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挑花艺术的活态传承研究

2021-02-01毛阁辉邬红芳陈奕琳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挑花技艺民间

毛阁辉 邬红芳 陈奕琳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0)

一、民间挑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民间挑花艺术的历史由来已久,根据史料记载,挑花最早起源于汉代,湖北的黄梅挑花起源于唐代,安徽的望江挑花起源于唐宋,至明清时期挑花技艺都已经趋于成熟。学者杨艳君认为黄梅挑花缘起于当地妇女们以“缝穷补破”为目的的针线活[1]。学者梁惠娥认为望江挑花最早的功用是为小孩儿祈福,用幼儿满周后的胎发与丝线绞成绣花线,在老布上绣上吉祥美好的图案,再将成品送至寺庙作为祭祀。[2]由此可以看出,挑花的起源与生活风俗、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挑花制品应用在生活用品当中,并逐渐成为民间妇女融会贯通的一门实用型手工技艺。民间流传“黄梅有女皆挑花”,可见在黄梅地区挑花技艺已经成为民间妇女生活的必备技能,同时也透露出民间挑花技艺在当时的普及度不容小觑。

传统民间手工艺自诞生以来,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其诞生发展,还是其传承弘扬,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交织相融。在信息匮乏的时代,民间技艺得以延续传承的最直接的方式,主要依靠于人与人之间的言传身教,如师傅与徒弟、母亲与子女等。其一是因为古时从事技艺创作的艺人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因而很难将自己的技艺经验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记载以便传承。其二是因为,在口头相传的过程中,传授者更容易将自己的技艺经验直观地传授给被传授者,因而不需要其他传承方式。在技艺傍身能带来经济收入的时代,为了保护技艺不流失,言传身教的方式成为技艺拥有者延续传承技艺的主要方式。

随着社会生活条件与环境的变化,手工技艺与现代工业之间的矛盾束缚了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使许多沉淀着中华文化脉搏的优秀传统手工艺消逝于社会发展中,民间挑花艺术也不例外,由于代意性传承人匮乏、手工艺陈旧,多数地区的挑花技艺现已无传承人可寻。而当前,中国正在从经济强国走向文化强国,振兴传统手工艺已上升为一种国家文化战略[3]。从2006年黄梅挑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民间挑花艺术就迎来了发展机遇。2018年,望江挑花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民间挑花艺术得到更多学者和爱好者的关注。

二、民间挑花艺术活态传承的可行性

活态传承要求民间挑花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在民间美术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中进行,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中传承[4]。虽然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民间挑花艺术原有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遭到破坏,但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为民间挑花艺术在当代的延续生存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行性。

(一)受众群体范围扩大。古时社会的交通条件较为落后,虽然利于民间挑花艺术的原始传承发展形态,但是也极大地限制了挑花用品的受众群体数量。尽管民间会自发组织集会活动交流挑花技艺及交换挑花作品,但是受众群体的范围仅局限在周边的城镇和村庄当中。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网络的发达,民间文化与外部文化之间建立了快速沟通桥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隐藏在山村里的民间挑花艺术的魅力。因此,从受众群体范围来看,民间挑花艺术并没有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失去其生存和发展的受众,反而拥有了更多潜在受众群体助力其传承。

(二)传承渠道路径扩展。随着教育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不少优秀的传统民间手工艺也被纳入了课堂课程教育体系当中。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课程从本土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素材来开展教育。这一举动不仅提升了课程质量,而且也培养了拥有本土文化意识的潜在传承者。对于民间挑花艺术来讲,其实拓展了原本仅限于言传身教、你情我愿的单一式传承渠道。

(三)生存环境条件优化。民间挑花艺术最初反映的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对使用物品的渴望,这使挑花艺术生存的环境完全依托在人们对挑花用品的实际需求当中。比如人们会在婚姻嫁娶时制作挑花枕巾、挑花被子,在孩童出生时制作挑花围嘴、挑花围兜等,没有需求则不会生产。如今随着我国文旅产业的发展,许多政府都制定了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为激活当地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地区内的传统民间手工艺,被当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附加能量,制作成各种旅游纪念品为其赋能。这为新时代民间挑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开阔的生存环境。

(四)传承载体实时高效。传统传承方式,极大地限制了民间挑花艺术的发展空间。由于多数民间挑花艺人知识匮乏,许多地区的挑花技艺失传,而现代科技的介入,可以将许多濒临消失的民间技艺重新展现到现代人的视野当中。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实现实时快捷的记载民间挑花的技艺,并利用数据传输进行大范围传播和永久保存。这为民间挑花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快捷高效的传承载体。

三、民间挑花艺术活态传承的策略和建议

(一)注重传承者的找寻与培养。“非遗”的非物质性决定了其存在形式特殊,是由人承载的“活”技术,因此,传承人是不可或缺的载体[5]。2015年,文化部就已经重点推出非遗传承人的研修、研习与培训计划。另外,传承人的培养还应该走学研产融合之路,加强民间挑花艺术在本土学校的地方特色课程建设,并采取与当地高校联合培养模式,将民间挑花艺术引进到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当中。除此之外,亦可建立专业机构培养民间挑花传承人,以此拓展培养平台,加大人才培养规模,从而破解人才短缺的危机。

(二)注重与文旅产业的双向合作。文旅融合是新时期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进高品质旅游供给、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6]。用本土文化为当地旅游产业赋能,再以旅游产业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民间挑花艺术目前的发展困境,告诫我们仅仅停留在“保护”层面的传承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技艺源于人们的生活,满足于生活的需要,凝结着诸多生活信息,表达着生活的意义与态度,是人们生活文化的再现。[7]所以我们应该从当前的生活情景出发,着重考虑民间挑花在现有生活方式中的发展路径,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生活化传承,才能实现长久延续的发展机制。而在文旅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本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双向融合,是还原民间挑花艺术到人们生活场景中的最佳途径。

(三)注重多媒体技术的传输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字储存、信息检索、虚拟现实、可视化展示以及数字媒体等技术保存、再现、传播和开发等方面意义重大。[8]对于民间挑花艺术而言,这是为其在新时代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一条绝佳的快速通道。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挑花的制作工艺、图案纹样、题材类别进行数据化的保存和处理。另外,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以视频记录的方式,将挑花艺术的工艺技巧记录保存并传播。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当下的直播潮流,将挑花传承人的工作台面从室内搬至荧幕前,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推广宣传,扩大民间挑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才能让更多人感受我国民间挑花的艺术魅力,真正地激活挑花艺术在当地的热度。

猜你喜欢

挑花技艺民间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浅析雪峰山地区花瑶挑花的历史及传承现状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挑花看“妹”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