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村一品”模式下贫困村产业发展探讨

2021-02-03李其勇武丙琳李星月符慧娟向运佳杨晓蓉夏武奇张鸿

农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脱贫存在问题对策

李其勇 武丙琳 李星月 符慧娟 向运佳 杨晓蓉 夏武奇 张鸿

摘要:农业产业是助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已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结合此模式要点,探讨贫困村产业发展,以期为进一步推进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参考。结合“一村一品”的模式,以木里县簸箕箩村为例,围绕其花椒产业发展现状,介绍了花椒产业当前发展的基本情况、基础条件,从产业规划、种植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并分析了当前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顶层规划、产业机制、基础设施、技术支撑、品种模式更新、采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为该地区花椒产业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一村一品;脱贫;花椒产业;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573.9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20190900199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Poor Villages Under the‘One Village One Product’Mode

—An Example of Chinese Prickly Ash Industry in Bojiluo Village

Li Qiyong1, Wu Binglin1, Li Xingyue1, Fu Huijuan1, Xiang Yunjia1, Yang Xiaorong1, Xia Wuqi2, Zhang Hong1

(1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on Crops in Southwes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Chengdu 610066; 2Service Center,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engdu 610066)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to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the mode of‘one village one product’has become a model for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key points of this mode, we discusse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poor villages, aim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 poverty stricken regions. Taking Bojiluo village of Muli County as an example, we introduce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its Chinese prickly ash industry, 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dustrial planning, planting technology, marketing, and etc. Finally, we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rickly ash in the village from the aspects of toplevel planning, industrial mechanism,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upport, product mode update and post-harvest management.

Keywords:‘One village One product’Mode; Poverty Alleviation; Chinese Prickly Ash Industry; Exist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0引言

木里藏族自治縣地处四川省西南边缘,幅员面积 1.3万km2,2014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3.4万人,全县平均海拔3100 m,相对高差4488 m,呈现出幅员面积广、人口分布稀、高原山地多的特征。木里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全县贫困村共97个,占全县总村落数的85.8%,总体表现为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的贫困特征。在深度贫困地区,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原因,导致二、三产业发展受限,农业产业发展成为助推广大农户脱贫、实现增收奔小康的重要手段,立足当地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选好产业,可进一步激活农业发展潜力,激发农民发展意愿,这也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发展方式。

农村尤其是贫困村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而推进农村发展、乡村振兴亦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就单个村落来说,如何找准适宜本村的产业类型、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推进人力、产品、市场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推动农村发展亟需思考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兴起了造村运动,即“一村一品”模式。所谓“一村一品”,实质上是一种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一个地方(县、乡、村)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发展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且在一定的销售半径内名列前茅的拳头产品,以振兴1.5次产业[1]。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指出,“各地要结合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紧盯市场需求,深挖当地特色优势资源潜力,引导小农户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从国家政策引导和现实发展需要来说,“一村一品”模式都具备旺盛生命力,经过历年的探索实践在国内各地取得了长足进步[2-4],经农业农村部审核认定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就达到了1922个[5]。因此,探讨单个村落落实“一村一品”模式要求,依据区域自然条件、优势因素,找准产业类型,因地制宜,针对问题精准施策,推进地区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贫困村——簸箕箩村为例,该村高山片区的花椒经过几年发展已初步成为片区主导产业,而高山区域气候条件、光温资源条件优越,土地面积广,花椒适应性较强、经济效益较高,在片区内进一步完善产业基础,扩大产业规模,切实推动脱贫产业发展,对农户增收、脱贫奔康意义重大。当前产业发展基础并不完善,产业链不完整,在技术、人员、资金、政策上还存在问题、短板,进一步分析问题并就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可为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概况

簸箕箩村位于木里县城区镇——乔瓦镇西南方向,距县城约6 km,幅员约58.2 km2,最高海拔3300 m,最低海拔1800 m,相对高差1500 m,农业用地多为山地斜坡。年平均气温为11.5℃,最低值为4.2℃,无霜期219.7天,年均降水量818.2 mm,最高年降水量1050.2 mm,最低年降水量为541.0 mm,雨季集中在6—9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6%,光照可达2291.9 h,日照率在60%以上[6]。总体呈现出光热丰富、昼夜温差大、降水适宜、地势倾斜、土壤肥力相对较低的特征。花椒属芸香科小型落叶乔木,原产中国的花椒属植物约有50种,中国花椒种植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产生了多个主导品种[7]。花椒喜光喜温,对水分需求不高,不耐涝,较耐瘠薄,喜钙,对土壤酸碱度适应较广,最适于偏碱性环境[8],这些特性与当地自然条件契合度很高,有研究表明花椒对土壤质量提升成效较好,在石漠化治理土壤环境的改善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可应用于改善土壤[9],同时其种植效益远高于传统粮食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容易掌握,历年实践获得了广大农户的认可,现成为高山片区主要产业。

1.2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政府将花椒产业列为全县主推九大产业之一,并列为前两大主抓产业,同时在近年实际经济效益的引导下,全县花椒种植户数、面积、产量、经济效益均有很大提升。据统计,木里县花椒种植面积超过0.33万hm2,位居全省县域种植面积前20位[10]。经政府投入、帮扶单位支持,近年组织实施了花椒产业提升项目,簸箕箩村2018—2019年新种植完成15.33 hm2,加之既有种植面积,全村现累计种植面积超过40 hm2,涉及农户超过100户,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现已进入盛果期的约4.67 hm2,大部分为幼苗或初果期。2018年全村花椒实现产值约40万元,成为助农增收的重要产业。近几年良好的发展效果驱动广大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涨,自发购苗种植发展,部分农户开始自己育苗,花椒产业显示了光明的前景。

2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花椒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且发展后劲充足,但产业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这给产业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

2.1产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规模效应不明显

政府对产业规划侧重点不同,产业发展没有规范科学系统的发展路径,落实到具体自然村上,造成产业发展靠自发发展的方式推进,由于当地种植户知识水平限制、种植规模小、农业产业化公司缺乏等因素,对产业的扶持带动作用微弱,种植数量、面积少而散,全村目前零散种植面积共约20 hm2,不成片、不集中。同时种植时间持续期长,断断续续种植时间将近20年,每年种植户种植若干株,同时老椒树逐年淘汰,各椒树成熟期不一,处于盛果期花椒树少,难以形成较大规模,对收购商、农业企业吸引力不足。

2.2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组团发展不足

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在村级产业发展组织缺失情况下,种植户均为自发种植,普遍是在房前屋后、田埂道边、粮食地里零散种植,既无较大规模也无显著效益。产业发展单打独斗现象十分突出,没有结成统一的合作组织,在生产管理环节、优新技术落实、成熟采收安排、市場交售工作等方面各自为战,造成了种植管理水平不一、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采收销售散乱无序等诸多问题。

2.3种植品种单一,发展模式粗放简单

本地种植的品种绝大部分为大红袍,而其他品种很少,有少部分青花椒,品种多样性不足,在没有大型加工企业、大经销商参与市场的情况下,靠本地市场、小收购商难以消化单一产品年产出量。同时,种植模式多为花椒单作,没有多种复合种植模式,对时间、空间资源利用不足,管理简单,基本放任生长,单产效益不高,但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出现了幼椒树套粮食作物的模式,但更多模式则很少应用。

2.4种植技术落后,农户学习能力普遍较低

受技术水平限制,农户种植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多是放任管理、自由生长、看天吃饭的方式,造成了椒树出产力较低。一是水肥管理技术较差,对水肥管理时期、用法用量、肥料类别等缺乏科学的方法,肥料随意施用、少用不用、施用种类搭配不合理、施用粗放等问题较出突出。二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很少,对病虫害辨识能力不足,主动防治意识薄弱,疏于管理,造成部分椒树发病严重,且多为发病后再行防治,防控不及时往往造成病虫害流行,邻近区域相互交叉传播,造成减产减收。三是剪枝整形技术缺乏,对树体结构、枝冠布局、生长势力等知识掌握很少,剪枝塑形技术较差,多数种植户对椒树不修剪,部分种植户修剪不得其法,造成枝条紊乱、重叠拥挤、树势失衡、长势衰弱、结果枝比例不足等问题,难以获得高产稳产,同时缩短了椒树结果周期。四是新技术应用受限。在椒园零散分布的情况下,开展区域统防统治、新型无人机飞防作业等新技术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2.5市场销售渠道狭窄,制约产业发展规模

由于缺乏椒果加工能力,当地出产花椒均是采收后初步晾干或是鲜花椒直接交售给商家,出售价格低,而利润被商家赚走。由于产业处于刚起步发展阶段,当地没有大型农业加工企业,对产后收购加工能力不足,对花椒产品消化能力较弱,同时由于信息闭塞,加之交通条件限制,少数商家垄断了本地市场,价格主动权都掌握在买家手里,而种植户处于市场话语权弱势地位,对市场影响力不足,市场风险相对较高,限制了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反之产业规模不足又进一步削弱市场影响力。

3对策建议

在国内奋力推进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充分借鉴“一村一品”的发展经验,打造适宜区域条件的特色产业,助推农村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备重要意义。针对簸箕箩村花椒产业现状,根据当前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如下几方面建议。

3.1明确区域产业定位,强化顶层整体规划

依据全县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和本村现有基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高山区域确立花椒为主导产业,可充分利用区域内丰富的光温土地资源,也便于管理,同时大幅提高产出价值。通过近几年产业发展,花椒现已成为簸箕箩村两大支柱性产业之一,尤其是高山区,对农户增收作用十分明显。在既有产业基础上,要切实超前谋划、抢先发展,进一步清晰“绿色花椒、优质花椒、质量花椒”的产业定位,率先在质量上做文章,形成与其他区域产品的差异竞争力,避免同质化,始终保持产业发展引领力。加强产业规划设计,明确发展目标、规模、模式、措施等内容,采用“农户+专合社+专家+市场”的模式,围绕产业多方联动,引进无剌花椒等新品种,逐步更新椒园结构,扩大种植规模,实现2020年全村种植面积48 hm2以上,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引进水肥轻简化管理、整形修枝、采收处理以及太阳能杀虫灯、黄蓝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区域内标准化管理,确保产业推进规范、发展有序。

3.2整合资源,构建合理的运行发展机制

以种植户为基础,以专合社为核心,以技术专家为辅助,面向市场,构建“专合社+农户+技术专家+市场”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花椒近年来经济效益显著,农户种植积极性普遍很高,在经济因素驱动下,成立以花椒种植户为成员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利用新技术建立微信群,加强日常工作组织协调,共同科学民主决策产业发展事宜,并以专合社作为发展平台,解决贯穿产业全过程的技术、协调、市场、效益等问题,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经营服务,逐步整合形成产业共同体,一体化面对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构建农户利益链接机制。对接农技推广部门、农业科研部门专家,加强技术指导工作,把好产业技术关,进一步降低技术风险。坚持市场目标,以市场反馈调节产业,打造适应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产业发展模式。

3.3加强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条件

充分动员种植户,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将种植区整合作为产业发展基地纳入统筹规划建设,以建产业基地的方式引进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技术,进一步解决产来发展弱项短板。针对本村土壤肥力、地势地貌、水资源现状等情况,进一步整合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对地势陡斜处进行平坡改梯,对瘠薄土壤利用有机肥、农家肥配合化肥培肥地力,适度建设蓄水池,调节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满足水源要求,完善道路、灌溉渠道等设施,进一步改善产业基础条件,助推产业发展。

3.4加强技术指导,强化技术支撑作用

加强与农技部门、技术专家的对接,加强科学栽培管理技术应用,注重对农村实用人才、种植带头人、示范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技术的增产增效作用。一是科学管理水肥,合理配施有机肥、农家肥、化肥等不同类型肥料,基肥、追肥适期适比分配施用,同时管好水分,旱季适度浇水,雨季及时排水降湿。二是加强病虫害防控管理,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开展区域病虫害发生规律调查,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根据发生规律做好预防预控,应用绿色防控生产技术方案,开展区域统防统治,进一步降低区域病虫害发生水平,切实生产无公害低残留农药绿色产品。三是应用树体剪枝整形技术,疏冠除密,扩大树冠,改善光照,树枝健壮,合理配置营养枝、结果枝,通过修剪培养良好的树形,同时对老龄树进行更新复壮,延长经济寿命[11]。

3.5引进新品种、新模式,提高种植效益

引进新品种。针对有刺花椒采摘困难、采摘效率不高的问题,可引进无刺或少刺花椒先行在当地开展试点示范,针对品种单一、椒树老化等问题,可在花椒种植大县引进一批较优的品种在当地开展品种对比试验,还可引进青花椒在矮山进行种植。通过引进品种种植试点试验,筛选一批适宜当地气候、综合抗性强、品质优质、产量高的品种,进一步更新本地种植品种结构,逐步提高良种覆盖率,提高花椒产品质量。

采用椒粮间作技术。主要在幼龄期或初果期进行,以豆类、薯类、麦类、瓜类蔬菜等作物为宜,其与椒树距离以树冠外围为限,可减少杂草危害、培肥地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3]。此外,还有花椒与黄芪、红芪、紫花苜蓿、白三叶、百脉根等中药材、牧草进行间作的研究报道[12-14]。研究指出,不同间作模式下,总产值最高的是花椒与大豆间作模式,其次是花椒与马铃薯间作模式[15]。同时,间作模式对土壤流失、病虫防控、昆虫群落的结构及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13,16-17]。因此,本地可根据种植习惯、生态条件适度开展多种种植模式试种,如花椒-马铃薯、花椒-中药材、花椒-玉米、花椒-牧草等模式[18-19],进一步丰富种植模式,提高种植复合效益。

3.6积极对接市场,主动挖掘拓展销路

以专合社作为平台,形成合力,统一协调解决市场销售工作,多种渠道联系本地和外地收购商或企业,拓宽销售对象范围,进一步提高市场议价定价能力,扩大市场销路,降低市场风险。专合社必须充分履行职责,严把产品质量,坚决杜绝以次充好、以劣充优、混加杂质等不诚信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与收购商或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定期定点充分供购机制,切实解决好采后销售问题,确保产业促增收、见实效。

3.7加强采后管理,逐步提高采后加工能力

现阶段产品多以初级采摘品为主,采后加工能力缺乏。伴随产业发展壮大,要逐步完善采后加工环节,逐步建立去杂、精选、烘干、贮藏等工序,配备烘干、分选、仓储库等公用设备设施,加强采后初加工管理,确保初加工产品质量标准均匀一致,避免个体自主加工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进一步延长产品贮藏期。在产业规模化以后,要逐渐建立提高精深加工能力,逐步引进建设在花椒调味油、花椒精油、花椒籽蛋白加工品、花椒微胶囊制品及花椒油树脂等方面加工技術[20],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产业发展离不开多种方式、多种措施多管齐下,抓好产业要以综合解决产业链突出问题、完善产业链各环节为核心目标,统筹解决好产业推进过程出现的具体问题,从栽培技术、加工能力、产业扶持、资金保障、市场开发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健全产业链,打造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循环体系。后期还可进一步开发花椒的药用价值,同时还要做好农业保险、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高种植户抗御灾害能力,为产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磊,曲文俏.解读日本的造村运动[J].当代亚太,2006(6):29-35.

[2]秦富,钟钰,张敏,等.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9,30(8):4-8.

[3]曹军会,贾军战,海江波,等.陕西省“一村一品”发展战略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4-27.

[4]黄红新,李寻,李平金.打造“一村一品”推进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1):20-21.

[5]陈国磊,罗静,曾菊新,等.中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空间分异格局[J].经济地理,2019,39(6):163-171.

[6]任萍.木里藏区农业生产的对策和建议[J].乡村科技,2017(3):12-14.

[7]王秋亚,景晓卉.花椒精油化学成分、提取方法及抑菌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2018,43(12):187-190.

[8]杨途熙,魏安智.花椒优质丰产配套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43-47.

[9]孙建,刘子琦,朱大运,等.石漠化治理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质量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9(5):222-228.

[10]王丽华,赵卫红,彭晓曦,等.四川花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8,39(2):50-55.

[11]张和义.花椒丰产优质栽培[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92-93.

[12]曾艳琼.花椒林—牧草间作对牧草生长、光合特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63.

[13]王志强,张丹妮,安永康,等.花椒园间作黄芪技术及效益分析[J].林业科技通讯,2016(4):65-66.

[14]李红梅,孙连虎,王震坤,等.花椒与红芪间作套种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18):63.

[15]刘彬彬,杨淑霞,黄瑞林.花椒不同间作模式产量与产值调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9(5):70.

[16]宋家雄,石安宪,张汉学,等.间作大豆、马铃薯对花椒园中桑拟轮蚧的控制效果及增产作用[J].植物保護学报,2014,41(2):192-196.

[17]张晓明,李强,陈国华,等.不同种植模式花椒园昆虫群落的结构及稳定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8):1986-1991.

[18]董振隆,殷山山,文易进,等.间作玉米对花椒园昆虫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3,28(5):647-653.

[19]岳磊,罗凯,马丽,等.花椒马铃薯间作对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4,45(4):580-584.

[20]边甜甜,司昕蕾,牛江涛,等.花椒不同加工品制备工艺研究及市场开发前景概述[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8,37(1):79-82.

猜你喜欢

脱贫存在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