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读后
2021-02-04李志江
李志江
摘 要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有些读音改动的论证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文章在肯定修订稿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主要是: 有的多音字要考虑社会使用的稳定性,不必急于统读;凡是规定统读的字音,需要注明统读前的多个读音,说明取舍背景;关注并审定地名和科技名词的异读;建议进一步开展社会调查,编写《〈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解读》;建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包括《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在内的语言文字规范的常态化研究。
关键词 普通话异读词 语言文字 规范研制
普通话异读词,是指普通话词汇中表达同一个意义而习惯上有不同读音的词,如“薄”(bó/báo)、“谁”(shuí/shéi)、“装订”(zhuāng dīng/zhuāng dìng)。这里所说的异读是社会上普遍性认同的异读,不包括少数人甚至是个别人的误读。普通话异读词的审音,要求在普通话异读词的多个(通常是两个)读音中,确定其中之一作为规范读音,另外的则予淘汰,或者区别不同读音的不同适用场合。
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11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语委”)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普通话审音工作,任务是研制普通话审音原则,修订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以下简称《修订稿》)完成。2016年5月,为确保《修订稿》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国家语委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修订稿》公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汉语辞书编纂的编辑,我认真学习了《修订稿》,并努力加深理解。
一
根据课题组介绍,本次修订的审音原则是: 1. 以北京语音系统为审音依据。2. 充分考虑北京语音发展趋势,同时适当参考在官话及其他方言区中的通行程度。3. 以往审音确定的为普通话使用者广泛接受的读音,保持稳定。4. 尽量减少没有别义作用或语体差异的异读。5. 在历史理据和现状调查都不足以硬性划一的情况下暂时保留异读并提出推荐读音。
根据以上原则,课题组和审定委员会做了许多社会调查和学术研究。总体来说,本次审定改动的读音数量不多,有些读音改动的论证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
《修订稿》中,不少读音改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同。
1. 《审音表》中有个别不应做统读处理而做了的,《修订稿》中予以退回。例如:
(1) 《审音表》荫 yìn(统读)( “树~”“林~道”应作“树阴”“林阴道”)
《修订稿》荫 ① yīn ~蔽 ~翳 林~道 绿树成~
② yìn 庇~ 福~ ~凉
(2) 《审音表》作(除“~坊”读zuō外,其余都读zuò)
《修订稿》作 ① zuō ~揖 ~坊 ~弄 ~践 ~死
② zuó ~料
③ zuò ~孽 ~祟
2. 《审音表》中有个别应做统读处理而未做的,《修订稿》中改为统读。例如:
(1) 《审音表》荨 ① qián(文) ~麻
② xún(语)~麻疹
《修订稿》荨 xún (统读)
(2) 《审音表》芥 ① jiè ~菜(一般的芥菜) ~末
② gài ~菜(也作“盖菜”) ~蓝菜
《修订稿》芥 jiè(统读)
3. 在《审音表》发布后的二十多年中,有些字音出现了新的异读,并且已被社会普遍接受,《修订稿》予以确认。例如:
(1) “的”的读音原来已有de、dí、dì三个。《修订稿》增收了dī,用于“的士、的哥、的姐、打的、面的、残的”等。
《审音表》的 dí ~当 ~确
《修订稿》的 ① dī 打~
② dí ~当 ~确
(2) “拜”的读音原来只有bài一个。《修订稿》增收了bái,用于“拜拜”(英语“再见”的译音)。
《修订稿》拜 bái ~~(再见;分手)
4. 还有的异读词在长期使用中几乎是浑然不觉地完成了统读,例如“一场雨”的“场”(cháng),人们早已与“一场球赛”的“场”(chǎng)一样读作chǎng了,《修订稿》确认了这种用法。
《审音表》场 ① chǎng ~合 ~所 冷~ 捧~
② cháng 外~ 圩~ ~院 一~雨
③ chɑng 排~
《修订稿》场 ① chǎng ~合 ~所 冷~ 捧~ 外~ 圩~ 一~大雨
② cháng ~院
③ chɑng 排~
(按: “圩場”是方言词,这里的“场”读cháng,是“集市”的意思。《修订稿》将“圩~”由xūcháng改读为xūchǎng,似欠妥)
5. 《修订稿》对专业上一直存在异读的读音予以判断。例如,中医古籍《金匮要略》的“匮”,到底应该读guì还是应该读kuì,《修订稿》明确“匮”是“柜”(櫃)的古字,读作guì。
《修订稿》匮 guì(同“柜”)石室金~ 《金~要略》
《修订稿》中改变的读音,有些已经在通行的语文辞书中得以体现,社会反响比较平稳,客观上为后来的审音做出了积极的铺垫。
不必讳言,对于《修订稿》中的一些改动,相当一部分人还持有不同的看法。
1. 两个读音没有交叉混淆,不必统读而改为统读。例如:
《审音表》葛 ① gé ~藤 ~布 瓜~
② gě 〔姓〕(包括单、复姓)
《修订稿》葛 gě(统读)
“葛”本有gé、gě 两读。《修订稿》规定统读为gě,那就意味着“葛布、葛麻、葛藤、瓜葛、纠葛” 中读gé的“葛”,都要与姓“葛”的“葛”、“诸葛”的“葛”一样读为gě。原来两读的用法明确,没有交叉,没有统读的必要,有些人读错了,那正是需要纠正的。规范读音不宜采取将错就错、以错为对的办法,这样做对经过学习,已经掌握正确读音的人不公平,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
2. 姓氏读音,不宜处理为统读。例如:
《审音表》纪 ① jǐ 〔姓〕
② jì ~念 ~律 纲~ ~元
《修改稿》纪 统读jì(纪姓旧读jǐ)
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符号,其读音代代相传,不可轻易改动,特别是在没有征求本人意见的情况下。有些姓,例如“瞿”(Qú)、“任”(Rén)、“曲”(Qū)、“应”(Yīng)、“华”(Huà)等,平时经常被人读错,但是不能因此就 “一刀切”,还是维持《审音表》原来的处理为好。
3. 异读词的某个读音,虽然比较少见,但那些有理据、有传承、在语文学习中反复强调的,不必改为常见音。例如:
《审音表》强 ① qiáng ~渡 ~取豪夺 ~制 博闻~识
② qiǎng 勉~ 牵~ ~词夺理 ~迫
③ jiàng 倔~
《修订稿》强 ① qiáng ~渡 ~取豪夺 ~制 博闻~识 ~迫
② qiǎng 勉~ 牵~ ~词夺理 ~颜欢笑
③ jiàng 倔~
“强迫”的“强”读qiǎng是正确的,历来如此。至于相当多的人读为qiáng,那是因为学习得不够,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必强求。有的专家认为,这里的“强”读为qiáng,从字理上说也是可以讲通的。问题是: 如果读音不改,是不是没有错误?如果没有错误,不改是不是更稳妥一点?
4. 异读词的规范,如果废弃原有读音而另立新读音,需要慎之又慎。例如:
《审音表》血 ① xuè(文)用于复音词及成语,如“贫~”、 “心~”、“呕心沥~”、“~泪史”、“狗~噴头”等。
② xiě(语)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及几个口语常用词,如: “鸡~”、“~晕”、“~块子”等。
《修订稿》血 xuě(统读)(口语单用也读xiě)
“血”有xuè和xiě文白两读。现在社会使用上,二者的区分并不十分严格,甚至说话时不读xuè而读xuě的也大有人在。但是,据此就将“血”的读音由xuè改为xuě,恐怕不很合适。在普通话中,字的注音与口语读音有时不完全吻合,例如 “经”字,只有jīng和jìng两个读音,但“正经”在口语中一般读zhèngjǐng; “主”字只读zhǔ,但“主意”在口语中通常读zhúyi;“流”字只读liú,但“二流子”在口语中一直读èrliūzi;等等。《现代汉语词典》的各个版本中,从来没有给“经、主、流”之类另立读音。第7版的处理为:
正经 zhèng·jing (口语中也读zhèngjǐng)
主意 zhǔ·yi(口语中也读zhú·yi)
二流子 èrliú·zi(口语中也读èrliū·zi)
《现代汉语词典》的处理,在字音上没有割裂语言发展的历史,又反映了当今的语言实际,是值得借鉴的。如果 “血”的读音改动了,援其例,或许还有一些字的读音也要改动,那将不利于普通话读音的稳定性。
二
普通话异读词的审定范围,可以有三个角度的理解。从历时的角度,它不审定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只审定现代汉语;从共时的角度,它只审定普通话,不审定方言;从词汇分类的角度,它既审定一般语词,也审定专科语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审定异读词时,这个概念尚不十分明晰。从《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1963)看,归入异读词的,有的是普通话内的异读(例如“炽”有chì、zhì两读),有的是普通话与北京土话的异读(例如“把”bǎ,北京土话也读bǎi),有的是普通话与古汉语的异读(例如“哑”yǎ,古汉语另读è)。后来制定《审音表》的时候,审音委员会明确了审音范围,但是仍存在着个别瑕疵。
普通话内有异读,同时又涉及方言音的,处理时宜区别对待。例如:
《审音表》凹 āo(统读) (《修订稿》未改动)
“凹”在“低于周围”义上有āo、wā两读,二者统读为āo是没有问题的;而它在方言中还读wā,用于地名或人名,就不便于统读了。似应保留方言音,并给予提示“(在方言中又读wā)”为好。
讨论普通话与古汉语异读的,似应从《修订稿》中删除。例如:
《审音表》哑 yǎ ~然失笑 (《修订稿》未改动)
“哑然”读yǎrán,又读èrán。读yǎrán时,意思是“形容寂静,或形容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读èrán时,意思是“形容笑声”。一个无声,一个有声,语义对立,不宜混为一谈 。在“哑然”的“形容笑声”义上,《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注音yǎrán ,又注明“‘哑旧读è”;《汉语大词典》注音èrán,又按: 哑,今读yǎ。既然二者的读音不同且语义有别,那么是否就没有审音的必要了,如果有必要,似也不应以“哑然失笑”做例。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地名的异读是亟需规范的一项内容。1963年《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中有190多个地名的异读审定,后来基本上都落实到《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了。1985《审音表》没有顾及地名,其“说明”中说: “人名、地名的异读审订,除原表已涉及的少量词条外,留待以后再审。”如今近30年过去了,《修订稿》依然是“不审订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读音,原表涉及的人名、地名的条目除外”,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全國各级各类的汉语地名多如牛毛,但乡镇街以上的行政区划地名中,有异读的毕竟很少,目前仍存在不同意见的更少。花一些时间,下一点功夫,早一些把它们的读音确定下来完全应该,也完全值得,一拖再拖恐怕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处理地名异读规范时,“名从主人”原则是建立在“方言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的前提下的,最好能够制定一个基本规则,既有学理支撑,又有成功范例,以便统一标准,而不至于 “按下葫芦起来瓢”。如果常见的地名异读解决了,那么无论是辞书的注音,还是广播电视的播音,就都有了明确的依循,也不必为“六安”到底是读Liù'ān还是读Lù'ān,“解州”到底是读Xièzhōu还是读Hàizhōu而争论不休了。在地名异读的审定方面,国家语委的规范无疑是具有权威性的。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科技术语的异读也是亟需规范的一项内容。参与制定规范的语言专家,一般对科技术语不甚熟悉,他们所依据的语料中,科技方面的内容很少,所以审定也就难以顾及了。
科技术语中有相当多的异读词是需要审定的。试举几例。
1. 排挡(档)(páidǎng/páidàng)
“排挡”简称挡。是汽车、拖拉机等用来改变牵引力的装置,用于改变行车速度或倒车。通常所说的“挂挡、一挡、二挡、倒挡”就是这个“挡”。因为“挡”是实物,不是动作,所以有些汽车专家坚持写作“档”。过去,“档”有dàng和dǎng两个读音,现已统读为dàng。
《审音表》档 dàng(统读) (《修订稿》未改动)
如果写成“排档”才是正确的,那“档”是不是要恢复dǎng的读音?如果不恢复,那是不是要说服汽车专家写作“挡”而不写作“档”?或者采取妥协的办法,辞书中注为: 排档páidàng(口语中多读páidǎng)?这个问题讨论多年,应该有一个权威的说法。
过去,有些字的读音在北京话中有去声、上声两读,后来审音都统读为去声,如“室”(shì)、“质”(zhì)、“亚”(yà)、“较”(jiào)等。这些字音的统读被社会普遍接受,只有“档”字稍有特殊。“档”统读dàng,“排档”读páidàng,采用“档”字,维持现状,是一个稳妥的办法。
2. 栅极(shānjí/zhàjí)
“栅极”是由金属细丝组成的筛网状或螺旋状电极。在电子管中位于阴极和阳极(板极)之间,用来控制电子流。这个“栅”就是因为形状像栅栏而得名,本来应该读zhà,可是在电子行业里,“栅极”一直读为shānjí(可能因为“栅”与“珊”“姗”的字形相像)。《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也注为shānjí,这是一种从俗从众的处理,现在看来似乎不够妥当。这种异读实为误读,应该予以规范。
3. 射干(yègān/shègān)
“射干”是鸢尾科草本植物,它的根茎可入药,性寒,味苦,功能是清热解毒、利咽、祛痰,主治喉痹咽痛、肺热咳嗽痰喘等症。中医界一直将“射干”读为shègān,《中国药典》也注为shègān。而在《辞源》《辞海》里,“射干”则注为yègān。《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射”,只收shè音,未收yè音,也未收“射干”一词。那么,“射干”到底应该读为yègān,还是应该读为shègān呢?希望异读词审音能够给出答案。
4. 癫痫(diānxián/diānjiān[癫癎])
“癫痫”的写法和读法,语言学界与医学界一直有分歧。《审音表》制定时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医学界认为此病为间歇性发作,因而习惯写成“癎”,读作jiān;语言学界认为《广韵》以来“痫”字为“户间(閒)切”,与“闲”同音,读作xián。当时作为疑难问题搁置下来。2013年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录了“痫”字,未收“癎”字。后来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专门发文,确认医学界可以写作“癫癎”,读作diānjiān。这桩时间久远的悬案应该可以解决了。
总之,科技术语异读词的审定,长期缺位是不妥当的。就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科技术语来说,应该重视语音的历史传承,尽量避免将某个学科内的误写误读作为规范加以审定。这方面的工作,似可专门立项,专门研究,以求比较全面的观照和考量,使异读词规范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
由于种种原因,《修订稿》至今还未作为语言文字规范文件正式公布。没有正式公布也就意味着修订工作仍未结束,未结束就要继续工作下去。
就近期任务来说,课题组不妨结合社会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对《修订稿》的改动内容再次梳理、斟酌。凡是学理上有支撑,群众基础也较好的,就可以考虑改动;凡是学理上认识有分歧,也缺乏群众基础的,就可以搁置不论。改动与否,关键在于条件是否成熟。改动宁愿少一点,也要稳一点,以维护语言文字规范文件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规定统读的字音,需要注明原来读几个音,读什么音。如果不注明,就不了解其取舍的背景,不知统读从何说起。例如:
《审音表》喔 wō(统读) (《修订稿》未改动)
在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中,o所对应的汉字是“喔”。“喔”有两读,一读wō(拟声词,形容公鸡的叫声),一读ō(叹词,同“噢”)。如果拟声词的wō和叹词的wō统读为wō,那么“喔”就不能再读为ō(即没有ō的读音),于是《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中o与“喔”的对应就有问题了。如果说拟声词的“喔”过去有wō和ō两读,现在统读为wō(与叹词“喔”的读音无关),那就顺理成章了。由此可见,说明统读的背景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要说明不同读音的适用场合,就需要举例。举例不宜过少,相反,多举为佳。依靠类推不是方便使用者的做法,也不是所有的使用者都具备类推的能力。例如:
《审音表》答 ① dá 报~ ~复
② dā ~理 ~应
《修订稿》答 ① dá 报~ ~复
② dā ~理 ~应
以上内容《修改稿》未改动。如果能够改为:
答 ① dá ~案 ~辩 ~对 ~复 ~卷 ~谢 ~疑 ~题 报~ 对~ 回~ 解~ 问~ 应~ 作~ ~非所问
② dā ~理 ~应 ~腔 ~讪 ~茬儿 羞~~
信息量就大得多了。
就中期任务来说,课题组可以准备编写一本《〈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解读》。将三次审音的来龙去脉,包括审音原则、审音范围等做出权威的阐释,对工作组织、工作流程等做出翔实的说明。同时,审定的每一条都对取舍及应用做出明确的交代。这些不仅是规范内容的必要补充,也是推广、贯彻规范的必要手段。前些年,新的规范文件公布后都推出了“解读”小册子,《修订稿》亦应如此。没有“解读”,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机械地贯彻执行就陷于被动。当年《审音表》的主要制订人之一徐世荣先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于1997年5月出版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一书。其中内容一字一议,追根溯源,有问题,有分析,很有参考价值。例如该书73页有:
巷hàng ~道
《初稿》(即《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审“巷道”一词,定此词中“巷”为特定音hàng,广泛用于矿业、矿工。并注: “‘巷在别的地方念xiàng。”其实hàng为18世紀以前的中古音。舌面音j、q、x是明末才由g、k、h“腭化”—发音部位由“舌根音”前移而成。“腭化”,即因经常后拼细音(齐、撮韵母)形成,故hàng变为xiàng。矿业、矿工用语,又由方音返回古音,因已成行业专用语,不可改易,其实词义仍是“巷”(小的通道)的本义。又北方话称繁密树林或树木成行之处为“树巷子”shùhàngzi,也是这个“巷”字的古音,但此词并不通用。
修订《审音表》,首先要把《审音表》中遗留的问题以及新的规范需求了解清楚,遵循问题导向,才能对症下药。准备工作不充分,就难免采取“排雷式”的方法,碰到什么问题是什么问题。对《审音表》的得失,以及还有哪些异读词需要审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编辑(特别是辞书编辑)和中小学语文教师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本职工作几乎天天与普通话异读的是非正误打交道,哪些地方需要及时规范,哪些地方可以暂且不动,怎样稳中求进,他们最有切身体会。建议课题组有机会下沉基层,听取一线同志的意见,再加上在校大学生层面的调查,情况就能掌握得更全面了。
就长期任务来说,课题组要将地名、人名的异读词审定承担起来。地名归民政部门管理,汉字读音归国家语委审定,两个部门团结协作,有分歧的读音总会找到相对稳妥的解决办法。现在,全国地名第二次普查工作已经结束,民政部正在组织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这部词典中,地名要注音,就要面对异读问题。充分地占有地名资料,科学地制定审音原则,只要下功夫,一定能够有所突破,有所前进。
课题组还要把科技术语中的异读词审定承担起来。科技术语归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审定,汉字读音归国家语委审定,两个部门一向联系、合作比较多。现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已经审定了100多个学科共50万条左右的科技术语,并出版了十卷本的《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在这个基础之上,将术语的多音字全部调出,筛查分析其中处理不同的异读现象,相信科技术语异读词的审定能够出现令人振奋的新面貌。
如果《修订稿》一时不能形成正式文件,建议尝试将其中比较成熟的改动意见在辞书中体现,一方面与使用者见面,接受社会检验,一方面发现不足之处,促使规范文件更加完善可行。还可以请中国辞书学会出面,组织有辞书编纂出版单位和语言学者、词汇学者参加的协调会议,就那些意见尚存分歧的改动意见展开学术讨论,重视并充分发挥规范性语文辞书的作用,避免若干辞书的不同处理给社会使用造成混乱。学术讨论可以畅所欲言,确定规范要谨慎稳妥。
普通话异读词的审定,既要成立阶段性的课题组,也要组织常态化的课题研究,二者缺一不可。第一次审音于1963年结束,第二次审音于1989年结束,第三次审音的修订稿于2016年公开征求意见,每两次间隔大致算来都是26年。由于间隔时间长,其间均未有组织地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因而前后缺乏有机衔接。一旦新的审定启动,许多事情都要从头做起,这显然不利于历史传承,也加重了工作负担。有些重要的工作,由于缺少充分的前期准备,或者受到时间、人力的限制,力不从心,只好暂付阙如。为此,建议国家语委设立“中国语言文字规范研究中心”,承担包括《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在内的语言文字规范的常态化研究,每年完成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和相关报告,使各项语言文字规范的贯彻执行实现持续研究、定期监测、适时修订或制定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曹先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中国语文,2002(1).
2. 陈会兵,朱良群,杨晨笛.《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音比较研究.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5).
3. 陈茜.审慎对待两岸语音标准的差异——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修订说起.语言规划学研究,2017(2).
4.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12月修订).
5.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4.
6. 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编.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北京: 文字改革出版社,1963.
7. 普通话审音原则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课题组编.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2016.
8. 冉启斌,石锋.普通话异读词的调查.中国语文,2016(4).
9. 王力.论审音原则.中国语文,1965(6).
10. 徐世荣.四十年来的普通话语音规范.语文建设,1995(6).
11. 徐世荣.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7.
12. 张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讨论二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4).
13. 赵贤德,冯寿忠.《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审音范围应进一步扩大.辞书研究,2012(3).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北京 100732)
(责任编辑 马 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