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佳新闻角度选取探析

2021-02-03徐明泽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

摘要:新闻报道要出彩,关键在于角度的选取。现实生活千差万别,决定了新闻报道的角度必须千变万化。采写者要善于选取有特点、亮点、新点、闪光点且能切中要害,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新闻价值的报道角度,写透、写深、写活,写出最“靓”报道。

关键词:最佳新闻角度;综合素质;角度选择技巧;驻站记者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0-0178-03

新闻角度是新闻记者寻找、挖掘和叙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内容同源化、同题化等现象日趋严重,其根源在于采写者的报道角度选取过度相似或雷同等。可见,选准新闻角度已成了新闻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位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尺。笔者作为省级党报驻地方站的记者,20多年的新闻实践证明,要想使新闻报道更具内涵,更胜一筹,必须选准最佳的写作角度。文章通过笔者自身采写经历总结及一些新闻实例分析,对如何选取最佳角度表现新闻事实进行探析。

一、新闻角度选择取决于采写者的综合素质

新闻采访角度的选择取决于采访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维品质、学识水平等等。素质不同,新闻采写的选题角度、立意角度、表现角度等就会不同,最终的社会反响和评价也就不同。

坚定的政治素质,保证报道角度立意“不走偏”。政治方向是立场问题,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1]显然,新闻的立意角度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这样写出来的报道才能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才能引领时代,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创新的思维品质,保证报道角度选择“不从俗”。新闻报道角度的选取,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要找准着眼点,就要求采写者能从宏观上和整体上分析和延伸事件的本质,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过滤、思考,经过理解、分析和判断,从纷乱繁杂的线索中理清思路,从普通中发现不同,找准报道的角度,确保同样一个新闻事实凭借自己精准的角度在新闻竞争中取胜。

广博的学识,保证报道角度选择“不一般”。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认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专业,单有一门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多种多样的知识。要围绕自己从事的专业,把知识面向四周延伸,这样,才有可能胜任自己的专业,并且绰绰有余”[2]。新闻采写者只有拥有渊博的知识,才能在选择新闻角度时做到纵观全局、游刃有余。除了新闻专业方面的知识外,还包括与新闻相关的学科内容,这样,面对大量散乱的素材,才能迅速决定用什么视角和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才能写出与时俱进、赢得受众青睐的优秀作品。

二、巧选新闻角度,让报道“靓”起来

一篇新闻报道,如果没有好的角度,那就如同射箭没了靶心、航船没了方向,这样的报道就如同白开水,无色无味,毫无可读性。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素材、事实信息,如何才能突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障碍,即见人之所见、又见人之所未见,选出最佳的角度呢?这是笔者驻站20多年来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总结的这些技巧,或许能达到轻松报道的目的。

(一)善于观察,从变化中找出特点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在一个地方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长了,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地方的品牌活动、节庆会展等几乎年年搞,而且年年都需要宣传,但是又不能年年都写一样的内容,这种时候,往往需要记者有看到“花不同”的功夫。

笔者所驻地某县政府每年春节前都会举办平价年货大集,对进场商家的商品要求很苛刻,不仅要保证质量,而且平均销售价格要低于市场价的30%以上,以确保市民能买到称心的、价廉物美的年货。作为驻站记者的笔者每年都会应邀参加。第一年,笔者心里带着个疑惑:这样的条件能有商家参加吗?于是采访了该县大集报名办公室,了解到摊位供不应求,开市前一两周便被抢光了,不少报名迟的商家纷纷托关系、找领导,恳请能安排摊位,疑惑解开了,报道的角度也就有了,于是笔者随即写了篇现场报道《平价年货大集“挤破头”》。第二年,笔者到后首先进行了认真观察,发现外地口音的商家明显多了,了解得知,来自全国各地的“名特产”“名特吃”达60余家,不少商家提前一两个月就报名抢了摊位,于是记者便以此角度写了篇《“特色年货”满大集》。第三年,记者进入大集后的第一感觉是,大集不像前两年那么拥挤了,赶集的市民明显少了,是什么原因让市民不來赶集了呢?但是跟摊位商交谈得知,大多摊位卖的货却比往年多多了,这是怎么卖的呢?原来政府部门为了方便市民购买年货,专门搞了个年货网,市民线上线下都可以赶集,坐在家中便能采购到大集上的所有年货,于是记者据此写了篇《坐在家里“赶”大集》。第四年,记者逛完大集后发现,摊位商销货大多是网销,便写了篇《网商“闹火”年货大集》。每年报道出来后都得到了当地的高度认可。

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这对新闻采访现场观察是一个极大的启发。有记者认为,要凭借一双眼神犀利的“新闻眼”,突破全面,抓住事物的个性,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反映目的。也就是说,要顺应观察的程序,即先面后点,抓取特点[3]。言下之意,采写者只有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才能观察出特别的结果。观察时还应多用脑分析,究竟“特”在哪里?无论是年货大集,还是其他活动,作为主办者,为了活动的成功和效果,一定会想方设法在“特”上下功夫,从而让人感觉年年搞,一年更比一年好,采访者只要用心,一定能观察到那些特别之处,找到新闻报道独到的角度。

(二)勤于思考,从现象中挖出亮点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已成为新闻采访者一项重要能力,这一能力也是采访者是否能选准角度写出“独家”新闻的关键。新闻大家梁衡说过,“还有一类新闻,如稳态新闻,就需要记者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从大量的材料和日常事实中见微知著,发现新闻的亮点”[4]。显然,一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新闻,只有采访者去发现、挖掘,才能揭开“庐山真面目”。而会议新闻报道尤为如此。

一次,笔者参加所驻地市召开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翻看会议材料后,感觉内容很一般,上省报很难。就在笔者思考该怎么报道时,正在讲话的市委主要领导脱稿插讲了一件事,说他每次到县乡村调研,总会看到“欢迎领导莅临指导”之类的横幅,有次从地方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做一条横幅需要96元钱,于是他便算了一笔账,一条横幅换成杨树苗,正常生长10年后将是上万元的财富。随后他还对这种浪费行为进行了分析和痛批,并要求今后全市各地不准再拉类似的横幅。这一席话顿让记者有抓到“活鱼”的感觉,立即据此写成了500多字的稿件,该稿件在省报新闻版头条发布后,被多家媒体转载、评论,还被华东九报评为创新会议报道好新闻一等奖。

驻站这些年,类似的从会议中挖出“亮点”写成的新闻还有很多。如就改进會风采写的《县委书记台下听会 主席台上只设两席》,就节展活动创新采写的《稻穗作胸花 嘉宾忙点赞》等稿件,报道发出后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总之,无论是会议,还是日常采访,都会有一定的主题,而且这个主题大多是相关单位的得意之作,旨在引起外界关注,有的可能通过会议召开的形式表现,有的可能通过材料介绍,但无论是什么形式,作为采访者,只要勤思考,不被那些表象或无关紧要的因素所迷惑而影响正确的判断,就一定能见微知著,找准报道角度,让亮点发出该有的光芒。

(三)精于发现,从小事中掘出闪光点

新闻采访中,时常会碰到一些看似很小的题材,但进行深入采访后,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时代精神。以此为报道角度,进行突破,深挖并揭出其背后的重大主题,报道往往会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驻地所属县的一个贫困村,一位因小儿麻痹症落下三级肢残的村妇,做生意的丈夫因交通事故不幸离世,留下了刚满周岁的女儿和10岁的儿子,以及10多万元的欠款。为了还债,她学过烙大饼、到服装厂打过工。历时11年,体重下降到49斤,还款3万多元。欠钱还债,天经地义,但对于这位村妇来说,丈夫去世了,她也无力还债了,完全可以不去理会那些债务,但她却对那些债主承诺:“请放心,我不会欠你们1分钱。”这看似平凡,其实很不平凡,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她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于是记者采写了《“诚信大嫂”替夫还债》稿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名村妇先后入选市、县感动人物,并登上了“中国好人榜”。

当今社会,一分钱可以说干不了任何事,但笔者驻地某县医保局却用一分钱干了件大事。一次,这个县医保局接到政府12345热线交办单,一患者反映看病报销药费迟迟拿不到,医保局调查发现,患者给的账号与户名不符,没法打钱,致使报销未能及时到账。于是医保局又汇总近年的投诉,发现这种问题还不少。为防止类似问题发生,便推出了“1分钱试错法”,就是在对患者进行理赔前,对账号进行1分钱打款试错,确认无错后再打款,结果一年内共发现错误账号163个。记者就此采写了篇消息稿。稿件刊出后,被众多媒体转载、评论,有篇评论说,“一分钱试错法”不失为一张作风试纸,“试”出了初心使命的“成色”,“试”出了真心实意替群众排忧解难的民生情怀。

从小处入手,大处着眼。“当然不是所有的‘小’都能写,这个‘小’必须是本身蕴含着‘大’,是最能揭示一般的个别。”[5]言下之意,采写者须有高远的眼界,才能发现并判断出“小”中的“大”,这样角度才能选准,写出精彩。

(四)勇于创新,从旧料中探出“新点”

驻站时间长了,遇到的许多信息和事实都是多年存在的,是“旧”的,但从发展的观点看,事物总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旧”中可能隐藏着“新”,要勇于用创新的眼光去判断、分析,从“旧”中找出具有新意的角度进行报道。

笔者驻地所属县有个民间爱心助学协会,协会会长出生于普通农家,40多岁,童年时曾因贫困辍学,在好心人资助下读完了小学、初中。2004年,她加入“感恩中国”志愿服务组织,2011年成立春晖民间助学协会,目前协会志愿者队伍发展到1600多人,遍布全国各地。从2011年资助8个孤儿开始,到现在十年间已有426个孩子接受了帮助,其中有30多人考入了大学、6人走上了工作岗位。像这样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如果仅报道一次,就把其列入“旧料”中,那就有点可惜了。记者关注她,结果发现,为了助学,她建立QQ助学群、搞义卖、种菜养鸭子、租房子作为孩子们回城的“家”等等。这些动作都有新意,都可以作为报道角度,记者据此先后采写了《在线“抢”孩子》《爱心学费,送给200贫困儿童2014》《“我终于看到大海了”》《张矾:三百贫困童,共有一个“家”》《鸭子身上背负着的“爱”》《“小候鸟”住进“爱心小家”》等多篇稿件。报道让她的名声越来越响,并且荣获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称号,获得了国家、省级多项表彰,同时,助学志愿者队伍也不断壮大。

经济发展中有太多的老题材,只要采写者用发展的思维去分析,就很易找到新意的角度去报道。笔者驻地所属某县的一个片区是全省最贫穷的地方,穷的主要原因是地处岗坡丘陵地区,最高海拔60多米,土地多为砂浆土,留不住水。为了致富,这片地上种过茶树、苹果、葡萄、山楂、桑树等,可都没成功,这个片区也成了几代人争取脱贫致富却久攻不下的“伤心之山”。2007年,经过科研机构和专家论证,结合调研考察,片区某乡开始试种薄壳山核桃,大家都把“拔穷根”的希望寄托在上面。2009年,记者在这个乡驻点五天,深入调研后写了《“薄壳山核桃”的期待》。2016年时值薄壳山核桃在该地区种植10年,对于这个“期待”能否变为现实的问题,记者进行了回访,发现“核桃富民效应”正在显现,核桃种植已由原来一个乡发展到片区的其他乡镇,从当初的20亩、600亩、1000亩发展到了6660亩。一位农民很兴奋地让记者捎句话给外界:“薄壳山核桃是最好的致富树,结的是我们农民的‘开心果’。”记者据此采写了《“伤心山”上结出“开心果”》。报道出来后形成了巨大冲击力,目前,这个县的碧根果已经发展到了10万亩,成为真正的“致富果”。

可见,采写者要有创新的眼界和思维,将过往的新闻报道与如今的新情况、新动向相联系,在新旧闻的对比中,挖掘出老题材变化中的“新点”。

三、结语

选择新闻角度的方法很多,肯定远不止文章所述,比如政治角度、群众角度、读者角度等等,每个采写者都会在自己的采写实践中形成独特的角度选择方法。但无论角度如何选择,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能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同时,采写者要善于用辩证和发展的思维,去观察、思考、发现和创新,这样新闻角度才会别出心裁,报道才能出彩、最“靓”,从而引起读者共鸣。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习近平总书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助材料[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5-6.

[2] 南振中.记者的战略眼光[M].北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67.

[3] 王宝芹.记者要善于现场观察[J].记者摇篮,2015(9):42-43.

[4] 董岩,丁洪亮.跟梁衡学新闻[M].北京: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23.

[5] 刘志宣.新闻写作技艺:新思维·新方法[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3.

作者简介 徐明泽,硕士,主任记者,研究方向:中国经济史。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拓展训练开展
提升办公室秘书综合素质,助力企业发展
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创新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