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春怀古:冯子振跋展子虔《游春图》
2021-02-02
中国古代绘画,有着画面与文字内容相互融通的历史传统。汉字有一定的象形因素,而画面有一定的文献叙事功能。古人观览图画,有感而发,往往跋于卷后,题于诗塘。根据这些跋文,我们可以突破时空的阻碍,用艺术欣赏的情感共鸣将古今相连。画作著名,必然流传有绪。因此,对跋语的详察细审,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意义。而跋语的借画抒怀,则涉及其艺术内涵。徜徉古今名作,如入宝山,岂可空手而归。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数百年来颇负盛名的一幅绘画作品,收录于元周密《云烟过眼录》,明文嘉《严氏书画记》、詹景凤《玄览编》、张丑《清河书画舫》,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和《石渠宝笈续编》等重要书画著录中。在画前隔水上有宋赵佶(徽宗)题“展子虔游春图”六字。八百年来,这幅画作历经宋赵佶、贾似道,元仁宗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剌吉,明严嵩、严世蕃父子,清安岐、弘历(乾隆帝)等人递藏,流传有绪。
“展子虔,渤海人”,出现在1935年潘天寿先生所著的《中国绘画史》中:“展子虔,渤海人,历北齐北周,入隋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后来,王伯敏先生所著的《中国绘画通史》沿用了这一提法。隋开皇初年将“乐陵郡”“浮阳郡”并入“渤海郡”,治所在阳信县马岭城(今山东省阳信县翟王乡高池村东南)。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寻即改州为郡”,又以沧州改置渤海郡,治所在阳信县(今山东省阳信县西南之程子坞)。故展子虔为阳信人,应无疑。
《游春图》隋·展子虔绢本设色 43cmx80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冯子振跋展子虔《游春图》
冯子振作为元仁宗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剌吉信任的鉴赏家,帮助其收藏了大量艺术珍品。在《游春图》中,他以诗作的形式描述了画面情景,为我们欣赏《游春图》提供了路径。跋文曰:
春漪吹鳞动轻澜,桃蹊李径葩未残。
红桥瘦影迷远近,缓勒仰面何人看。
高岩下谷韶景媚,瑟瑟芳菲韵纤细。
层青峻碧草树腾,照野氍毹摊绣被。
李唐岁月脚底参,杨隋能事笔不惭。
东风晴陌苕复颖,浓绿正要君停骖。
前集贤待制冯子振奉皇姊大长主命题。
“春漪吹鳞动轻澜”,指的是清风拂动的四泽春水;“桃蹊李径葩未残”,桃李不言,独具蹊径;“红桥瘦影迷远近”,视觉中心的红桥,迷离旷远;“缓勒仰面何人看”,处于核心地位的“游春者”是一位骑马的读书人,正朝着木桥缓缓骑行,两个童子紧随其后;“高岩下谷韶景媚,瑟瑟芳菲韵纤细”,指的是山花烂漫的春景;“层青峻碧草树腾,照野氍毹(qú shū)摊绣被”,则描述春天的丛林原野,铺满锦绣;“李唐岁月脚底参,杨隋能事笔不惭”,是评说展子虔“唐画之祖”的气概与《游春图》为隋画真迹的判断;“东风晴陌苕复颖,浓绿正要君停骖”,描述在桥的左右,一边为合院式建筑,一边为亭台庙宇,象征盘山秀岭、人神共居的场景。此刻,是停骖下拜于神明,还是过桥体味人间世态,正似进入“缓勒仰面”的情境中。
此跋语书风俊朗洒脱,大有临风怀古之情。在蒙元文人边缘化的时代背景中,冯子振远追魏晋,摆脱温和的风貌,字里行间充盈着卓尔不群的气息,用笔“锋出八面”,钩挑反捺之间纤毫毕现。虽然是受大长公主之命题写跋语,却毫无庙堂拘谨之状。值得一提的是,元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推崇赵孟书风,中正平和似乎是“应有”之态。而冯子振号“怪怪道人”“瀛洲客”,方外之人,不理俗务,点画之间,天真率意,笔画方圆互显,结字左右开张,于断绝处通达、分离处连接。观赏其书作,如同聆听荡气回肠之乐。透过纸面,我们似可看到冯子振傲视古今的姿态与珍赏《游春图》时的神情。
冯子振的题跋展现了其高迈的豪情,与画作相应和,连接了描写的画面景象,为我们理解春景、春韵起到了桥梁作用。其深邃的鉴赏认知、高超的书法造诣,与《游春图》同辉互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