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学生艺术素养养成路径探究
2021-02-01陶必芝
陶必芝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1325)
相对本科教育,高职院校更着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侧重“精技善用”,这种注重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往往重专业知识轻通识教育,重技能训练轻艺术修养。普通高职院校鲜有设置艺术教育课程和进行专业的艺术指导,高职学生艺术素养养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美育是高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美育教育刻不容缓,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艺术素养指人对艺术的感受、体验、评价和能动创造的能力。艺术素养来自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受人的世界观、美学观、社会观、人生观的制约。
(一)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是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他们的艺术素养。
(二)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明确提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意见》明确要求到2022年,高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高校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
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成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临门一脚”,直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高校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美育的重要节点之一,也是育人的重要方式。改进、加强、创新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迫在眉睫。
(三)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是推动所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广州高职院校发展美育是广州市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高职艺术教育是高职教育“短板”,在推动大湾区和广州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广州高职院校发出的声音不够响亮。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广州故事”、传递“广州声音”、展示“广州形象”,广州高职院校为广州城市文化建设贡献高校力量和智慧责无旁贷。与此同时,也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水平。
(四)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是高职院校本身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高职教育实现提质升档提升的关键
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方案》和《意见》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高职内涵建设做出系列部署。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完成了从平地到高原的发展过程,正由高原发展成高峰,是质的提升。质的提升载体是人才培养质量。艺术素养培育正是高职培养人才质量工程的“补短板、强弱项”项目。
(五)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是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举措
发展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艺术良好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等。良好的艺术素养对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提升自信,有利于职业发展。
新时代大学生是互联网一代,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人际关系具有鲜明的“网络特征”。据新华网职业意愿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大部分是大学生),54%最向往的职业是主播和网红,主播和网红的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这些都对高职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新要求等。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培育和养成存在的问题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渠道。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普通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严重滞后,以广州高职教育为例,艺术教育存在着以下突出的问题。
(一)艺术教育是高职教育存在的“短板”,重视不够、投入不多
广州高职教育主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广东省、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广州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对接产业和职业岗位,注重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对接,注重产教融合,他们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探索出了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并得到全面推广。
以现代学徒制为例,纵观其六个重点任务,即招生招工一体化、标准体系建设、双导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培养模式改革和管理机制建设,仍然可以发现在整个培养的过程中重视掌握专业知识、着重技术技能的训练和专业标准体系的养成,对于与理性教育相对应的感性教育,艺术教育、通识教育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具体的体现。重视不够、组织力度不强,教育设施短缺,投入相应不多。
随着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自身服务企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能力的提升,越来越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育,那么加强艺术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二)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不足阻碍其发展
普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完整,公共艺术系部师资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方式单一,教育教学设备、场地短缺,课程设置不能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等不足,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以及结果中不能体现艺术教育、美育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在调研中发现广州高职院校,特别是广州民办高职院校其艺术教育教师同时必须承担较多的行政工作,在绩效考核中,教学工作量和行政工作量往往不分轻重,导致很多艺术教育教师教育教学创新不足、缺少对艺术教育内涵研究等,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创新滞后,教学效果欠佳。特别是最近几年,广州民办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一年比一年扩大,艺术教育师资以及艺术教育教学资源的缺位现象越发严重,有的学院甚至难以保障艺术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场馆。
(三)广州高职院校艺术实践过程“走马观花”,效果强差人意
一直以来,广州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的培成,除了公共艺术课程外,最主要的途径是举办社团活动和每学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会受限于活动场所。校园文化艺术节为期一到两个月,一般由校园歌手大赛、模特大赛、朗诵比赛、主持人选拔赛等系列节目组成,统计的学生参与率和获奖率高达95%,甚至100%,但是细究艺术节策划方案,发现每年节目类型雷同,创新性不够,存在“走过程”现象,并不能真正提高校园文化艺术品质,对学生艺术素养养成作用有限。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路径
立德树人,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新时代高职院校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加强美育教学与专业课交叉融合为目的,建立了规范的、多元的评价机制,探索一条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艺术教育顶层设计,健全高职艺术教育机制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及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要重视顶层设计,加强机制建设。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将艺术教育纳入高校议事议程。2006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专科可参照执行”。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在国家层面关于学校美育工作的基本性文件。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升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制定长效机制和实施方案,健全艺术教育机构。把美育纳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拓宽课程领域,丰富教学手段,打造专业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加大教学设施投入,使艺术教育与专业课程交叉融合,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引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高校美育健康发展而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委每年联合举办的。高职院校积极申请活动进校园,借鉴活动模式、内容发展校园艺术活动,营造格调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浸润学生心田。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要突破和创新,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利用“慕课”资源,或组建网络艺术教育制作团队,制作灵活生动的、符合年轻人收看习惯的艺术“微课”,找准当代大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培养模式,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融合,形成良好的艺术育人氛围,不断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突出地域特色,抓住广州城市文化发展的大好机遇
广州市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行动,提出要全力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和创新文化四大品牌。要实施博物馆倍增提质计划,建设“图书馆之城”和“博物馆之城”,推动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化馆“三馆合一”项目。这为广州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提供了有效实践路径。
出新出彩行动,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服务效能、提升文化体验、释放强劲文化动能,这为广州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艺术教育、文化教育相融合提供新方向,学校艺术教育充分融入广州本土文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使学生体验到广州文化的多姿多彩,领悟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培养其家国情怀,在大学生受到思想教育,树立健康的价值观,提升艺术素养的同时,推动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