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能量虚拟平扫在脑血管内介入术后鉴别出血和造影剂外渗中的应用

2021-02-04孙建亭

中国保健营养 2021年1期
关键词:诊断法外渗造影剂

孙建亭

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中心医院,黑龙江 密山 158300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临床疾病类型之一,发病例逐年增多,致死率、致残率较高,不仅对患者生理、心理带来严重影响,还给家庭增添了沉重的负担。由于很多患者均因未能及时就诊失去了静脉溶栓的最佳时机。静脉溶栓血管内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时间窗相对延长,≤6小时可以通过动脉内治疗,且对于超出时间窗的病人也可通过影像评估缺血半暗带,再确定是否有机会进行动脉内的溶栓或取栓治疗。脑血管内介入术通过CT或者磁共振影像检查明确疾病类型,并在造影的指导下找到栓塞位置,最后采用动脉溶栓或器械取栓的的方式再通血管,以此挽救患者生命。为了提高诊断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本研究对此病症患者给予双能量虚拟平扫检查,旨在探讨此诊断方式对患者脑血管内介入术后鉴别出血和造影剂外渗中的应用效果,进而治疗临床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研究资料及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救治的55例行脑血管介入术患者,均术后2h内行双能量虚拟平扫检查。其中男性26例,女性29例;年龄在57-87岁,平均年龄为(67.6±2.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均行双能量虚拟平扫检查,且随访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患有造影剂过敏者;②患者随访资料不齐全者;③依从性不高,中途退出试验者;④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1.2方法

1.2.1检查方法和参数设置 采用双源螺旋CT进行扫描(西门子公司)。在患者行脑血管内介入术后2h内完成双能量虚拟平扫进行扫描,从下颌骨至颅顶,设置A、B球管电压分别为:140kV、80kV;参考电流分别为:196mAs、392mAs;准直64mm×0.6mm;FOV为260mm,矩阵512×512,自动重建层厚0.75mm,层间距0.5mm,扫描螺距0.7,球管旋转时间0.5s/转。患者在脑血管内介入术后48h内行常规CT平扫以明确诊断,管电压120kV,电流340mAs,螺距1.2,球管旋转时间0.5s/圈,自动重建层厚8mm。

1.2.2图像处理和分析 将原始数据传至处理工作站,生成融合图像,利用单纯融合图像法和叠加融合图像法进行图像重建。安排具有上岗执业证和临床诊断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作出影像学报告。对于意见不一时,应按少数服从多数决定。

1.2.3随访 由临床医师和影像科医师、责任护士共同组建随访小组,从入院至出院建立全程随访。在55例患者中,纳入有效分析者共55例。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观察两组患者行双能量虚拟平扫检查结果。

2 结 果

2.1检查结果分析 55例患者中,经诊断标准和随访结果确诊55例为阳性患者。其中53例阳性患者,有21例出血,有24例造影剂外渗,有10例同时合并出血和造影剂外渗。

单纯融合图像诊断法检出18例出血;有26例诊断造影剂外渗,其中有2例经确诊为出血,其余24例均为造影剂外渗;有11例同时合并出血和造影剂外渗,其中有1例经确诊为出血,其余10例经术后随访中确诊同时合并出血和造影剂外渗;随访中发现1例出血患者在检查中高密度区较第一次检查明显增强。

叠加融合图像诊断法检出22例出血,其中有1例经确诊为同时合并出血和造影剂外渗,其余21例确诊为出血;有25例诊断造影剂外渗,其中有1例经确诊为同时合并出血和造影剂外渗,其余24例均为造影剂外渗;8例同时合并出血和造影剂外渗,经术后随访中确诊同时合并出血和造影剂外渗;同时在随访中发现患者在检查中高密度区较第一次检查明显增强。

2.2两种方法对出血和造影剂外渗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与诊断标准和随访结果相比,单纯融合图像诊断法在诊断出血患者的准确率为85.71%;叠加融合图像诊断法在诊断出血患者的准确率为95.24%。前者诊断造影剂外渗患者的准确率为83.33%;后者诊断造影剂外渗患者的准确率为95.83%。叠加融合图像诊断法对鉴别出血和造影剂外渗的诊断准确率均较高,且与单纯融合图像诊断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69、8.370;P<0.05)。

叠加融合图像诊断法与诊断标准和随访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叠加融合图像诊断法与临床随访确诊的一致性较高,对鉴别出血和造影剂外渗有重要应用价值。

3 讨 论

脑血管内介入术通过CT或者磁共振影像检查来判定是否为大血管闭塞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并在发病时间在6小时内,进行脑血管介入术的疗效是肯定的[2]。由此可知,利用常规CT平扫对评价脑血管内介入术治疗效果以及及时诊断术后并发症时有一定应用意义的。但由于由于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及血脑屏障的损害,造影剂常会发生外渗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加之造影剂与出血在在常规CT表现中鉴别难度较大,从而加大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风险[3]。因此明确术后诊断对于患者的预后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双能量虚拟平扫的不断发展,其应用于临床亦逐渐增多。有许多文献研究报道双能量虚拟平扫在鉴别脑血管内介入术后出血和造影剂外渗的应用效果较高,且发现此检查技术诊断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准确率均较高,在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4]。本研究通过双能量虚拟平扫图像的分析,其结果表明,与诊断标准和随访结果相比,叠加融合图像诊断法对确诊脑血管内介入术后出血和造影剂外渗准确率较单纯融合图像诊断法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叠加融合图像可显著提高诊断敏感度。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叠加融合图像的诊断准确性与临床随访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提示双能量虚拟平扫在鉴别出血和造影剂外渗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双能量虚拟平扫在鉴别脑血管内介入术后出血和造影剂外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准确区分两者差别,这对医院长期持续发展有良好的应用意义。

猜你喜欢

诊断法外渗造影剂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卡车液压故障诊断法的应用研究
隐匿性骨折诊断中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
藏医试探性诊断法探讨
车型漏水的预防及诊断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