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产结合推动工程训练中心可持续发展
2021-02-01马建民李晓东刘振东赵玉明马少华马可欣
马建民,李晓东,刘振东,赵玉明,马少华,马可欣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石油工业训练中心,山东 青岛 266580)
国家对工程实践教育越来越重视,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取得快速发展,一大批省级、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相继建设完成,对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教育部《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 号)》文件要求加强新工科研究和实践,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动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使得保持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大家面对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全国30 多家综合类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部分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的调研,工程训练中心加强学研产相结合,是今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1-3]。学研产相结合,符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为高校师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工程训练中心发展模式[4-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业训练中心,通过学研产相结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实现工程训练中心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1 学研产相结合的内涵
新工科范式下工程训练中心的“学研产”,与通常我们接触的“产学研”有所区别,并不单指学(高校)、研(科研机构)、产(企业)三者间的合作,而是强调工程训练中心要适当具备学、研、产三方面功能。其基本特征是学、研、产相结合,核心是实践教学,主体是学生,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有效提高工程训练教学水平,实现中心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教育和发展模式,学研产一体化建设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效地统一,把以课堂知识传授和模拟训练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培养过程中,突破了较为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研、产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为学生的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创造重要条件[8]。
2 学研产相结合的意义
工程训练中心学研产结合的合理性体现在理论上,必要性则体现在产生的功效上。作为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和教育模式,其实质性功效是顺应当前工程教育发展趋势,提高实训质量,推动中心的发展。
(1)学研产相结合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工程训练中心开展学研产相结合,在高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顺应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需要。多年的专业实践,使得中心的指导教师积累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积极鼓励面向企业、面向实践,主动承担科研项目,开展科技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实践证明,应用型创新人才单纯依靠课堂是培养不出来的,只有在学研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环境下,才能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研产相结合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变革,是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2)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体系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整体工程综合能力,包括系统的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等[9]。但由于国家相关政策局限,以及安全、效益的考虑,目前社会企业并不愿意接受学生现场实习,即使接受,教学效果也与计划存在较大差距。工程训练中心自身具备一定的学研产功能,实训教师和技术人员联合进行指导,以工作实际需求和研究项目为结合点,让学生接触科研、生产一线,把课堂理论教学与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知识结构以及对知识的掌握从广度和深度得到扩展,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更好发展。同时,实训教学环境的改善,能够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支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10]。
(3)通过学研产相结合,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教学单位,现在大多已没有以前校办工厂的生产条件,师资队伍实战经验减少,指导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下降。中心如果具备学研产一体化办学功能,可以使指导教师置身于生产和科技前沿,更多地接触生产实际,了解并适应产业的发展需求,丰富实践经验,及时将新知识、新方法和生产一线的信息充实到课堂和教材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新知识结构,增强实际工作能力、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4)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实现中心可持续发展。采用学研产相结合的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模式,通过与社会资源的结合,可以使学校用较少的投入,建立起满足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综合性基地,并在开展教学、科研和经济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解决教学经费不足与资源闲置之间的矛盾。工程训练中心功能的多元化,可以解决投入单一、效率低下、约束不强的问题,增强中心的运行活力,为在更广领域、更高层面开展办学积蓄力量和经验。同时,中心科研、生产服务功能的发挥,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自身“造血”功能,可弥补教学资金的不足,更好地培养和引进高水平人才,为各方面合作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推动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3 学研产相结合的模式
3.1 自主建设研产基地
按照当前新工科建设要求和学科专业布局统筹规划,建成以教学为主、学研产相结合的校内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应是当前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业训练中心结合石油、石化行业背景,自主研发大批工业化、系统化仿真实训教学装备,集教学、研发、服务于一体,为各专业学生训练实习创造了良好条件。中心满足不同的实践教学需要,为每个专业安排有特色训练内容和具体项目,使大部分学生的生产认识实习、专业课实训、毕业生产实践实习均能够在实训基地较好地完成[11]。同时,中心利用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组织创新将自身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生产力,推动了高校教育与科研活动及现实经济的联系。
3.2 共同承担各类科技攻关计划,开展项目合作
由于相关政策和自身条件的限制,目前国内大部分工程训练中心自身还无法完成学研产功能,这就需要采取其他相应的途径和模式。按照国家政策文件规定,目前许多政府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都向高校开放,这为工程训练中心参与政府、单位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项目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中心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积极和相关单位联合申请和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以科研课题为载体,以课题组为依托,让师生参与其中,开展产学研各方的深入合作,为学生的实践创新提供好的条件,为中心的持续发展创造动力[12]。
3.3 联合建立各类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
一些行业和单位具有规模和市场优势,但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急需与高校合作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工程训练中心可以立足自身场地、设备、人才优势,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共建研究院所,合作成立工程研究中心。这种学研产合作方式,一方面可使中心的师生直接接触生产领域中的各类科技问题,使教学、科研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中心可获得部分科研经费,加快科研进程和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如我校石油工业训练中心,建有两个技术研究所,并共建“教育部石油装备新技术研究中心”,已形成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3.4 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高校是成果多产单位,也是国家创新技术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工程训练中心发挥好学研产功能,可以成为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重要桥梁。中心与高校的各个学院相比,指导教师实践经验更加丰富,拥有设备、场地的优势;同社会企业相比,在相关政策、技术成果方面拥有更好的条件,更有利于根据本校学科特点和技术成果储备情况,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将实践教学与科研成果推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有效结合起来,提升中心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3.5 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基地
生产现场的大工程环境、企业过程管理、学生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交流,在通常的校内基地难以实现。同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资源为实践教学服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相关高校可以结合自身行业优势,以企业为主在企业形成联合培养基地,由企业与中心共同规划与管理,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和要求。工程训练中心在与企业合作中,应尽可能提供人才支持并协助解决技术难题,有利于带动企业研发队伍建设。同时,企业通过安排学生实习活动,也利于发现一些优秀学生,为招聘人才提供方便,校企双方共同受益[13]。
4 学研产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4.1 找准定位,发挥教研功能
工程训练中心学研产结合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准确定位。工程训练中心提倡学研产相结合,其目的并不是淡化教学,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学研产结合的工程训练中心各项功能是一个相互联系和有机统一的整体。以教学作为主体,教学功能是中心建立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科研和生产服务功能的专业导向;以科研为依托,强化教学功能,锻炼师资队伍,为教学和生产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基础;以生产服务为保障,生产为实训教学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拓宽和强化教学功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和科技开发创造条件。
4.2 总结示范典型,推广学习经验
工程训练中心要做好学研产相结合,需要高质量的典型引路。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学研产相结合工作做得还不够,起示范作用的典型不多,从而影响了学研产相结合总体水平的提高和推广效果。应在普遍研究的基础上抽取共性,从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师资队伍、评价体系、职业培训、技术研发及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总结出有代表性的、可借鉴的典型经验,建立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研产结合模式,为相关学校提供示范和参考。逐渐推广和宣传典型经验,可以推动学研产结合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最终促进新型的、有特色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4.3 与需求相结合,办出行业特殊
每所高校都有所依托的行业和市场条件,每个工程训练中心也都有自己的特色,通过认真分析和探讨,找准与地方经济建设或行业需求的结合点,形成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有效对接,办出自己的特色。工程训练中心的科研产品既可以是自身研发并已产品化的科技成果,也可以是其他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技术服务,在发展思路上要坚持“新特精专”。“新”,指利用高新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新产品;“特”,指注重特色产品研发,提供特色服务;“精”,指研发技艺精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专”,指面向行业、专业发展,注重研究领域的深度。
4.4 建立较完善的学研产相结合运行机制
工程训练中心运行机制既不同于传统专业实验室,也不同于纯粹的生产经营企业,要保证学研产工作的顺利开展,需在各个操作层面上运筹,建立切实有效的学研产结合运行机制。在时间上协调好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时段与受市场制约的生产时段的关系,优化配置,达到最优互补效应。空间上适当划分学、研、产的功能区域,实现有机统一。设备配置要在考虑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兼顾生产需要,提高实用性。人员除配备少量专职管理人员和必需的生产经营人员外,要最大限度地让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科研和生产过程。将现代企业管理办法引入中心的管理,建立岗位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4]。
4.5 建立适应学研产相结合的高水平教研队伍
工程训练中心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和工程技能,但总体上仍然缺乏高层次科技人才,与学院比较,科技人才总量、密度和质量都还有较大差距。工程训练中心要发挥好学研产功能,须建立一支具有实施学研产结合能力的管理队伍和高水平师资队伍。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结合教学任务及技术项目课题,多途径选聘、多形式培养“双师型”人才,并鼓励教师到一线学习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扩大中心人员的互兼互聘范围,加强互兼互聘力度,聘请企业专业人才和学院专家教授参与中心工作,带动学、研、产工作的开展。
5 结语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已进入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求,工程训练中心的发展今后将进入一个更为重要的阶段。这个发展,既包括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性调整,也包括中心自身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应提供相对完善的工程实践条件和环境。虽然目前的工程训练中心不一定都适用学研产结合这一模式,但相关中心的发展实践确已显示出了很强的生机与活力。以教学为主体、科研为依托、生产服务作为保障的学研产一体化建设模式,既符合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又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实现工程训练中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