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油画中的吸油现象及解决方法

2021-02-03曹惠娣赖楠

油画 2021年4期
关键词:底子画法作画

曹惠娣 赖楠

油画是以快干性植物油、熟油或稠化油调和色粉作为颜料,以亚麻布、棉布或木板作为支撑材料进行绘画的画种。西方油画经历数百年的发展,之所以还能经久不衰,使我们不断地为之着迷,与其透明厚润的色层美、可塑性极强的肌理美和丰富强烈的表现力密不可分。油画如此迷人,但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还是会遇到种种困难,如常见的吸油问题。

画家经常会被画面上出现的吸油问题所困扰:这些问题严重干扰画家对画面的正确判断,影响他们的作画情绪,严重时甚至会使创作过早夭折。吸油不均不仅会使画面暗淡无光、色彩关系不明朗、颜色发乌发灰、缺少光泽,久而久之还会使色层间的颜料色粉因黏合油的缺失而变得结构疏松或粉质化,甚至脱落,大大降低画作的寿命。为解决油画中的吸油问题,我们必须清晰了解其原因并据此给出相应对策。

吸油现象的产生通常有几种原因:第一,覆盖层颜料中的油被底层材料吸收,导致画面失去光泽;第二,在第一遍颜色未完全干透的情况下覆盖新的颜料色层,两层颜料的干燥速度与程度不一,导致新色层中的油分被下层颜料吸收;第三,错误使用调色油,违背“肥盖瘦”原则,导致画面吸油不均或产生油珠。继续推进时发现无法继续。由此看来,我们只有了解作画时所用到的载体、常用的油画基底、作画步骤与基本原则,才能尽量避免吸油现象的发生。

市面上的油画基底归纳起来有三种,即油性底、胶底和丙烯底。在刷上动物皮胶或植物胶液的亚麻布上覆盖用色粉与媒介剂(亚麻油等)调和而成的底料,即为油性底子。胶底,顾名思义就是刷好胶液基底。具体操作方法为:在绷好的亚麻布上反复多次刷胶,并在每遍胶干燥后用细砂纸打磨。最后一遍胶干后不打磨,之后得到的平整、光滑的底子则为胶底。用白色丙烯底料加适量清水稀释后刷至制作完成的胶底上,待干透后再反复刷两至三遍,这样获得的白色底子即为丙烯底。油画底子从性质上又分为吸收性底子、半吸收?子和不吸收性底子。前文提到的油底为不吸收性底子。古典绘画多用不吸收性底子作画,因其不仅不易出现吸油情况,还能使颜色经久不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胶底和丙烯等胶粉底子则为吸收性底子或半吸收性底子,此类底子具有吸收性,极易出现吸油等问题,使画面发灰、发暗,失去光泽。

谈及画面吸油,不得不提“肥盖瘦”原则。调和油与颜料混合后,油量多的为“肥”,反之为“瘦”。在作画过程中,画家可以在不同色层的颜料中加入不同比例的媒介剂,使颜料产生肥瘦之分。在同一色层中,“肥”和“瘦”的颜料色层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干燥时间产生长短之分。“肥”的颜料色层油脂含量较高,所以干燥速度较慢。反之,“瘦”的颜料色层干燥速度相对较快。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瘦”的颜料色层覆盖在“肥”的颜料色层之上就会干扰下层的正常氧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覆盖与修改就会使画面产生吸油问题,导致色泽暗淡,严重时色层还会出现开裂甚至脱落等不可逆的情况,所以作画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肥盖瘦”原则。

媒介剂作为调和颜料,有“肥”“瘦”之分。常用的媒介剂有松节油、亚麻油、熟油或稠化油及光油。松节油可用于稀释颜料,但本身不起凝结和固化的作用,相对来说是最“瘦”的媒介剂。使用最为普遍的亚麻油是从亚麻籽中制取而成的干性植物油,相比之下是最“肥”的调和油。以亚麻油调和的颜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干燥后结膜坚固、耐用。

那么,画面吸油问题应如何解决?一开始应从油画底子的吸收性入手,判断画面吸油问题是否源于制作基底时的刮胶过程。在刮胶底时,布纹密度小、缝隙大会导致漏胶。另外,若制作的胶底太厚,胶液干燥后则会发脆、开裂,并引起漏油。遇到这种情况,可釆取在画的背面全面刮一至两遍胶液的方法来补救,第一遍胶液完全干燥后才可继续刮第二遍。另一种情况就是反复塑造、反复覆盖后色层薄厚不一,导致吸油不均。面对这种情况,可用细砂纸轻轻打磨,使色层薄厚尽量统一。使用砂纸打磨能够打破色层相对分层的状态,使下层色层产生能够接触到氧气的气孔,加快下层颜料的干燥速度,同时有利于新的色层附着。如此操作后再清洁画面,继续推进作品创作直至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补救方法也只能尽量避免而不能完全解决吸油问题。其实,在作画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完整的作画步骤和技法就能有效避免画面吸油问题的出现。油画的画法从本质上来说无非就是两种——干画法和湿画法,即间接画法和直接画法。不同的画法在作画过程中的步骤方法也略有不同。无论是使用间接画法还是直接画法,我们都应熟练掌握油画的“肥盖瘦”原则,并且避免在半干状态的色层上修改或上色。

干画法即间接画法。这种需多次塑造、覆盖色层的画法要求我们必须在旧色层完全干燥后再绘制新色层。同时,塑造时应严格遵守色层覆盖的“肥盖瘦”原则。

正确的绘画步骤能合理有效地避免吸油现象的发生:起形时要尽量准确地表现描绘对象的具体形象。间接画法的性质会导致较薄的颜料色层无法覆盖线稿,因此不要用铅笔或油性笔起形,建议使用色粉或炭条。第一遍铺色时应加大松节油比例,将其混合至颜料中,使颜料瘦化,加快干燥速度。第二遍深入推进需等第一层颜料基本干燥后进行。干燥时间根据色层厚薄而定。一般情况下,较薄的色层两到三天就能基本干燥,较厚的色层则至少需要五至七天。判断色层的干燥程度时,可用手背轻轻抚摸画面,若触感顺滑、不粘手则基本干燥,即可进入第二层的绘制。覆盖前必须轻刷薄油,以此作为上下两层色层的衔接剂。这样能有效使上层颜料与底层颜料间产生更强的附着关系,以免造成颜料色层的起皮或脱落。需要注意的是,衔接剂中的松节油要少于于上一色层媒介剂中松节油的比例。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媒介剂代替衔接剂。媒介剂中首推亚麻油,因为亚麻油有良好的流动性且干燥后结膜坚韧。在每一遍的塑造中,新一层的衔接剂中松节油的成分都要比旧一层中的比例小,直至画作完成。

湿画法是直接且相对快速的绘画方法,需要趁色层间还保持着湿润状态时进行绘制。这种画法要求艺术家在短时间内完成画作,尽量不隔夜,或使用慢干、缓干的媒介剂调色,使颜料始终保持在湿润状态下再进行二次绘制。这样能充分保持颜料的油量和油性,避免吸收上层颜料中的油。一般来说,干燥时间最慢的媒介剂是罂粟油。罂粟油作为调色剂受到较多艺术家们的青睐,不仅能够延缓干燥,而且本身无异味、不易发黄。需要注意的是,若使用湿画法创作的时间较长,则不建议在最底层的颜料中使用罂粟油作调色剂。如此不仅会影响色层干燥过程,而且会导致色层间的关系混乱,产生薄厚不均等不可逆转的问题。

在实践中,即便严格遵守绘画步骤和绘画技法,也会难以避免地出现画面吸油问题。从理论上来讲,已知的最为理想的避免吸油问题的方式是连续作画,尽量保证作品能够一气呵成。但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们很难做到在没有外界因素干扰的状态下持续作画,所以我们只能在作画开始前尽量安排好自己的时间,预留出一段專属于创作的时间。即便是中途停止作画,后期继续完成作品时也要确保颜料完全干透后再进行。半干状态下的颜料具有超强的吸收性,从而造成颜料色层吸油,画面光泽不均。一旦出现吸油问题,画面后期的色彩与明暗关系就很难判断,而且容易出现颜色脏乱、画面整体氛围闷、不透气的情况。即使在画面完全干燥后,试图利用光油罩染来恢复色彩的方法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且画面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总之,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在不断学习中完善理论知识、提高创作能力是我们在油画艺术创作的海洋里畅游的必要前提。

曹惠娣,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赖楠,四川美术学院具象写实油画工作室助教。

猜你喜欢

底子画法作画
Song in a cup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鳄鱼的画法
瓜里绘客厅
6月,鸟语蝉鸣绿树成荫
指纹来作画
巧巧手
要面子,更要底子
底子和面子
金玉良言
多变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