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传播对增强文化自信的启示及提升策略
2021-02-03李郁
摘要:黄河造就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和精神高地,黄河蜿蜒崎岖与雄浑激荡的喷涌奔流更是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风骨与精神。这种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融入血液与精神骨髓中的文化认同,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国家民族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文章探究黄河文化传播对当代青年在增强文化自信和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启示,思考传播提升策略,希望能够对新时期黄河文化的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黄河文化;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提升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0-0236-05
一、引言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因此,“讲好黄河文化,传播好黄河声音”成为引导当代年轻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如今,传播方式和思维理念层出不穷,在黄河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运用好新媒介、新方法、新手段、新思路,正确接触使用媒介、辨析整理媒介信息、科学理性传播与分享信息,是全媒体时代传播黄河文化需要面对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作为网络文化的主要接受群体,当代青年对黄河文化这样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的理解、接纳和认同对未来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全新的传播环境下年轻人文化认同的模糊化、危机化日益凸显,大多表现在传统文化受到漠视、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加剧、精英文化的权威受到挑战等,传统文化原有的传播途径手段落后,无法在年轻人中形成新的年轻态审美,从而导致黄河文化母亲河的血脉认同感趋于弱化,难以契合青年群体的审美需求。近年来,全新的媒体环境和传播手段以及新闻伦理形成了多元共生、縱横纷繁的历史和现实空间,文化和身份认同问题也凸显了出来。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交锋,致使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有所下降,构建认同性的路径呈现“趋浅表化”特征[1]。要利用全媒体传播手段,打造易于被年轻人接受和喜爱的黄河文化的年轻态审美。清晰和强化文化认同,梳理黄河文化脉络,在传播方式和艺术审美上追求创新,使黄河文化活起来,使黄河的奔流史和当代年轻人青春成长史、奋斗史结合起来,用国家民族的青春成长史重塑黄河文化年轻而具有生命力的新姿态、新形象。采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和手段、途径传播黄河文化,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富内涵,从而让黄河文化的打造和挖掘按照时代的要求和特点。同时,在传播手段和路径上不断加以改造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激活黄河文化传播新的生命力。
二、在当代青年中弘扬和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黄河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不仅孕育滋养了中华民族,更凝聚和代表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勇于进取勇于付出的英雄大无畏精神。它所承载的人文资源、历史遗迹、文化精髓是无法替代的,在文化传承和民族凝聚力上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基于这些因素,黄河文化才超越了其本身所固有的文化意向,具有了鲜明的政治性、革命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也成了在当代年轻人中开展价值观教育和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
同为瀑布景观,黄河壶口瀑布和黄果树瀑布的精神价值和思想内核是完全不同的,黄河壶口瀑布的特殊景观和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正是我们所需要和弘扬的。由此可见,黄河文化作为中华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来源,不仅是滋养和繁衍的源泉和沃土,同时它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载体,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它的发展和充实需要不断地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斗争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价值取向、道德风貌、思想规范等,具有亲和力、感召力和向心力。这种凝聚作用正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黄河文化是筑牢当代青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纽带
黄河从约古宗列盆地横空出世,九曲百转,浩然东流,一路滋养众生、孕育文明,演绎了无数生命的雄浑乐章。穿过历史沧桑、跨越时空风云,黄河这条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泱泱大河,浩浩荡荡、川流不息,与华夏儿女一起踏上时代新的征程。在这片流域,机遇与挑战、希望与梦想交织如潮。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母体,循着文明发展的脉络,人与河流、文化与河流相依相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这里永续繁衍。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和灵魂,是每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源泉永续发展的活力,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与黄河文化的孕育和滋养是血脉相连、密切相关的。黄河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前进、充实和更迭,才使得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黄河作为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的土地上文化产生得最早、发展得最快的流域,各民族思想文化在这里一次次冲击和融合。黄河文化作为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对于青年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中的青年学子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他们相互交流、沟通、融合,在他们中间传播和弘扬黄河文化有利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加深其对自己中华儿女这一身份的认识,从而明确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目标。
三、我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传播现状
(一)传播缺乏年轻态审美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目前90后和95后已成了新一代的消费主力军,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继承和传播的重要群体,传播传统文化,首先就要通过新时代年轻人能够接受、喜闻乐见的审美方式,很多年轻人追捧的“国潮”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流行生活方式的新的文化潮流。以故宫为例,2008年故宫淘宝上线,但是其因价格高昂、设计雷同、审美陈旧而遭到冷遇,直到2016年因一个刷爆朋友圈的魔性H5作品《穿越故宫来看你》而广受年轻人推崇。《穿越故宫来看你》在审美方面在传统文化中注入了穿越元素,彻底打破了刻板印象,明清皇帝一改一本正经端坐的姿态,跳起类似广场舞的节拍,静待闺中的古代姑娘也会在卧室中贴满自己喜欢的二次元动漫海报,玩起VR也可和我们“千里共婵娟”。这种年轻态审美契合了现代人的接受心理,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而反观目前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以及传播的现状,传播方式和创新理念上还存在明显不足。例如,缺乏年轻态审美的传播创意,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是因为缺乏对传播对象的了解和研究,对接收客体概念模糊,进而导致文化传播工作事倍功半,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黄河调水调沙、标准化堤防、“三条黄河”“三道防线”,新世纪黄河焕发出新的生命,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万里生生不息,黄河流域由频仍断流的孱弱之身还原为润泽万顷的水塔之尊,黄河流域有说不完的神话故事、民俗传说,诠释着人与河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邃内涵。但是我们也可以很客观地看到,现代年轻人对于黄河故事、黄河文化、黄河价值的认知是模糊的,对于黄河文化没有自己独特的认同感和共鸣也是大学生对黄河的认知现状,所以无法真正给养黄河文化润泽千年的传统文化,无法真正理解和吸收黄河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二)传播内容途径手段单一、模式固化
中国互联网自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经历了三次浪潮,分别是1994年到2000年、2001年到2008年、2009年至今,现在年轻人明确自己出生所处年代是一个很特别的现象,他们不再以70、80、90界定,而是细化为90后和95后,细究其原因就在于随着1994年正式有了互联网,95后可谓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一代”,而05后的界定则是因为社交网络的兴起是始于10年之后。目前95后早已成年,他们是互联网的主要接收者、网络原住民,也是年轻人意识形态的主流和代表,他们在接受模式和思维方式上和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显示出脱节的状态,对于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有明显的偏好。然而,反观我们目前弘扬和传播黄河文化的手段,大多还停留在纸质媒介或传统手段上,与黄河文化有关的艺术作品不够丰富、新颖,时代感不强,传播手段还停留在电视纪录片、电影、论坛、博物馆展览等篇幅较长、专业性学术性较强、场地局限性较强的传统方式上,远远无法满足年轻人求新求变、碎片阅读、随时随地快速浏览、喜欢新鲜刺激、潮流时尚的心理和认知需求。同时,对于黄河文化的民俗故事、古老传说等文化资源利用不够,挖掘不充分,没有打造出受年轻人欢迎和追捧的IP形象,没有衍生出周边文化产品,没有形成传播黄河文化IP的连锁效应,难以在现代年轻人中间形成认同和共识,这对于黄河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播是极其不利的,长此以往会形成对黄河文化的理解失真和文化断层。
现阶段,我们传播黄河文化的形式依然以实景观看和纸质、图片为主,场所固定化成为黄河文化传播的一大局限,如博物馆、展览馆、遗址之类的文化传播场所建设成本大、周期长、容纳有限,而且需要社会大众额外付出时间成本、交通成本才能够完成传播,与现在打开手机就能知天下事的快捷和直观相比,这种传播方式自然得不到年轻人的追捧,因此必定会遭到淘汰。除了在校期间有组织地接受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外,他们对固定场所的文化接收方式不感兴趣,因此,心理和行为上的灌输不畅也导致了当代年轻人对黄河文化的疏远和陌生。场所的固定也势必要求文化接收时间的固定,一些已建成的黄河文化宣传场所在观看方面也势必会受到传播时间的限制。95后作为“互联网一代”,更接受网络时代碎片化、零散化的传播方式,高成本、大投入提供的场馆式传播场地的传播效率远远不及碎片化的传播方式,陈旧的传播手段导致黄河文化融入普通大众的成本增加,形成了优质黄河文化传播和年轻人选择吸收之间的错位,导致黄河文化在对青年大众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出现瓶颈和断层。
(三)传播机制和理念落后,阻碍了黄河文化在青年中的传播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体的作用机制不断更新变化,利用传统手段传播黄河文化已难以适应现代受众的信息需求,简单的碎片化传播又会造成对黄河文化的断章取义、片面解读,导致受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黄河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停留在表面,导致黄河文化的传播难以形成和受众的点对点有效传播,传播效果不佳,进而造成受众的大量流失。在借助新媒体手段的过程中,又存在传播理念落后,只是简单进行平台和形式的改變,运营手段和内容创新等死板僵化、跟不上时代需求的情况。
文化的传承应该是流动的、与时俱进的、层出不穷与花样百出的,但是在传播和传承黄河文化方面,因为传播手段和传播观念落后,传播属于一种静态传播,和现代年轻人之间存在距离感,传播安于一隅,缺乏不断与现实对话、不断发展转化和改造创新的新鲜活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黄河文化被赋予了更多新的时代意义和时代特征,但是传统传播手段和传播理念只是将其简单复制粘贴到不同媒介,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更新传播理念、综合利用全媒体传播介质,对黄河文化缺少现代理解和时代阐释,导致黄河文化的传播自说自话,缺乏受众的参与互动和接收反馈。
四、黄河文化在青年中传播的路径创新
(一)利用年轻态审美元素让年轻人找到认同归属的情感体验
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在全媒体和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和集中体现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渐趋于弱化,黄河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民族认同面临着断裂的危险。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各类思潮借助多样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大量涌入,市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不断渗透,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相互交织,使当代年轻人在接受价值观和多元文化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困惑,黄河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被忽略和轻视,当代年轻人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由于传播手段落后单一,黄河文化给受众留下的印象是刻板僵化的,甚至有些人还认为黄河文化是没落的文化,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这些认知都是错误和存在偏差的。文化的多元性和个人主义的干扰使黄河文化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受到了冲击,甚至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进而导致当代青年对黄河文化感到陌生,对其重要性缺乏直观感受。
从黄河文化传播角度,我们首先要看到黄河流域丰富的文化资源,针对受众不同需求采取适应时代需求和受众心理的传播手段,使其易于被年青受众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经典中国元素+流行生活方式”使传统文化在全球潮流文化中凸显出辨识度和高级感,这种混搭跨界的理念运用在黄河文化的传播当中,能使黄河文化产品兼具文化和潮流元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追求,通过年轻态审美走入现代人视野。
传统文化通过年轻态审美的“国潮”概念传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让年轻人找到自己喜爱的方式续写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带入潮流文化,使其回到文化审美和传播的主流,并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重塑现代潮流审美观和文化体验,用现代人语境对黄河文化进行重构、续写、解读,使其与时俱进,重新回到主流文化,并使得在现代文明和国际潮流裹挟下的迷茫、缺乏情感归属的年轻人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感,从而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读屏时代细化黄河文化受众的分层传播
技术是“一种革命的动因”,为黄河文化传播带来了机遇。但是在具体的媒介实践过程中,黄河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主要与其存在的理念缺失、运作偏差等制约因素有关[2]。技术的持续进步和上网成本不断降低为文化产品的传播和价值创造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土壤,这使得针对不同年龄、需求、接受特点的受众的分层化传播成为可能。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生态、自然,还是文学艺术、商业价值等都有能挖掘的丰富矿藏,它具有包罗万象的容纳力与随时代变革充实更新的发展性。因此,对黄河文化进行分层传播,实现读屏时代的可视化传播,以更为直观、充满互动性、参与感的方式传播是切实可行的。分层传播,就是根据黄河文化不同的内涵进行分解,发现受众在共同需求的基础上所具有多层次性,通过精准传播达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未来社会,我们所接触的一切信息、与外界的一切互联都必须借助屏幕。其实现在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必然,手机、iPad等的屏幕成为信息获取和传播的主要渠道和手段,通过信息我们实现了信息的资源共享。2000年以来,针对“三条黄河”概念的提出、调水调沙实验等工程,面对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黄河人肩负着黄河开发与管理的千钧重担,他们在创新中让这条大河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但是,作为和我们血肉相连的母亲河,目前黄河文化的传播大多还停留在治理手段、知识传播和商业价值传播方面,在文化凝聚传承作用和价值的引导等方面挖掘得还不够多。“小屏”以其手机的易于携带、随时阅读的特性,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信息获取终端,代替电视屏幕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和一切信息最方便快捷的途径。对于黄河文化的传播,从传统的宣传场馆、座谈研讨里走出来,从报纸杂志、电视屏幕向手机屏幕的转变,是改变文化传播方式和载体的第一步,同时这也为黄河文化传播的方式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电视屏幕因为观看的距离感和无法随心所欲地刷屏、暂停、回放等,和受众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虽然现在出现了超高清4K电视,但是其不便携、不可移动、不具备伴随性等操作上的问题还是一些现实的问题。而这时手机、iPad等小屏幕移动终端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用户可以随时观看,将画面拉近、放大、暂停等操作便利,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发挥”余地。
黄河文化包罗万象,从原型黄河、数字黄河到模型黄河,既具有自然景观资源,还具有防洪治沙、高原治理的意义,同时借助现代化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手段形成的被装进计算机的数字黄河,不仅能够快速模拟和分析黄河的自然现象,探索其内在规律,还能吸引大批科学爱好者通过直播读屏的方式同步了解。在模型黄河中将黄河搬进实验室,在黄土高原、控制性枢纽、重要河段及黄河河口等地建成的系列模型,都可以在互联网时代用多频呈现的手段为受众特别是“显微镜网友”青年提供通过图片视频进行观看、分析、获取信息的渠道,使青年受众对黄河文化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求,完成互动体验的实现,从僵化灌输转变为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挖掘黄河文化在绿化环保、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自然生态、动物保护、动植物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大众科普的功能,调动受众好奇心,让更多人热爱黄河文化、走进黄河文化、探究黄河文化。
(三)快速播放满足年轻受众享乐心理的连锁反应
快节奏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阅读速度和信息的更新频率,缩短了信息的获取周期。黄钟大吕固然庄重,但是难以走入寻常百姓家,黄河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不能继续以大、缓、沉为传播基调,相反,应该在播放节奏、传播方式上适应现代人的接受习惯,主动借助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占领人们碎片化时间,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手段、提高传播频次、加强推送覆盖,将短视频制作和网络直播相结合,顺应时代变化和当代青年的信息获取需求,使黄河文化在新的传播媒介平台发黄河声音、讲黄河文化。
传播的核心是发挥黄河文化精神引领和价值认同的作用,这就需要为黄河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搭建有效平台。短视频出现形成了大众短时间阅读、碎片化获取信息的习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来越短,这是短视频的缺点,容易使信息获取呈断裂状、碎片化,使知识不成系统,但是我们不能回避的是,这是未来信息传播的主流、是95后“互联网一代”的主要信息接收方式。黄河文化的传播,如果想在新时代被年轻人用新的时代语境解读、接受,就不得不适应和使用快速播放的碎片化传播手段,以满足年轻受众轻松获取信息的享乐心理。在此过程中,短视频的制作、黄河文化的重新解读、从新的视角重新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满足了快速获得信息的享乐心理之后,才能为黄河文化传播造势,引起年轻一代的兴趣,进而形成进一步传播黄河文化的连锁反应。
(四)增强互动体验,利用高科技手段为青年人打造黄河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参与互动、弹幕留言已经成为“互联网一代”获取信息的基本传播模式,当代青年已经习惯了在通过屏幕获取信息的同时进行信息交互,这增强了交流传播平台的延展性,既让受众有参与的存在感,又增效了信息获取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在向青年人传播黄河文化时尤其要注重用户的互动参与体验,这可以使文化内涵和信息在互动过程中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黄河流域水文信息、天气情况等看似微小的信息都有可能成为网友关注和互动的线索或兴趣点,而我们要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全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符合传播规律和受众心理的消息一经发布,都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形成很高的关注度,如果能够把握住年轻受众的“共情”心理,就能够找到信息传播的钥匙,打开文化传播的闸口,想要使黄河文化在青年人当中的传播达到理想效果,除了要熟练掌握现代传播技术手段以及能自如運用新闻传播规律外,研究受众心理、改变传播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运用得当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沉浸式体验能通过大数据和科技赋能,结合影视、动漫、短视频、VR技术等使体验者身临其境,有真实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体验,让年轻人用这种体验方式走进黄河文化,能够丰富黄河文化的多样化内容形式,使黄河文化传播焕发出新的时尚魅力。在黄河文化的传播手段上我们要综合运用全媒体、智能化的表现形式,以多样态、多介质的方式进行黄河文化的内容推送和互动体验,实现黄河文化报纸上、图片上、屏幕上的从“可读到可视”转化为从“多频互动到沉浸式体验”,完成“从可视到可感”的升级,由“从静态到动态”转化为“从动态到多维”综合感知的提升,满足当代受众对于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需求。
在黄河文化的传播手段上引入智能技术,融入流行元素能够增强活动的互动性,使黄河文化的传播摆脱陈旧刻板的教科书式的呆板叙述,从而引起年轻人的关注和兴趣。在黄河文化传播手段上,在进行遗址、遗迹、博物馆的场景呈现和新媒体宣传中,通过沉浸式体验使黄河文化的传播方式主动向年轻受众的兴趣爱好靠拢,突出沉浸式体验,营造时空穿越感和真实感,让年轻人在体会新鲜刺激的同时接受黄河文化的浸染。对黄河文化传播体验进行“线上+线下”“平台+实体”的多维度开发,使习惯于“拇指消费”的年轻人关注和探寻黄河文化的魅力。只有使年轻群体在真实体验中产生直观认识和情感认同,黄河文化才能在他们心目中活起来,才能得到新一代人的认同和传承。
(五)充分利用已有的民间网红大V传播黄河文化
高手在民间,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出现后打造了一大批网红大V,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整顿规范,这些网红大V也逐渐脱离个人化、低俗化而朝着规范化、民间化、通俗化的方向发展,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的草根气息、乡野生命力和亲切感,吸引了大量粉丝。这些网红大V中不乏传播黄河旅游资源、饮食文化、风土人情、民间风俗的自媒体传播者,他们的内容五花八门、构思奇特、形式丰富、种类繁多,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通过草根网红主播的“民间平台”客观、真实、生动、鲜活地传播黄河文化,使黄河文化更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发感,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益补充,更显内涵丰富和气象万千。
在利用草根网红主播传播黄河文化方面,可以体现政府规范、主导的作用,通过专业培训让其知晓黄河文化在政治、历史、艺术、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科学治理等方面的作用,再通过老百姓自己的语言和形态传播出去,达到更生动持久的传播效果。我们国家文艺传播方针政策中明确提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丰富的文化给养和精神食粮,它源于人民又回到人民中去。合理充分利用民间自媒体网红大V传播黄河文化是使黄河文化深入血脉,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的文化认同的有效方式,人人讲黄河故事、人人传播黄河声音是黄河文化传播和润泽中化文明、体现文化自信和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有力体现。
五、结语
黄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和精髓,重视和传承黄河文化就是珍视和涵养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因此,我们要用新的传播手段和视角审视和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在打造黄河文化的过程中,要做到传统手段和现代科技相嫁接、官方引导和民间发声相配合、文化浸润与商业打造互相渗透、视觉读屏和真实体验相匹配、碎片傳播和系统解读互补,使黄河文化呈现出一种雅俗共赏、百花齐放的传播态势,围绕主旋律呈现多样化,使黄河文化活起来,形成黄河文化整个艺术品格的年轻态审美,从而完成与青年人有效的情感沟通与精神交流,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延续历史文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闫方洁.自媒体语境下的“晒文化”与当代青年自我认同的新范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5(6):83-86
[2] 杨一帆.“读屏时代”新闻报道的心理学因素[J].传媒论坛,2021(3):21-22.
作者简介 李郁,本科,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