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脑卒中肢体肌力变化及预后的应用价值
2021-02-04蔡兴文肖慧敏万锐杰
蔡兴文 任 军 肖慧敏 万锐杰
脑卒中为人体脑血管破裂或阻塞使得血液进入大脑受到影响,最终导致脑组织损伤[1]。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预防及干预脑卒中患者残疾是康复治疗的重要内容[2]。痉挛为脑卒中患者中发生率高且较为严重的后遗症之一,主要为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机体腱反射亢进等异常,易引发疼痛、关节挛缩,使得肢体运动及站立平衡出现障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3]。因此,有效控制或缓解患者痉挛成为康复的核心问题,然而对患者早期痉挛的客观评估是临床难点之一。本研究应用SWE技术评估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患者下肢肌力变化及其预后,旨在为临床检查及干预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2019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0例为研究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5~78岁,平均(48.29±16.43)岁;体质量指数(BMI)18~33 kg/m2,平均(24.58±5.67)kg/m2。纳入标准:①均为卒中后下肢肌痉挛;②均为脑卒中首发者;③病情稳定;④下肢肌张力增高;⑤意识清醒,配合检查。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衰竭;②严重心肺疾病;③认知障碍、痴呆;④检查禁忌者;⑤精神、心理疾病;⑥妊娠、哺乳期妇女。另选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 例为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0~75岁,平均(47.36±18.27)岁;BMI 18~30 kg/m2,平均(23.96±6.34)kg/m2。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受检者均知情同意。
二、仪器与方法
1.SWE 检查:使用法国声科Aixplorer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L4-15 线阵探头,频率 4~15 MHz;配备SWE成像软件。研究组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行超声检查两侧腓肠肌,对照组仅扫查左侧腓肠肌。受检者取俯卧位和仰卧体,先于二维模式下行横、纵切扫查腓肠肌内侧头肌肌腹,探头固定装置摆放于被检肌肉位置,探头下陷3~4 cm,感兴趣区域方形面积约为(8~10)mm×(8~10)mm,圆形直径约2~3 mm。二维模式扫描获取稳定图像后切换成SWE 模式,系统自动得出感兴趣区域范围内肌肉的杨氏模量值,每例受检者测量3次取平均值。所有操作均由同一超声医师完成。
2.研究组患者治疗方法:处于急性期者予以常规药物减缓痉挛进展,针对尿潴留、尿路感染、便秘等基于药物干预或预防;若患者病情逐步稳定,实施常规康复治疗,以Rood、Brunnstrom、Bobath技术和神经肌肉促进等方法进行训练,主要为良肢摆放(躺卧、坐立姿势)、坐立平衡及转换、抗痉挛手法、双/单桥运动、下肢负重、肌腱挤压和下肢长时间被动牵拉等。上述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周期为4个星期。
3.随访:研究组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1 年,根据是否出现致残/死结局归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
三、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一、两组腓肠肌杨氏模量值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俯卧位和仰卧位患侧腓肠肌杨氏模量值均较健侧和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俯卧位和仰卧位健侧腓肠肌杨氏模量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俯卧位和仰卧位患侧腓肠肌杨氏模量值均较健侧和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俯卧位和仰卧位健侧腓肠肌杨氏模量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后患侧腓肠肌杨氏模量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腓肠肌杨氏模量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和图1。
二、脑卒中患者预后单因素分析
以随访研究组患者1 年后是否出现致残/死结局为参考,预后良好组28 例(70%)、预后不良组12 例(30%)。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后俯卧位和仰卧位患侧腓肠肌杨氏模量值较治疗前均增高,与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关(均P<0.05)。见表2。
表1 两组腓肠肌杨氏模量值() kPa
表1 两组腓肠肌杨氏模量值() kPa
与健侧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仰卧位治疗前俯卧位 仰卧位治疗后俯卧位组别研究组患侧健侧对照组F/t值P值62.84±18.67#*21.73±2.26 21.18±2.34 190.772<0.001 62.06±19.45#*22.15±7.69 21.07±2.52 147.552<0.001 48.68±15.83#*△21.97±7.69 21.07±2.52 93.430<0.001 47.84±15.24#*△22.14±2.35 21.18±2.34 112.82<0.001
三、脑卒中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
以“预后”为因变量(赋值:1=预后良好,2=预后不良),治疗后俯卧位及仰卧位患侧腓肠肌杨氏模量值增高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俯卧位和仰卧位患侧腓肠肌杨氏模量值增高为脑卒中。见表3。
表2 研究组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例
图1 研究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SWE图
表3 研究组患者预后Logistic多因素分析
讨 论
脑卒中好发年龄为40 岁以上,以男性居多,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亦是成年人残疾的重要因素[4]。脑卒中患者出现肢体痉挛应尽早予以准确评估,明确痉挛进展程度,评价患者接受康复治疗后改善效果,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5]。目前,国内外在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中的检查和评估方式较多,如临床量表、生物力学、神经生理学等,但操作耗时且难以评估患者治疗后改善效果。近年来,SWE 技术作为组织力学衡量和评估的定量技术之一,已成为无创检查和评估肌张力及功能的最佳手段,其定量参数可反映肢体运动过程中肌肉、肌腱及关节等结构的生物力学属性,以可视化方法评估卒中后痉挛干预的疗效。
SWE 技术通过获取组织杨氏模量值反映受检部位或器官的硬度[6],其值越大,代表硬度越高。研究[7]认为应用SWE 技术测量被检部位的杨氏模量绝对值不受肌肉状态的影响。腓肠肌作为人体小腿浅层肌肉,与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进展密切相关,故本研究选取腓肠肌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前后患侧腓肠肌杨氏模量值较健侧和对照组均增大(均P<0.05),与郭云怀等[8]研究结果一致。治疗前,研究组患者仰卧位和俯卧位患侧的腓肠肌杨氏模量值均较健侧和对照组高,提示脑卒中后患者痉挛侧下肢腓肠肌硬度增高,即肌张力变大;治疗后,研究组患侧两个体位杨氏模量值仍较其健侧和对照组高,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均P<0.05),说明本研究中采取的干预和康复治疗方式可缓解患者卒中后痉挛症状,应用SWE 技术可明确评估其治疗效果,与樊留博等[7]研究结论一致。
本研究还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治疗后俯卧位和仰卧位患侧腓肠肌杨氏模量值增高为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说明SWE 不仅可用于评估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肢体肌力变化,还可作为患者接受治疗和康复干预后疗效评估的重要方法,对患者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SWE 技术可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肌力变化进行定量评估,对脑卒中后痉挛干预效果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且为非中心来源,未对患者进行远期随访,今后还需进一步实施中心来源的大样本量的远期随访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