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实施“1+9课程”的评价研究
2021-02-03苏鹏
苏鹏
研究目的意义
新时代要求学校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现代化未来人才。基于此,北京育翔小学回龙观学校重新确立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心自强、行有为—大气、包容、智慧、有礼的现代生态文明人。围绕育人目标的达成,学校自2016年起系统构建学校的“1+9”课程。“1”代表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9”代表为促成未来人才必备素养和学校育人目标的达成而开设的九大类体验拓展课程。包括生活技能劳动类课程;国际礼仪,以尊重为前提的多元文化理解人际交往类课程;奥林匹克教育体验活动课程,引导学生体验奥运文化,增进国际理解,体验有规则的公平竞赛及增进团队合作力;ESD主题教育课程,分年级、有主题地培养学生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自身健康、安全、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兴趣特长培养类资源课程,旨在通过长板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开发潜能,建立自信;感恩寻根国学经典类资源课程,包括国学经典阅读、中华传统礼仪、国学体育艺术体验、爱国强军红色革命文化传承等,以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基于创新思维与专注力培养的科技体验类资源课程,强调在玩中学、做中思,锻炼学生的专注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体验式德育养成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体验中感悟、生成、训练、提升适宜的文明素养,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育心飞翔阳光心理课程,通过开设有针对性的活动来进行心理上的疏导,既注重个体又面向全体,为每一名孩子的心灵送去阳光。
学校“1+9”课程的设计,既基于当前社会对培养学生适应力的要求,又面向未来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需要,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注重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教育基本問题的回应与建构。那么,应如何确保“1+9”课程的有效实施呢?国家规定课程有课时的保证,学校九大类体验拓展课程中,有些课程有明确的课时要求作保障,科技等兴趣类课程也有课后服务时间作为实施保障,但其他课程如果只是占用每周的班队会时间开展实施,显然有点捉襟见肘,时间明显不够用。
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校一是开发制作资源读本作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学习和参考的资料。内容涉及生活技能、礼仪、ESD主题教育、情境式体验教育、心理活动案例等,学生可以将其作为学习参考,教师也根据本班实际有选择地使用。二是通过日常常规检查、开展节庆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展示等,以比促学,以比促改,以比促练。三是着重对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表现性评价研究,通过系统设计评价工具来推进学校“1+9”课程的有效实施与落实。这在以往的中小学评价实践中还不多见,因此,此项探索实践对于学校推进工作、促进内涵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于也有此类问题的同行同仁,我们的实践探索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研究方法和范围
此项研究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观察比较和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法来进行。研究范围覆盖学校50个教学班2100名在校生140名教师,同时做到国家课程全覆盖、校本课程全覆盖。
研究过程
2018年10月本课题开题之后,学校课题组积极筹备开始酝酿第一期综合评价工具—“育翔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书”的研发设计。2018年末基本定稿,2019年初印刷,2018~2019第二学期开始投入使用。
2019年3月开始,边使用边注意发现问题,主要对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提出修改意见;5月开始修订“育翔学生发展报告书”第二版;7月初基本完成;2019年8月底定稿印刷;2019年9月~ 2020年12月开始第二稿试用(其间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影响停了一个学期)。
2021年起,在评价内容实施的有效性上进行总结、反思、酝酿,做重大调整,并开始筹备第三轮“育翔发展报告书”的研发。本次研发突出表现性评价,强调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强调具体评价的简便易行。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更加重视系统性评价工具的使用。
国家课程各学科统一以课前准备、课堂表现和学科素养为评价内容,注重学生在年段课标要求所能达到的水平,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学期综合性评价相结合(表1)。
为了使过程性评价落地,及时发挥评价的导向、改进和激励作用,避免集中突击完成任务式评价,课题组一是细化工具单,规范课堂,研发自主生态幸福课堂评价量表(表2),二是设计课堂学生表现记录单。针对表1中的各学科评价分内容包括课堂准备、课堂表现、学科素养三个方面申城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平时课堂表现的随堂记录单。课前准备评价,要求随堂检查,及时记录;课堂表现评价,要求每堂课有选择的记录3~5人,一个半月评价一轮,一个学期要评价两轮,学期评价以最终达成的实际表现评定等级;学科素养以平时作业和测验考核为主要依据评定等级。这两个量表作为教师日常教学的规范,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和规定性,也成为学校日常教学检查的清单内容。这样的设计既要面向全体,还充分应用了积极心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对于评价结果还是有凭证依据。
针对9大类体验拓展类课程的评价,主要采取以日常检查表现性评价和节庆活动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更全面且易操作,突出知情者评价以体现权威性,保留自我评价以体现自省改进,注重情境性评价,以便于在具体情境中对学生的习惯养成进行具体指导。
为此,我们整合了9大类课程的评价要求,根据学生日常行为的表现,形成“育翔学生一日常规要求60条”,强调在具体情境下明确具体的日常行为标准,并最终确定了分年级、以班级为单位的常规表现检查评比量表。此量表突出综合性、情境性、系统性、可行性,明确了学生在校一日生活的进校、晨读、升旗(集会),上课、课间、课间操、眼保健操、午餐、午休、课后服务、放学、托管12个具体情境下的行为标准。这样就为班主任训练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供了统一的参考,也为班级自查、年级检查、学校抽查提供了统一可行性标准。从而,使课程评价得以落实,并有效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三轮“育翔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书”从2021年5月改进试行到2021年8月定稿再到9月全面推广,经历了一个以点带面探索实践的过程。为了确保评价按规定要求落实落地,我们又增设了对评价的大数据调查反馈评价机制,并于2021年9月底进行了第一次摸底性数据调查统计。为了确保调查的真实有效,我们要求3~6年级学生全员参与,以确保学生能够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在问卷问题设计上,我们从日常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真实体验入手,考察实际参与机会、实际获得感受。在问卷调查环节,为避免有失公允,学校组织专们力量负责统一发放问卷,统一回收、统计。
取得成效
我校运用积极心理理念促进学校“1+9”课程有效实施的实践研究,在经过了三年的探索實践后,特别是评价工具的开发、设计、使用及不断完善,有效促进了学校“1+9”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一,“育翔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书”1~3版,作为综合学业评价工具的不断完善,有效提升了学校师资队伍实施课程的专业化水平。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校教师,评价工具设计的主体也是学校教师,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教师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科课程本质和学生素养培养越发清晰;使校本课程目标、活动设计预期越发指向清晰;干什么、怎么干,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基本解决。
第二,自主生态幸福课堂评价量表、学生课堂表现记录单等系统性细化评价工具,使课程实施和常态化管理落实更具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同时,通过学校“自主生态幸福课堂评价”的导向规范及评价应用,促进我校“育翔标志性”课堂特色的形成,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分年级、分学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而围绕具体任务目标开展探究学习的过程体验,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通过毕业生反馈、市区教研员来校教研指导反馈和各兄弟学校来校讲课反馈都能明显感受到这一点。
第四,9大类课程的实施,以及节庆活动、专题教育活动综合展示性评价的应用,使学生在生活技能、劳动技能、礼仪、健康生活、资源节约等方面获得了可持续发展,家长反馈收效明显;兴趣社团的长板培养,让学生在运动、艺术、科技等竞赛中表现突出,成效显著;针对心理不良转化、校园欺凌治理、社会适应性情景体验等问题开展的常态化活动,使孩子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显著增强。所有这些都与课程设计的初衷和预期效果相吻合,课程评价的导向性、过程的改进性、表现性评价的激励性收效显著。
第五,大数据统计结果。2021年9月27日由专项调研组对四、五、六年级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如下:参与调查的四、五、六年级学生的人数分别为:四年级304人,年级实有人数321人,占比94%;五年级297人,年级实有人数311人,占比94.5%;六年级304人,年级实有人数321人,占比94.7%。其中,关于使用学生课堂表现性评价记录单后参与率均有有幅提升(如图1),六、五、四年级分别为:67%、79%、77%。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面向全体的课堂正在形成。关于课堂表现积极性也有显著提升(如图2),六、五、四年级分别为:67%、73%、74%,这说明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激励的比例提升,获得感幸福感也在增强。
成因分析
第一,经过三年三轮的完善推进,我校的课程评价做到了突出表现性,可观察可测量,且强调经常性、常态化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抓课程的有效实施实际上已经成为学校内核文化的一部分,如何使评价更公平、更合理、更完善、更有利于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已经成为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综合性评价工具—“育翔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书”的使用,记录了学生的成长,促进了家校沟通,真正起到了家校合作共育、目标导向激励与过程改进激励的作用。
第三,“育翔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书”为总,落实总体评价、开发设计具体课程、落实评价工具为分,做到了注重过程评价、突出改进性评价功能的应用,同时做到与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与教师绩效相结合、与学生发展水平相结合,做到了总分结合、利益相通的系统化落实。
第四,自主生态幸福课堂评价,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真正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和学习体验,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第五,课程表现性评价记录单,促进教师面向全体,建立正确的人才观,能够做到欣赏、尊重学生,既体现了教育公平、机会均等,又通过对学生具体表现性评价激励和过程改进性评价激励,使学生处于被关注被期待被肯定的学习状态之中,幸福感显著增强。
第六,节庆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使9大类课程突破了传统课堂实施的边界,学校提供内容学习读本,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体验、自我提升;学校组织节庆活动、专题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强调以比促学、以比促练。例如,育翔多元文化艺术节中的合唱节,做到了“班班有歌声,人人登台演”的全覆盖程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
第七,学校日常常规管理养成教育检查评价综合了9大类课程常规养成性内容,同时按照礼仪、纪律、健体、学习、卫生五方面开展评优争优活动,促进了学生文明素养的形成。
第八,问卷调查和大数据统计的客观反馈,与落实评价考核教师工作挂钩,起到了尊重学生实际获得、与教师管理机制保障的作用。
讨论和建议
首先,学校“1+9”课程设计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系统,课程评价作为课程实施机制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工具的设计、开发和使用,要随课程的增减和变化在探索实践中不断优化,从而使管理更体现党的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价值取向。其次,评价工具的内容和指标设计,也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及时作出相应内容调整和权重修改,以调节和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再次,评价工具的开发与实施要遵循“公平公正、简便易行、突出实效”的原则。例如大数据调查要保证信度,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而要使评价发挥应有的导向、激励、改进和鉴定功能。最后,面向新时代,穿越课程边界实施有效的课程整合将是我们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也是学校探索、实践的重点。。
(作者单位:北京育翔小学回龙观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