并指出:“帛书《老子》原释文已为甲本的‘蓝和乙本的‘监括注‘鉴字。北大本作‘鉴,正用本字(乙本所用的‘监字其实就是‘鑑‘鑒的初文)。”《辞源》未吸收比较合理的高亨说,有待修订。《汉大》另有“玄鉴”条,可以考虑增补北大简《老子》此章为书证。

2. 《辞源》“固”字条

《老子》36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的“固”,《辞源》义项.4径解为“先,姑且”,《大字典》义项⑧.7略同。今按: 副词“固”之训“姑且”,实际上与“姑”相通,裴学海(2004)云:“字又或作‘姑。”杨树达(1986)85谓“假借作‘姑字用。且也”,并指出《老子》此句《韩非子·说林》引作“将欲败之,必姑负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后者“固”即作“姑”。《汉大》“固”义项B11先点明“通‘姑”,是比较恰当的做法。

3. 《大字典》《汉大》“且”字条

《老子》67章“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的“且”,王弼注:“犹取也。”《大字典》据此立义项①“取”。《汉大》义项⑦引王弼注后又引高亨注:“且,读为‘抯,《方言》十: ‘抯,取也。”今按: 《汉大》所引高亨说原文为:“《说文》: ‘抯,挹也。,叉取也。《方言》十: ‘抯,揸取也。(引者按: 此断句有误,当作: ‘抯、揸,取也。)《广雅·释诂》: ‘揸,抯取也。(引者按: 此断句有误,当作: ‘揸、抯,取也。)揸即之别字。王训且为取,即读且为抯为耳。且与抯、同声系,古通用,舍、且义相反。”(高亨2004)按高亨所引《方言》十又说“南楚之间凡取物沟泥中谓之抯”,《广雅疏证》引《释名》“揸,叉也,五指俱往叉取也”,可见“抯/揸”之“取”义表示的是一种比较实在、具体的动作,王弼注说“犹取也”,这个“取”应该是比较抽象的“选择”“采取”一类含义;而且王弼注用“犹”,说明“且”与“取”不是直接的义训,而是对文意的串讲。故高亨此说实难令人信服,辞书或可引为“一说”(即使要采用高说,也应先点明“通‘抯”,不能直接说“且”有“取”义),但直接采用并据此单立义项(此义项下又没有别的书证),恐怕是比较危险的。(这种立项不当的情况跟上文“第二部分第3小节”下的“驰骋”之例也比较类似。)《辞源》将此句的“且”理解为连词“而”,可能是比较稳妥的。

五、 缺乏照应

刘娇(2018)129曾注意到跟《老子》语词有关的、辞书内部缺乏照应的一例: 《辞源》“云”通“芸”。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天物云云”,今本作“天物芸芸”。“云云”条义项“众多,纷纭”下却未说明通“芸芸”。《汉大》“芸芸”条引《老子》“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而“云云”条义项②“芸芸。众貌;盛貌”只引《庄子·在宥》“万物云云,各复其根”为始见书证。下面再举几个例子:

1. 《辞源》《汉大》的“唯阿”条与“阿”字条

《老子》20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辞源》据以立“唯阿”条:“阿,ē。唯、阿皆应诺声,比喻差别不大。”但“阿”字音项1.ē义项十三引《老子》此句为始见书证,其释义却是“斥责。通‘诃、‘呵”,并谓“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作‘诃,乙本作‘呵”。《汉大》处理方式与《辞源》相似,唯注音ā。今按: 《老子》此句中的“阿”字,歷来解释不一,或读为本字,指应对之声,如汉河上公注“同为应对,而相去几何”(《大字典》“阿”字义项B14即用此说);或读为“诃/呵”,责怒之义,与下一句“美之与恶”皆为正反关系。辞书无论选用哪一种说法,词义和字义应该保持一致,不能自相矛盾。《辞源》《汉大》或可于“唯阿”条下增补“阿”通“诃/呵”、训“责怒”之说,这样做既全面,也能与“阿”字相互照应。当然,“阿”字的读音也要随释义做相应调整。

2. 《辞源》“昏昏”条

《老子》20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汉大》“昭昭”(② 明白;显著)、“昏昏”(② 糊涂;愚昧)、“察察”(① 明辨;清楚)、“闷闷”(① 愚昧、浑噩貌)皆引此章为书证。《辞源》也收录这些词条,唯“昏昏”条书证只引《孟子》而不引《老子》,缺乏照应。

3. 《辞源》“亭”“毒”字条与“亭毒”条

《老子》51章“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辞源》“亭”字条未涉及,“毒”字条义项训为“役使,治理”,词条“亭毒”则训为“化育,养育”,字义与词义之间未能照应。《汉大》训“亭”为养育,引高亨“毒”通“熟”之说(《大字典》同),与词条“亭毒”相互照应,是比较妥当的做法。

六、 其他

辞书中与《老子》有关的词条的问题有时候是多方面的,如:

《老子》39章“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珞珞”或本作“落落”),《辞源》据以立“琭琭”(珍贵貌)、“珞珞”(喻多。一谓石恶貌)、“落落”(多貌,鄙贱貌)。《汉大》也收有这三个词条,其“珞珞”条只有“坚硬貌;刚正貌”一义。今按: 《汉大》将《老子》“珞珞”解释为“坚硬貌;刚正貌”欠妥当,第二条书证(王旡生《中国三大小说家论赞》“珞珞雪芹,载一抱素。八斗奇才,千秋名著”)时代又嫌太晚。《辞源》将“珞珞”“刚正貌”列在第义项,与第义项有别,引书证为唐《徐夤钓矶文集》五《隐居以求其志赋》“珞珞云林之士,方器岩廊;攸攸市井之徒,谁怀道德”,这种做法比较妥当。又,《汉大》“落落”义项⑥“粗劣貌”下引书证《文子·符言》“故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按此实系袭用《老子》)却不引《老子》,不仅不够妥当,也切断了“落落”与“珞珞”两词条之间的联系。

《老子》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讹误,也会影响到相关词条的释义及书证,如《〈汉语大辞典〉(第二版)编纂手册》(2019,以下简称《编纂手册》)所举“佳兵”之例。《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中的“佳兵”,旧说释为“善兵”,王念孙考订“佳”当为“唯”字之误,然唐人已以“佳兵”入诗。又如《辞源》《汉大》“春台”条(“春时登眺游玩的胜处”)皆引《老子》20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为始见书证。但《老子》此本实误,高明(1996)已引诸说为证:

毕沅曰:“如春登台”,王弼、顾欢并同,明皇、易州石刻亦同。明正统十年道藏所刊明皇本始误作“登春台”,陆希声、王真诸本并误,今流俗本皆然矣。又李善《闲居赋》注引亦误。

俞樾曰: 按“如春登台”与十五章“若冬涉川”一律,河上公本作“如登春台”,非是。然其注曰:“春阴阳交通,万物感动,登台观之,意志淫淫然。”是亦未尝以“春台”连文,其所据本,亦必作“春登台”,今传写误倒耳。

蒋锡昌曰: 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引河本经文作“如春登台”,正与宋河本合;俞氏谓河所据本必作“春登台”是也。顾本成疏“又如春日登台”,是成亦作“如春登台”。……王本、河本及各石本皆作“春登台”,盖古本如此,似未可据最后诸本擅改也。

参照《编纂手册》处理“佳兵”条的原则,“春台”条因有唐人诗句(贾岛《送刘式洛中觐省》诗“晴峰三十六,侍立上春台”)及近代名家作品(郭沫若《水调歌头·喜雪》词“驱旱魃,除虫害,登春台”)为书证,“不举旧说不能理解文意”,当然不可遽废;但不妨“收列旧说并加以说明”。

七、 余论

古汉语大型辞书在归纳词语的早期含义、追溯词语的语源、提供始见书证等诸方面都依赖于先秦典籍所保留的语料。对相关先秦典籍进行充分整理和正确解读,形成比较权威的语料库和专书词典,在此基础上广泛沟通系联、总结归纳词义,当然是比较理想的做法。但目前先秦典籍自身的整理和解读还存在不少问题,相关语料库和专书词典还不够完备,在这种情况下编纂或修订古汉语大型辞书,就要特别注意吸收学界已有成果,特别是利用出土文献解读传世先秦典籍的成果,博观约取,合理拣择,尽可能避免错误,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 蔡伟.误字、衍文与用字习惯——出土简帛古书与传世古书校勘的几个专题研究.台北: 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9.

3. 董治安.老庄词典.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4. 高亨.老子正诂.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1996.

6. 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6: 191.

7.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8.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 崇文书局,2010.

9. 何九盈,王宁,董琨主编.辞源(第三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5.

10. 蒋锡昌.老子校诂.北京: 商务印书馆,1937.

11.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8.

12. 劳健.老子古本考.∥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 中华书局,2008.

13. 李运益.专书词典是提高大型语文辞书质量的基础.辞书研究,1998(1).

14. 刘娇.略谈《辞源》第三版修订取得的进展与尚存的不足.∥华学诚主编.文献语言学(第五辑),北京: 中华书局,2018.

15. 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北京: 中华书局,2004.

16. 裘锡圭.裘锡圭学术文集第二卷.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84.

17. 裘锡圭.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北京: 中华书局,2014.

18. 童书业.先秦七子思想研究.北京: 中华书局,1982.

19. 王念孙.广雅疏证.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0. 王西平.老子辨正.西安: 三秦出版社,2015: 223.

21. 谢纪锋.虚词诂林.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344.

23.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 中华书局,2009: 445.

24. 楊树达.词诠.∥杨树达.杨树达文集之三.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5.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编委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编纂手册(2019年版).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上海 200243)

(责任编辑 刘 博)

猜你喜欢

修订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新常态下《企业财务通则》调整修订思路辨析
高中生个人成长主动性问卷(PGIS—Ⅱ)的修订
关于现行《消防法》修订的几点思考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录与修订情况分析
智者老子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修订
“狼烟”释义辨正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