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国学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传播策略探赜

2021-02-01侯祚民

视听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电视节目大会

□ 侯祚民

一、《中国诗词大会》的价值内涵

国学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自2016年开播以来,通过每季选手们多轮的海选和闯关,吸纳、培养了数以亿计爱好诗词、擅长诗词的忠实拥趸者,更在每次开播前后筑起了“全民读诗”的文化景观。它独树一帜,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有口皆碑,在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彰显着一定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政治价值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要求,文艺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全球化背景下各种观念、思潮、价值观“你方唱罢我登场”。热播的国学类经典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不可小觑,其中爱国主题的古典诗词、革命诗词等,高扬崇高的民族精神和伟大的时代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实现了意识形态引领,彰显政治价值。

(二)文化价值

社会遗产继承功能是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说”的重要观点,对国学类电视节目传播不无启示。一方面,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国学热”,为复兴传统文化锦上添花。国人深藏于心中的文化需求逐渐被唤醒,对传统文化愈加青睐。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嬗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多种国学类经典电视节目可以纾解文化焦虑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中国诗词大会》的多期节目还邀请了全球热爱中国文化的人士参赛,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彰显文化价值。

(三)教育价值

正如施拉姆所说:“所有的电视节目本质上都在发挥着教育的作用”。从百人团到参赛选手直至电视机前的观众,无论什么年龄、性别、职业等,都能沉浸于《中国诗词大会》营造的强大的传统文化磁场之中,受众得以悟道、明理、启智、娱情。它尤以“文学+竞技+娱乐”的形式吸引青少年学生受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女武亦姝由此节目平台脱颖而出,其榜样示范作用同样突出。在诗词的对决对抗中,激励人们追逐梦想,追寻诗和远方,助力实现中国梦,彰显教育价值。

(四)社会价值

“诗意地栖居”应该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中国诗词大会》如同一泓清泉汩汩流淌、滋养着普罗大众空虚的心灵。“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叶嘉莹先生说:“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在诗词的长河中徜徉、汲取养分,向古圣先贤寻觅智慧,追求天人和谐、身心和谐、社会和谐,彰显社会价值。

二、《中国诗词大会》的传播策略

(一)着力内容生产,实现价值引领

满足用户自我价值实现是媒体平台矢志不渝的原则与目标。电视传媒一向定位于平民化、大众化的传播。从收视率来看,电视市场日渐疲软,常收看诗词类电视节目的群体较少,多属随机受众。据笔者访谈结果显示,《中国诗词大会》的主要受众是青少年学生和科教文卫从业人员。从“供给侧”生产角度看,《中国诗词大会》所提供的内容主要包括:提升能力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知识型内容、满足感官愉悦与提升精神境界的审美型内容。它据以“使用与满足”理论,着力内容生产,构建“共同记忆”,进而构建精神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

《中国诗词大会》所选的诗词涉及面较广,接地气,贴近生活,契合受众心理及情感需求,选择的诗篇主要来自于中小学的经典诗词篇目,类别涵盖家国情怀、亲情友情爱情、绘景咏物、托物言志、送别宴饮等,大多受众对这些诗词耳熟能详,没有时空上的疏远感和隔膜感。正因如此,不仅准确抓住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群体,而且将不少打发时间、无聊消遣、盲目跟风的随机受众也转化为忠实受众,收视人群得以大幅攀升。

(二)聚焦氛围营造,促进共情共鸣

诗词类电视节目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老学究式的严肃刻板、单调乏味,二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的机械式问答,这些都导致此前同类节目中的观众心不在焉,参与度下降,收视黏性不足。

《中国诗词大会》在主题、策划、布景、录制、开播等各方面不遗余力,精耕细作。从视听效果来看,节目片头展现中国传统水墨画风格,以春夏秋冬、梅兰竹菊等为题的经典诗词为主线,古色古香的答题屏幕,舞台上徐徐展开的卷轴等中国元素,令人目不暇接,还有百人团答错后击沉战舰的逼真动画,吸人眼球。“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管子·戒》)同时背景音乐辅以中国古典乐器乐曲,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场景,增强了节目内涵的历史厚度和文化温度。

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阐释“仪式观”时指出:“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其中“文化的共享”“时间上情感的维系”以及“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是其重要的理论范畴。从流程设计上看,节目开场、赛前采访、竞赛对垒、益智解答、嘉宾点评、线上线下互动等流程设置的各环节,注重受众体验,有意识地将“仪式感”融入节目之中。如节目开场推出场内外联动集体背诵古诗词的场景,将声音、道具、人物行为符号化、艺术化,受众沉浸其中获得情感释放、促进价值认同。

特别是有别于传统竞赛形式的“以一敌百”的竞技模式,场面震撼,精彩刺激。其主要竞技题型有:传统的沙画题、找错字、飞花令。古典的竞赛方式“飞花令”再现荧幕,古意盎然,激发观众兴致。此外,每期节目都从百人团中选拔最佳选手,其有望成为下一期的攻擂者。在竞赛升级中紧张感、趣味性、观赏性相交织,在“寓教于乐”中增进受众沉浸体验与参与,促进共享、共情、共鸣。

(三)借助名人效应,构建消费品牌

所谓名人效应,是指名人的出场所达致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以及扩大影响的效应,或指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

《中国诗词大会》创设了专家点评这一环节,此举既提升了节目的文化品位,又降低了受众理解的门槛。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康震教授为中学语文老师解答“人生只合扬州死”中扬州让诗人如痴如醉的原因。再如中央民族大学的蒙曼教授通过“铜雀春深锁二乔”引出曹操建造铜雀台及《铜雀台赋》的典故;介绍“一门父子三词客”,三苏、三曹、三袁等古代传统家庭教育的发展。通过两位文学大家入情入理、声情并茂的阐释、演绎,唤起广大受众的文化记忆,促进了文化熏陶、精神提升和价值传播。

美国市场营销学教授乔纳·伯杰的STEPPS原则指出,情绪可以激起情感共鸣,情绪共享具有社会传播性。知名主持人董卿在与选手交流时,转变语态形态,增进受众友好。她变俯视为平视,尊重选手的主体性,关注其平凡生活如何与诗词结缘的有趣经历。如外卖小哥雷海为、身患癌症的白茹云的事迹,让情绪渲染的星星之火,形成传播的燎原之势。

(四)打造传媒矩阵,创新传播路径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新技术的异军突起,人类社会正经历着“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媒介生态环境发生着深刻变革,“融媒体”不期而至。从概念而言,融媒体并非具体的实体媒体,而是将互联网、广播、电视、智能手机等多种媒体融合为一体,实现模式互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价值共建的一种媒体运营理念、模式、方法。

伴随着社交新媒体的迭代升级,受众对传媒的选择更具有多元化、层次性、时尚化的特点。一改以往电视节目的俗套、严肃、刻板,《中国诗词大会》积极求新求变,与新媒体融合、联动,打破电视独家收视的局限性,定制特色节目IP,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开辟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之路。

《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官微在节目播放的过程中,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新浪微博,编织情感纽带,打造了“诗词学堂”“诗词原创大赛”,与许多自媒体用户互动,如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精心展现扣人心弦的飞花令小视频,吸引更多受众。受众在线下可以利用手机客户端“央视影音”与场上选手同步答题,也可通过“悦动央视”客户端同步浏览节目的最新内容,这种双屏合作互动方式增强了受众的愉悦感、参与感。该节目组在春节期间还利用H5页面形式,制作了“2020年你的专属定制诗句”,用户点击后可以生成不同的节日祝福语,其人文关怀的意蕴也拉升了节目的互动性和热度。“满园春色关不住”,伴随多期热播,收视忠诚度渐而建立,该节目的答题互动人数也持续攀升,形成了一道亮丽的社会文化景观。

例如被新媒体追捧的诗词才女陈更,多次登顶实时热搜榜,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等多家官媒也对其追踪报道,使其知名度大增。在百度《中国诗词大会》贴吧、知乎《中国诗词大会》圈子,关于人工智能对决答题选手、博士才女等话题的热度居高不下。在该节目下线后,节目组制作了当季节目的图书展开线下营销,同样业绩不俗。

三、国学类电视节目守正创新的思考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是未来传播的实践逻辑和不二法则。一档能够让受众乐于认可、接受、参与,并能引发思索,影响、塑造受众思想、行为的节目,才是真正的好节目。笔者不揣浅陋,以为“价值担当+文本创新+融媒升级”抑或是新媒体时代国学类电视节目的传播策略所在。

(一)用心:价值担当是要义

电视节目的高度取决于价值承载的高度。《中国诗词大会》的推出,使古典诗词成为了广大人民疗愈精神的一根“救命稻草”,指引人们厚植爱国情怀、培育人文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提升人生境界,功莫大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部门曾多次表扬《中国诗词大会》,原因在于它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既促进了电视节目的健康成长,又促进了社会风清气正、文明健康、和谐美丽。第六季节目创新使用开放性命题,如“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带来关于防疫的新颖精彩的题目,首任“嫦娥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先生一边讲述探月工程情况,一边现场出题。题库专家之用心可见一斑。

(二)用情:文本创新是王道

从“供给侧”视角看,媒体内容指媒体传播的新闻和资讯的总和。伴随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体内容也随之改变而日益丰富,类型主要包括:资讯型、知识型、审美型、关系型。国学类电视节目内容侧重于知识型、审美型、关系型。内容为肉,创意为骨。无论形式如何多姿多彩,内容才是一档节目获得成功的“硬核”。

传统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载体,蕴含着价值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以及审美情趣。节目制作方是传播的首要“把关人”,需恪守“议程设置”原则,抓住“真、善、美”这条主线,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关照现实,关注民生,关爱社会,让古典诗词不再曲高和寡,而是“曲高和众”。

肖恩·奥沙利文指出,系列电视节目具有段落性,而段落性是一种表达能力,即通过选择、部署和进行段落结合制造意义的能力。为此,优化流程,增加故事性表达,结合现实,强化主题,以文本创新拉近心理距离,提升节目感染力和说服力。如主持人在第五季开场的节目现场采访第三季冠军雷海为,提问获奖后其生活发生的变化:昔日的“快递小哥”变身为今日的传统文化课教师。主持人的一句“知识改变命运”想必给广大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六季节目推出开放性命题,让人耳目一新。如由“煎堆”手艺人李耀鹏(来自广州千人团的成员)用一道典型“年味美食”出题,聚焦“团圆”主题,接地气,凸显人文底蕴。

(三)用力:融媒升级是羽翼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凸显的正是“以人为本”的媒介发展观。新媒体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变、因势而新。从技术赋能的角度看,以5G为代表的新技术已逐步“嫁接”电视节目传播的整个业态,从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到受众体验都将产生深刻的变革。云端制作、双屏联动、高新视频传输等传播方式,智能生产、连线互动、沉浸式体验等创新特色都将成为5G时代电视媒体的新标配。

如第五季节目增设了“身临其境”答题环节,康震教授实地解说大明宫,与现场连线,便是媒介创新之举。第六季节目借助“5G”等新技术,让现场百人团与“云端”千人团共建丰富的互动空间,又通过裸眼3D技术,让经典诗词与国家宝藏文物实现零距离的“亲密接触”。

总之,电视媒体遭遇全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必须未雨绸缪,变危为机,积极拥抱新科技。融合创新是传统电视媒体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传统电视媒体实现腾飞的羽翼。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电视节目大会
WAIC与WIC大会简介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背后
“中国诗词大会”唤醒民族精神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