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挫折与青少年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1-02-01黄帆张兴瑜胡朝兵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挫折个体量表

黄帆 张兴瑜 胡朝兵

(1.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2.重庆师范大学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重庆 401331)

张兴瑜(1971—),女,重庆铜梁人,实验师,硕士;

胡朝兵(1969—),男,重庆铜梁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巴尔扎克曾说过:“世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挫折,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挫折,从广义上泛指一切能够引起人们精神紧张、造成疲劳和心理变化的刺激性生活事件,狭义上指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时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1]17。朱智贤将挫折定义为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或干扰,导致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体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2]89。国内外学者对挫折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挫折这一情绪状态的来源和挫折产生后的行为反应。

第一,挫折产生源理论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调节和改变不良情绪。如弗洛伊德提出的本能论认为,挫折源于本能不能顺利进行所致,可用“升华”消除由于本能遭到压制而产生的挫折情绪;麦独孤认为,可以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改变来实现对挫折情绪的调节[3]123-124。需要和紧张的心理系统理论主要通过满足需要和降低紧张或消除不切实际的需求从而减少挫折情绪。社会文化理论主要从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来看待挫折情绪。挫折ABC理论揭示,改变人的挫折情绪最重要的是调节或改变人的观念系统。

第二,挫折反应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遇到挫折可能产生的反应以及个体学会适度利用挫折发挥积极作用。如挫折—效应理论看到了挫折有可能产生积极效应的一面,这为以后挫折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挫折—倒退理论中提到受挫后表现出活动水平降低,产生的任何行为都变得固定化,并可能形成神经官能症[4]。一般攻击模型理论指出,攻击性行为是经由某些特定情绪来引起人的认识、情感等内在状态,进而通过评价和决策的结果影响攻击行为[5]。研究者可依据该理论研究哪些挫折情绪易导致攻击行为,怎样去调节这些挫折情绪,进而减少对健康的危害。

从上述有关挫折的概念、挫折源和挫折产生后的行为反应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个体发展中挫折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对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当个体遇到挫折需求不能满足时,行为就会受阻,进而精神紧张,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产生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和思想障碍甚至是精神疾病,重则引发个体产生自杀倾向,同时生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心血管疾病、胆固醇水平过高、心肌缺血等各种疾病的发生概率也随之提高。适度的挫折可以让个体提升专注力、应对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激发个体的潜力,但对挫折的反应过度,必将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挫折的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1.心理弹性(韧性)量表。Wagnild和Young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RS)是目前应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心理弹性量表之一,该量表在为遭受重大挫折女性所实施的定性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6]。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心理韧性量表(CD-RISC),来自临床治疗实践,主要可用于测量个体成功应对压力的能力[7]。Friborg等编制的成人心理韧性量表(RSA),可作为评估对恢复和维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的保护因素[8]。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是中国对测量评定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心理韧性强度最受关注的量表之一[9]。

2.挫折应对方式问卷。韦有华和汤盛钦对Charles S.Carver等编制的COPE量表进行了中文版的初步修订,用以研究相应的应对方式,此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0]。肖计划和许秀峰编制了应对方式问卷,是目前中国本土使用较多的应对方式量表之一[11]。解亚宁修订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能反映出不同年龄、性别、文化和职业的人群应对方式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12]。

3.挫折应对能力问卷。田宝伟等提出挫折应对能力是指个体处于失败或挫折情境时,能够耐受挫折、心理复原以及从挫折中成长的能力,并由此编制了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陈述性量表(CSHDS),作为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的训练和提供训练内容的依据以及效果评估的工具[13][14]。

问卷调查法是目前我国国内测量挫折的最广泛最流行的方法,但是具有良好效度的量表不一定适应所有群体,所以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特点,不断修订测量挫折应对方式、应对能力、心理弹性(韧性)的各种量表,使其研究更具代表性,并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研究被试的挫折应对。

(二)实验法

1.挫折情景设置体验实验。Hybl和Stagner对挫折情境进行了操作性定义,即“被试在完成两次简单任务之后,再接受一次必然失败的实验任务”[15]。Gelles和Berkowitz使用“论文评定方法”(Essay Evaluation Paradigms),实验者扮演评价者对被试提交的文章给予消极评价,以此创设挫折情境进行研究[16]。Joan A Kearney在对婴幼儿挫折反应的实验研究中设置了挫折情景,自变量是母亲在幼儿获取玩具的障碍情境中的行为,因变量是孩子的情绪反应[17]。Dill通过限制被试完成任务的时间,使被试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主试分配的任务来诱发挫折感[18]。靳海风将任务设置为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公务员考试题库的等比数列题[19]。张雪丽利用猜字谜任务引起挫折感[20]。这种挫折情境设置体验的实验方法在国内经过不断演化发展,不同的研究者根据本国国情及被试的具体特征设置不同的实验任务,进行了非常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尝试。

2.挫折情景设置想象启动实验。研究者根据故事或视频材料来启动被试自我的挫折体验进而设置挫折情境进行研究。刘枫等让被试阅读挫折为主题的情境故事来想象自己在当时情境下的情绪、想法和可能作出的行为模拟挫折情景[21]。张照通过安排被试观看比赛录像,并想象自己是失败的一方,体验当下感受、想法及可能的行为,从而创设挫折情境[22]。该实验不需要现实场景,操作简单易行,减少了研究者工作难度,而且能避免在危险情境中被试受到身体伤害,但是需要被试自身想象自己处于某种情境,如被试未实际经历过该挫折情境,则体验到的感受有可能无法达到研究者的预期。

3.挫折应对知识技能训练实验。向守俊通过实验将初中学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自变量,初中学生训练后的挫折应对状况、挫折应对方式、挫折应对自我监控技能的水平作为因变量,其中辅助因变量为焦虑感[23]。类似研究对于提升被试的挫折应对能力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能够起到实质性的干预效果,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度与运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运用。

二、挫折与健康的关系

(一)对挫折与生理健康层面关系的研究

1.挫折对心血管有重要影响。Hokanson和Burgess通过重大干扰的认知任务来诱发挫折感,被试者被随机分配到沮丧状态下,结果发现个体的收缩压和心率显著升高[24]。Gentry的研究还表明,认知挫折(定义为测试失败的挫折)增加了血压[25]。Ana等研究发现挫折能够提高心血管反应性[26]。Oliver等人通过模拟驾驶引发情绪受挫,记录了情绪沮丧后的心血管变化,结果表明,挫折所诱发的沮丧情绪和血压之间有显著的关系[27]。

2.挫折会影响胆固醇水平。例如,人们可能会采取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来应对挫折,这可能增加胆固醇风险水平[28][29]。有相关一些研究还表明,基本需求受挫与暴饮暴食症状有关,并且暴饮暴食会危害胆固醇水平[30]。基本需求受挫还会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概率的风险[31]。这都是挫折与身体健康关系的研究证据。

3.挫折会增加心肌缺血的风险。Gullette等人对132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进行了48小时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心肌缺血发生前一小时,对负性情绪出现频率与正常频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压力,包括紧张、沮丧和悲伤的情绪,会使随后一小时内心肌缺血的风险增加一倍[32]。与此相关,有研究证明,缺乏积极情绪也会增加疾病的死亡风险,个体的积极情绪水平低,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会更高[33]。

(二)对挫折与心理健康层面关系的研究

1.挫折与抑郁症状、消极情感和身体症状有更强的联系。研究者认为,青少年时期高度受挫会预示着身体痛苦和外化症状的增加,以及在成年期发展为焦虑、抑郁和思想障碍等疾病的风险增加。该研究还特别强调16岁这个年龄阶段易受挫折的影响,并且青少年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困扰,更有可能患上精神疾病[34][35][36]。与此相关,挫折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青春期精神病理学的发展,这表明挫折与精神病理学的因果途径的起源很接近[35][36][37],这也是为什么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对来访者多会去探究过往生活事件的影响。

2.持续的挫折体验会产生不安全感,并且使人容易消极、分裂和病态,从而削弱健康[38][39]。同时,挫折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还会对个体的抗挫特质造成不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不良程度就越高,使人变得更加脆弱或者更加消极悲观等[40]。甚至,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中的自杀轻生者多数难以承受挫折而导致心理异常最后选择自毁的行为,并且证明了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与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41][42]。相关研究也证明了大学生的挫折容忍力、挫折复原力、挫折认知水平、信心、意志品质、挫折经验是自杀意念的有效预测变量[43]。对青少年学生早期挫折生活事件的探究与及时心理干预尤为重要。

三、挫折教育与干预研究

(一)挫折教育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挫折教育的内涵基本分为两大类:(1)认为挫折教育就是磨难教育,指有意地利用和设置一定困难的条件,让受教育者在与困难和挫折作斗争的过程中经受磨炼、受到教育,以达到提高他们战胜困难、应对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2)认为挫折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改善认知能力,不断增强心理韧性从而辩证看待社会中的压力,正确认识挫折带来的结果,克服消极情绪,适应环境并积极面对生活的教育活动[44][45]。

(二)关于挫折教育途径的研究

1.将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与挫折教育相结合。研究者通过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职大学生面临的主要挫折及原因,对高职院校加强挫折教育的对策提出建议[46]。同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引导儿童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积极的挫折预防教育、家校联合形成教育合力等方式,全方位、高效率地开展挫折教育[47]。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个体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强调发现事件的积极方面,倡导通过积极的思维来帮助人们培养积极品质,从而拥有幸福的生活。这为挫折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2.普及心理知识,创设挫折情景进行干预研究。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因时因地构建各类平台,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为学生创设受挫情境并在情境中深入开展挫折教育,如军训、野外生存训练、社团活动等[48]。与此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落到实处,做出实效,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调适,比如自我调节、合理归因、情绪调节等[49]。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咨询与团体辅导。例如,温锋提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手段,不断加强挫折教育,强化心理机制,增进个体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折能力[50]。高小艳和刘翩翩提出运用理性情绪治疗理论进行挫折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施步骤[51]。曹瑞和卢国华提出发挥心理弹性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52]。张世兵和乔仁波用团体辅导的方式从获得情感支持、尝试积极体验、发展适应行为、重建理性认知来干预学生挫折困扰问题[53]。对青少年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持续性、个案咨询的实效性与团体辅导的针对性等,是提升青少年学生挫折应对能力,减少负面影响及恶性后果的重要举措。

四、研究总结及展望

(一)已有研究总结

从上面综述可以看到,国内外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挫折与身心发展关系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就目前而言,还存在以下不足:

1.理论与实证研究相对失衡。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挫折与身心发展关系实证调查研究相对不足。很多研究侧重于理论层而且较分散,没有形成综合和系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国内学者针对挫折与身体疾病联系的研究非常不足。

2.研究对象与挫折类型狭窄。如现阶段对挫折研究大多是针对大学生,重复研究多,角度比较单一、内容不够全面深入,对其他年龄段、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成长经历所遭受挫折的类型调查和分析较少。

3.挫折干预方法系统性不足。尽管西方心理学家提出了诸多有关挫折的理论,但他们都以挫折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的重点,而对如何进行挫折教育论述较少且对挫折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对机制上。国内挫折教育大多还是教师以灌输说教、开展心理咨询、各种讲座以及宣传的传统方式为主要途径,应该有一套系统的挫折教育训练方案,不断训练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二)未来研究趋势

1.加强挫折与身心健康关系的实证调查研究。国内一些学者对挫折感及挫折应对能力对身心发展影响的研究中,绝大部分研究属于概念陈述阶段,且国内关于抗挫折心理能力的测量工具没有达到能够广泛应用的标准化程度。因而,研究首先要考虑继续完善研究工具,从而有效避免研究工具所致结果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其次也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访谈、实验、行为观察和个案研究等)来弥补问卷调查法的缺陷。

2.扩大研究对象并重视儿童早期的抗挫研究。研究对象应更全面、细化。例如,不仅可以是特殊儿童,也可以是公办与独立院校的学生,还可以涉及文科、医学与工科领域的青少年等。一些研究还发现,成年人所具有的某些心理性疾病,和其幼儿期是否遭遇到挫折及心理是否健康有关[54]。因此,应深入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群体以及不同社会关系和环境中挫折的特征、影响因素。

3.避免挫折消极作用的同时发挥其积极功能。虽然挫折的消极作用是它本身固有的,是普遍的,它给人以身体、心理上的压力,但是挫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如吴金林认为,挫折具有激励价值,挫折使主体体验到一种危机和挑战,迫使主体在心理上、思想上形成一种应激状态,激发出迎接挑战、战胜挑战的勇气和信心[55]。赵坤明认为,挫折刺激恰好处于不折其志而励其志的范围时,对身心发展有积极作用[56]。在探讨挫折对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的同时,有关挫折对身心发展积极性的研究应该增加,研究者可以结合自尊、人格、自我意识、思维、信念等因素深入探讨挫折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4.系统设计与使用挫折教育方式和干预途径。很多人对挫折教育缺乏“质”的把握,错误地认为挫折教育是“吃苦教育”“磨难教育”“磨砺教育”等,致使挫折教育的实效受到了很大影响。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探索多样化的挫折教育方法,比如可以采用个案法对某些特定的个体进行长期的观察;通过叙事疗法对“问题”外化,用生命故事去挖掘隐藏在挫折中积极的自我认同;还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融合多种方法与技术(如家庭疗法、游戏疗法、艺术疗法)给人们提供多种形式的心理服务与支持,增强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矫正认知偏差,培养抗挫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进而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建立一种良性的挫折教育运行机制,减小消极影响,利用挫折的积极面,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挫折个体量表
Holism in Education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挫折使我更坚强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挫折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