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造就了一个策展人

2021-02-03陈潇潇

油画 2021年4期
关键词:策展策划艺术

陈潇潇

如今,策展人已经被塑造为集托管人、解释者、教育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于一身的形象——从观念至联络、筹资、制作展览画册,再到展览设计、媒体宣传、公共教育,甚至是展览相关资料的存档和评估,他们的日常工作涉及一系列复杂多元的环节。本篇谈话对象由策展专业的教师和初入策展行业的学生组成。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的负责人周青老师从“策展理论”“策展教学”“策展实践”三个维度出发,探讨策展观念、策展专业的教学模式等相关问题。

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隶属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旨在为展览策划与管理领域培养基础专业人才。在艺术管理学科的框架及特点下,本工作室强调教与学的互动,将“教学”转化为“培训”,突出专业性和实操性。课程设置上,采用项目式教学,遵循开放式、体验式和实践式的授课模式,聘请业界专家担任教师,同时与国内外相关机构保持联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与平台。通过专业训练和项目实践,培养既具备全球视野、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策展与策展人

胡丹洁:请周青老师谈一谈什么是“策展”和“策展人”。

周青:艺术展览把不同时代、地域、艺术家的作品汇集起来,再按照某种理念、逻辑与方式呈现出来,这一过程本身就意味着再创造和产生了某种“进步”,具有深层的文化意义,也正是我们所说的展览策划。策划是指为了达到某种预期,借助科学、系统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进行调查、分析、创意、设计并制订行动方案的思维和行为过程。展览策划强调前瞻性、创造性、学术性、可行性的有机统一,既包含理论与策略层面的学术研究,又包含执行与管理。

源自西方博物馆语境中的“策展人”(Curator)角色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策展”(Curation)一词便来自“策展人”。时至今日,西方艺术博物馆体系的策展人制度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对“策展人”和“策展”定义的维度也越来越广。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策展”更带有偏重于学术的潜台词意味,而外延更广的“展览策划”则似乎更能涵盖具有多重意义和身份的“策展”和“策展人”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策展人的多重外延身份还将不断变化,其职业技能的范畴肯定也将不断拓展。胡丹洁:策展人在展览中提出问题、回应当下、生产文化内容,也就意味着策展肩负着一种文化责任:要向公众传播有意义的内容、要在展览中实现某种教育的功能。展览甚至还具有历史书写层面的意义。关于策展的文化责任,周老师有没有什么看法?

周青:公共性和教育性是展览非常重要的特质。在美术馆、博物馆的语境中,展览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意义传播平台。怎样利用这个优势?策展人不能只是单纯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果只是这样做,那写一本书就好了,不必做成展览。策展人要从展览的公共性特质出发,从前言到展签再到媒体宣传,都使用便于观众理解的语言方式,将个人的思考通过展览的方式传达出来,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的功能。

二、策展教学与课程设计

胡丹洁: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在本科阶段设立“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的初衷是什么?

周青: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是在2015年正式成立的。不过在这之前,从2003年起,艺术管理教研室就已经存在于人文学院之中,并开设了策展相关课程。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对本科生的教学是偏精英化的,结合了以前“老美院”的传统,即本科同学在三年级的时候就进入专业指向性很明确的工作室学习。学院在2015年建立了四个工作室,2021年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工作室,艺术展览策划与管理工作室是最早建立的四个工作室之一。

学习展览策划和整个展览流程的管理,实际上是一个交叉性的、涉及多个不同学科内容的学习过程。

从20世纪中期开始,西方许多大学开始开设“策展”课程,“策展”随后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这些西方大学的策展专业教学涵盖了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一方面是对策展理念、策略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将实务操作技巧结合到具体的项目里去学习。

学院在本科阶段开设策展工作室的主要宗旨是為策展专业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综合素质与实际技能的专业人才。也就是说,在本科阶段,更注重对策展实务方面实操能力的学习与训练。随着整个艺术生态的全球化和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趋活跃,展览的策划与管理在专业性、规范性与创新性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紧迫。

胡丹洁:从事展览策划与管理具体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应该如何培养?

周青:在本科阶段可以先不去讨论“什么是策展人”这种很宏大的问题,而应考虑策展人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也即制作一个展览具体涉及哪些内容和环节。

为什么我们工作室喜欢请很多“战斗”在第一线的艺术工作者来到课堂之中,就是因为策展人需要积累实际操作经验。策展人的工作很有挑战性,必须要学会平衡,既要有自己的学术坚持,又要从客观的情境出发做适当的妥协。策展人在大的环境中还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判断和学术上的创新能力,这是非常难的,也是考量一个策展人学术能力的最重要的一点。

此外,反思意识也很重要。在国外策展课程教学体系里,随时评估和监测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从展览项目立项开始伴随始终。评估的内容可以帮助做展览的人去反思,同时也能将一个展览实施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后来,这种监测系统又演变成了一种方法论,文献展这种展览形式的产生就与此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这个管理学上的科学方法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学术层面的方法论。这个评估和监测的环节是需要我们国内策展行业学习和吸纳的,不能都做成“急就章”。

胡丹洁:是的,策展人需要具备多个方面的能力,因为展览是一个整体,策展人要兼顾一个展览的各个层面。展览也是一种态度,每一个展览实际上都要回答一个终极问题:为什么要在当下做这样一个展览?它与当下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关联?也就是说,一个策展人要敏感地捕捉和回应当下的问题。这两点是我觉得策展人,尤其是好的策展人需要具备的能力,即对整体性的把握和对当下问题的敏锐捕捉和回应。

周青:有问题才有展览。你可以说展览是讲故事,但故事是什么?以前在读小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讲故事要有中心思想,其实就是围绕你要说什么问题和你怎样说这个问题。你要说什么?可能主观性更多一些。你怎么去说?可能就会和具体的空间场域和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怎样去把握这个方向、怎样去因地制宜地完成这个问题的讲解,我觉得这是策展人需要解决的。

胡丹洁:前面是关于策展和策展教学的宏观情况,现在我们进入个体层面的探讨。请问朱芮菡同学,是什么原因使你在大二升大三的时候选择进入“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学习的?

朱芮菡:我当时是从个人兴趣出发做出的这个选择。为什么感兴趣?首先,看展览可以说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源泉”之一,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能够带给我非常丰富的想象。其次,我觉得做展览是一件有创造力的事情,在策划和制作展览的过程中有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最后,我觉得做展览还非常有社会意义。展览具有很强的公共性,能够为艺术爱好者、艺术家等各种各样的人提供交流的空间和话题,同时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漫步展厅之间,既可以放松、休闲,收获一个愉快的下午,也可以选择严肃探究,进行一次深层次的思想碰撞。

两年的工作室学习使我对展览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一定了解,展览写作、视觉传达、布展、宣传、财务、法务等课程内容有效地把我引上了策展这条路。而在毕业之后,我又非常幸运地得到了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的工作机会,让我真正参与到展览的具体过程中。如今,回想我的本科学习,我又有了很多新的体会。比如,实践经验对做展览来说极为重要。以前我可能对策展存在一些很理想化的想法,现在才真正意识到策展人在工作中需要平衡很多关系,要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变通和灵活地跳转。展览事实上是现实性很强的“工程”,落地过程中会用到很多和艺术没有直接关系的日常生活技能。未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从一个个展览里去感受和累积经验。

胡丹洁:朱芮菡提到了一些具体的课程内容,包括展览概论、写作、财务、设计、布展等,那么请问周老师,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的课程框架和逻辑是怎样的?

周青:工作室的课程共划分成两部分,五门偏重实操技能,两门偏重历史和理论。在五门偏重实操技能的课程中,一部分是讲授对展览的概念性认识,比如“展览策划管理概论”,一部分是讲授展览的财务、法务、视觉传达、宣传营销等内容,因为展览终究是一个项目,策展人也担任着项目经理的角色。还有一部分是写作,其中写作内容既包括学术性较强的画册前言等,也包括與公教活动、媒体宣传相关的应用型文字。在两门偏重历史和理论的课程中,一门是对展览历史的学习,包括策展的基本原理,一门是对策展的观念与策略进行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聘请业内一线专家来参与课堂教学,比如会请到专门讲灯光、讲媒体,甚至专门讲项目管理的专家。我们希望学生可以从课程中全面地获得策展人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素养。

胡丹洁:朱芮菡同学在上学的时候对哪些课程印象最深?通过反思自己从学到做的过程,你现在对工作室的课程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悟?

朱芮菡:我想着重分享几门课,比如胡丹洁老师为我们讲授的“展览的写作”,课程中会讲到前言、展签、新闻稿、画册文字等的写作方法。现在回头去看,依然会觉得这门课非常实用。文字作为一种交流的媒介,在展览中很难缺席,同时由于展览文字有着区别于个人写作的公共性特征,撰写者需要掌握一些特定的思考角度和方法才能给予观众更好的体验。

再比如,我们在大四时还修读过“展览的视觉传达与布展实务”这门课程。在布展实务的部分,我们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参与了“中国风景:2019泰康收藏精品展”的布展全过程。展览场地是在北京798园区中一个废弃的办公大楼,经过几个月的翻新和改造,终于得以进入布展阶段。从展厅搭建到作品进场,再到墙面贴字、灯光调节、展场清洁,我们对布展的流程、方法、难题有了基本了解,最终将布展经验总结成了一本《布展人手册》。

此外,周青老师的“展览历史与理论”课程也令我受益良多。对这门课的学习其实应该一直延续下去。以展览工作为职业的人应该不断地对历史上好的展览和好的展览理论进行研究。实务工作尽管重要,但策展人也不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做实务上。通过了解前人的成果,分析展览是如何从最初的形态发展至今,能更好地寻找展览未来的发展方向。

胡丹洁:问题又回到周老师。目前已有四届学生进入“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学习,在这几年中,您对策展教学有没有一些新的体悟?在课程设计上会不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周青: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创立工作室教学模式有四年了,我们一直在不断反思和完善。实际操作能力的学习一方面非常具体,另一方面也容易细碎。怎样把这些细碎的内容整合起来,转化为一种能力,是亟须我们解决的问题。而且,许多实际技能、现实状况,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被了解和掌握,在课堂和课本上是永远也总结不完的,这个也是我们的教学需要不断面对和思考的难题。其实,我觉得不光是策展,整个中国的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是我们现在应该花大力气去讨论和研究的。总之,一个优秀的策展人一定是要经历了各种状况、各种问题后,才能逐步走向成熟。丹洁你也可以谈一谈在国外学习策展时的经历。据我了解,每个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偏向。

胡丹洁:我是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修读了当代艺术策展专业的研究生。这个项目成立于1993年,当时英国正处于“新机构运动”的背景之下,一大波与当代艺术相关的机构纷纷成立,专业的管理者和内容生产者也即策展人却十分稀缺,于是有了对这个行业的需求。从那以后,策展逐渐成为一个专业,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同时也产生不同的分野。比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策展教学可能就更加偏重于机构策展,也就是如何与机构合作,在完成机构使命的同时,通过展览与公众对话。歌德史密斯学院的策展专业则更多偏向于培养独立策展人。他们教学的重点会更多放在如何融资、如何形成自己的研究兴趣,并把它转化为一个公共话题,最终使项目成为现实。

周青: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刚刚开始,很需要这些专业人才,而中国的语境跟国外又不太一样,所以策展教学如何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也是我们需要考量的问题。

胡丹洁:确实,策展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新的、舶来的学科,它在中国的语境里如何生根、演化,如何去适合中国的机构以及整个艺术生态的运转方式是一个难点。同时,在本科阶段学生相关理论、实践,包括人格的成长都不完善的状况下,怎样进行策展人的培养,也是一个难点。此外,策展学科本身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包括实操技能,怎样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生走出课堂之后顺利地展开实践,这又是一个问题。

朱芮菡:我个人觉得策展并不一定要被作为一份持续不断的工作,可能事实上也并不太具备这样的现实条件。一方面,策展是一种表达和交流的方式,应该和策展人自身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当研究或输入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产生表达或输出的欲望。而这需要策展人保持高度的自觉,不断探索新知、思考问题、了解艺术家和作品、寻找自己的研究和策展方向,这不是能够简单直接地从外界例如学校中获得的。另一方面,我觉得虽然现在可供参观的展览很多,策展的机会却并不多。此外,展览是多方力量集合的结果,策展人需要有调动、整合这些力量的能力,但这种能力需要在課堂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于实践中慢慢摸索。

三、展望

胡丹洁:什么样的展览会引起你的关注?一个好的展览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朱芮菡:我首先会比较关注展览所讨论的话题、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表达是否有效。好展览的叙事逻辑不能是牵强的,应该能够与观众建立有效交流。其次,我觉得好的展览还需要包含一些勇敢的尝试,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最后,展览是一种整体的体验,它的品质体现在方方面面的细节里。从作品到视觉设计再到观众服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控,如此才能形成一个好的展览。

胡丹洁:在你的设想中,展览的未来会以什么面貌出现?未来的策展人又会是什么样的?

朱芮菡:我希望展览在未来依然可以借助各种无法预知的手段帮助人们相遇和对话。在具体的面貌上,展览也许会变得更加综合化,就像艺术不断打破学科边界的发展趋势一样,策展团队的组成人员、展览的形式与空间也会是跨越边界、多元碰撞之后的成果。不同时空及其留存于人们心中的记忆、感受、情绪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更综合的体验。

胡丹洁:我希望在未来人工智能的时代,策展人的工作不会消失。策展人作为文化生产者,他们的创造性体现在文化层面,他们需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当下,用独特的观察方法与思考角度,通过展览回应当下并提出新的问题。所以,我希望策展人在未来不会只是意味着一种职业化的操作模式,而可以成为促进整个人类文明向前推进和发展的角色。

周青,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胡丹洁,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讲师。朱芮菡,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展览项目专员。

猜你喜欢

策展策划艺术
穿行城市中
许愿时间到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学》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纸的艺术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