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内涵与培养途径
2021-02-04刘春玲刘伟
刘春玲 刘伟
摘 要:家国情怀主要是指对家乡地域的空间归属感,对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对家国兴旺、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增强学生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有效手段。家国情怀教育可以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教学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家国情怀;地域文化;地理实践
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与思想不断碰撞与交锋,价值观念的冲突日益凸显,理想追求与价值认同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使得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想有了可乘之机,严重影响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必将成为课堂教学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内容。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指个体长期浸润于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对家乡地域的空间归属感,对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对家国兴旺、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家国情怀是对家乡地域的空间归属感
“家”可以是物态媒介,包括房屋建筑等一切与家庭有关的可视、可触的物态;“家”也可以是情感媒介,包括家庭情感、鄉情乡愁、爱国情怀等[1]。因此,“家”是物态与心态的综合体,“家”既是寄托了家庭成员深厚情感的起居寓所,也是人们乡情、乡愁所依附的里弄村屯,乃至区县市镇。我们对家和家乡的深厚情感会因离别而感伤,乡愁因离别更浓,离家离国后会产生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家乡地域空间的归属感。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的拉力与推力理论时,可知对家乡地域的空间归属感就属于拉力因素,在外漂泊的游子回乡定居创业,除经济因素外,情感归依与空间归属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家国情怀是对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虽不相同,但56个民族却有着共同的祖国母亲、共同的华夏之根、共同组成中华汉族,共同传承着伟大祖国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民族都有着自己本民族独特而富有个性的民族文化,且都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着共同的心理认同与热爱。不同文化的民族共同构成了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各地域不同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华夏文化。例如,在学习新教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节时,可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文化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北文化进行比较学习,这样不但可以感受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还可以深入剖析不同自然环境对城乡景观的影响,进而理解地域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具体可按图1展开教学。
3.家国情怀是对国家兴旺、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家国情怀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之中,它表达了华夏儿女对国家、江山社稷和家庭最真挚的情感认同,彰显了炎黄子孙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的旷达胸襟,是中华民族深陷危难险境而终能奋起反击、屹立不败的精神动力[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和万事兴,国泰千家欢,家国一体,家庭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国才有家,爱国即爱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爱国爱家的最好诠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以家为起点、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因此,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不能止步于对五千年华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更应担负起伟大祖国兴旺发达、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使命和责任。例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时,首先要了解中国及世界不同区域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意识;其次,要知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及具体措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后,要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差异,展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意义
1. 家国情怀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014年,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学生以“家国情怀”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祖国繁荣富强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例如,在学习我国人口相关内容时,可融入2020年的新冠疫情事件。我国的疫情也曾非常严峻,但广大人民群众响应“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的号召,疫情迅速得到控制,中国人民用行动诠释了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取得了抗疫的全面胜利。
2.家国情怀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对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为防止社会不良思想侵蚀青少年学生,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守护祖国未来,迫切需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以家国情怀为主的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学习新教材“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汽车工业能否带动家乡的发展”等内容时,以家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线索,引导和鼓励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做到以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为出发点,由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家国情怀教育是增强学生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有效手段
家国情怀是一种理想信念、一种文化基因、一种民族血脉,家国情怀的培养则是一种信念的坚守、一种文化的传承、一个民族的延续。因此,进行以家国情怀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底色”和“情感基调”,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文化滋养,建设家乡的坚定信念和报效祖国的心理归依。
三、家国情怀的培养途径
1.整合地理课程资源,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地理教科书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首先要依托教科书,以章节知识内容为线索,寻找家国情怀教育的契合点,并以相关知识点为核心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一是整合相关的历史、政治等跨学科的家国情怀内容;二是整合相关的文字、图像、视频等课程资源;三是整合家国情怀教育内容与地理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与家国情怀教育并不矛盾,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并进关系,关键是要理清两者的逻辑关系,进行重点培养。
其次,开展家国情怀教育要重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教育是以爱家、爱家乡为起点,做到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并升华为了解祖国、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因此,以家乡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事象为主要内容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对学生进行家國情怀教育的最佳载体。因此,教师要重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处理好乡土地理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例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时,可以引入乡土地理内容,学生喜闻乐见,有利于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以吉林万昌镇为例,万昌是闻名全国的水稻种植镇,其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如图2所示。
2.聚焦地理视角、优化教学方式,推进家国情怀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中深入推进家国情怀教育,首先要关注地理视角下如何整体把握家国情怀。从空间尺度来看,家国情怀涉及小尺度的家乡区域、中尺度的国家区域以及大尺度的大洲和全球,家国情怀教育要立足家乡、建设祖国、关注全球,由爱家、爱国到关爱自然、关注人类命运。从时间尺度来看,家国情怀涉及历史上的文化与传统、当今的乡情与国情、未来的人类责任与家国命运,应教会学生审视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其次,推进家国情怀教育要注意转变教学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家国情怀教育不是说教与灌输,更不是记忆与背诵,需要的是“经历”“体验”与“感悟”,因此,建议采用“主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例如,在学习新教材问题研究“景德镇还要不要走世界瓷都之路”时,空间尺度上可引导学生关注瓷业产值占景德镇生产总值的比重,景德镇在中国瓷业中的地位以及景德镇对世界瓷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立足家乡、放眼祖国、展望全球的胸怀和视野。时间尺度上可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上景德镇瓷业发展过程,目前景德镇瓷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景德镇瓷业发展构想,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资源观和发展观。
3.开展地理实践教学,升华家国情怀教育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从实践中来,更要到实践中去,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涉及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诸多地理事象均来源于现实的地理世界,更需要学生到实践中去观察、去经历、去体验、去实践。因此,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是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最佳教学方式,它不仅要求学生通过“读万卷书”来了解家乡、熟知祖国,更是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行万里路”来走遍家乡、游历祖国,让学生把对书本上自然和人文地理事象的理解升华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护卫之心和建设之志。 例如,学习新教材“地貌的观察”一节时,不仅要掌握书本上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内容,更要到野外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既能练习地貌观察方法,也能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修习。
总之,家国情怀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深处,它将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3]。地理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课程建设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田素美. “家国情怀”:媒介视角下华夏家文化的情感解析[J].教育传媒研究,2020(03):86-91.
[2] 陈义.论涵养家国情怀的逻辑与路径———基于优秀传统家训的视角[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0(06):81-87.
[3] 陈怡帆.论习近平家国情怀的哲学意蕴[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0(0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