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的能量恒定:被建构的武侠文化与江湖图景
2021-02-01詹晓雨
高 路,詹晓雨 ,季 雪
(1.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管理系;2.四川传媒学院 数字媒体与创意设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2014年8月8日,随着3D大电影《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在全国电影院线的公映发行,标志着创作运营十年的“秦时明月”系列武侠动画影片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以“秦时明月”系列武侠动画的创作运营历程来看,它在以原创为核心的基础上,实行跨产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从内容孵化到衍生产品的开发,以及影视摄制和网络游戏的IP全产业链运营.以追求卓越的匠人之心和对创新的不断追求生动而形象地诠释了“原创”二字的至高价值.《秦时明月》将当代的娱乐元素有机地融入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以独特而极具艺术价值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两千年前古老中国大地上百家争鸣、纵横交锋的恢宏史诗.相对于商业价值而言,我们在此更关注的是此系列动画电影中所蕴含中华特有的武侠文化的内蕴、外延及审美价值,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出发点与归宿之所在.
1 能量恒定与价值彰显:关于《秦时明月》的话题
《秦时明月》系列由中国杭州玄机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改编自台湾已故作家温世仁先生原著,前五部《秦时明月之荆轲外传》《秦时明月之百步飞剑》《秦时明月之夜尽天明》《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秦时明月之万里长城》《秦时明月之君临天下》正片共175集已完结,分别于2004、2007、2008、2010、2012、2014年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南方少儿频道及土豆网、优酷网播出.亦属此系列的幽默动画电影《秦时明月之笑闯江湖》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也于2010、2011年在全国电影院线上映.
一些研究者把“秦时明月”系列武侠动画归类为是一部以武侠为主题的全民型系列动画电影.这部系列动画电影把叙事背景与文化语境放在自秦灭六国到西楚霸王项羽灭秦的特殊历史节点上,时间跨度约30年.这是一段英雄辈出、群雄逐鹿、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武侠江湖初兴的时期,各种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异彩纷呈、高潮迭起.“秦时明月”系列动画在内容与形式上以一种别样的方式诠释了诸子百家文化思想的精髓,对中国武侠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墨家、儒家等纷纷登场.秉承“历史为骨,艺术为翼”的创作理念,整部动画系列融武侠、历史、奇幻于一体,融众多的中国文化元素与中国精神编码于一炉,引领观众走进两千年前风的古中国的武侠世界!这部系列动画在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与武侠故事融合的同时,也成功使上亿粉丝重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作出贡献,也为爱国主义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秦时明月”系列武侠动画一经播出,便在社会上获得广泛的赞誉、得到了广大青少年观众的喜爱,连续多年赢得包括中国电视最高奖“星光奖”、国家广电总局年度推荐优秀国产动画片奖(连续五年),并入选日本权威《动漫产业白皮书》、美国AUTODESK全球最佳作品集、法国戛纳电视节亚洲展映会最佳作品等,包揽国内外130余项重要奖项和荣誉称号.“秦时明月”系列武侠动画不仅在包括央视、北京卫视等五大卡通卫视及省市地等600余个电视台播出,同时还被翻译成七种语言,在美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等37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发行.在海外市场发行上映时,“秦时明月”因其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酣畅淋漓的独特武打场面、浪漫绚丽的民族风情得到了海外市场众多观众的青睐.累计点播量超过120亿,而3D动画电影《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的上映,在结束国外3D动画一统天下的局面的同时,也在全国院线斩获6600多万票房,开启了中国3D动画电影运营的元年!然而,笔者认为更有价值的是这部系列动画所蕴含的中华文化价值与精神编码.“秦时明月”系列动画故事讲述的是剑客荆轲之子——荆天明,在种种磨难中不断磨砺、成长,最终成为凭一己之力改变历史进程的盖世英雄的热血传奇故事.故事时间跨度30年,其间不但有游走江湖的名士侠客,还出现了儒、法、道、兵家等诸子百家人物.这些恰恰成为萌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武侠文化的厚实土壤.
从宏观上审视,包括武侠动画电影在内的中国武侠电影已经走过80多个春秋.作为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繁衍出的电影,中国武侠电影以独特且精彩的视觉形态和耐人寻味的武侠文化使其在包括好莱坞在内的国内外众多的电影类型中独树一帜、经久不衰.80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在继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拓展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然而在形式的千变万化下,其文化内核却保持着一种固有的恒定.国外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动作电影对于中国武侠电影的效仿更多的是在“武”字上,即“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武打动作上,注重营造奇观化的场面气势和环境氛围.在文化价值取向上,惯于将行侠仗义的中国文化的精神编码放在美式个人英雄主义及个人与人类甚至宇宙的更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展示.而中国武侠电影的精神编码,则惯于诠释忠孝仁义等中国式的儒道思想、家国情怀和侠义精神.
总之,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历程表现为叙事形态与影像形式的不断求新求变和文化精神与伦理思想的传统守恒.随时代语境如何嬗变中国武侠电影都注定了它必须具备“武”和“侠”两个恒定的元素,这两个恒定的元素伴随中国武侠文化的精神编码和思想遗韵也传承、流淌、融化在一代代影视创作者的血脉之中!我们从叙事宏大的3D动画巨制《秦时明月》中,找到了这些恒定元素的承继和弘扬.
2 文化之核:《秦时明月》的能量守恒与价值彰显
“男儿有胆气,仗剑走天涯.女儿有剑心,柔情满山岗.”
这首脍炙人口的一部中国武侠动画片的主题曲在某种意义上阐释出“武侠”的本义.在奇妙的汉字组合中,“武侠”二字,具有形意美、音韵美的多层文化内蕴.在《说文解字》中,“武”是“止戈”的组合,含有“以戈止戈”“以武止武”“以暴制暴”之本义,而“侠”的象形文字中却是一个人两肋插剑奔走的形象,是“仗剑行走,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的引伸义.这种“武侠”的本义和引伸义也鲜明地体现在《秦时明月》之中.在这部系列动画中,在荆天明、项少羽、荆轲、项羽、韩流、韩申、盖聂、高月等众多人物设计与“救与被救”的剧情桥段中都体现出侠客风范和侠义精神.
何为“侠义精神”?是古典小说《三侠五义》第六十回中的“凡你我侠义做事,不要声张,总要机密,能够隐讳,宁可不露本来面目,只要剪恶除强、扶危济困就是了.” 也是金庸小说中郭靖于襄阳兵困之时说出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独树一帜的中华武侠文化更是深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深邃的思想内涵.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中,忠义和孝廉的两种行为要求,代表了人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绝对标准和行为,是区别人物善恶的主要评价标准.因此在武侠电影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也深受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武侠电影也逐步形成两种大的主题,一种是以忠为核心的“报主”主题,另一种则是以孝为核心的“复仇”主题,这两种主题不断的得到延伸、补充和弘扬,逐渐成为中国电影银幕上具有独特类型的武侠文化.从整体上审视,这两主题也恰恰呈现在《秦时明月》系列动画中主要人物荆天明、项少羽等人“家国情怀、快意恩仇”的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之中.
在《荆轲外传》中荆轲与丽姬青梅竹马,但丽姬颜色昳丽惹来秦王政的觊觎.当丽姬被掳至秦宫后才察觉已怀有身孕,并在秦宫内生下荆轲之子--荆天明.而与此同时,失去丽姬的荆轲在悲痛之下创"惊天十八剑",应燕太子丹,担起刺秦重任,伺机刺杀秦王.不料秦王早已接到侍卫暗报,荆轲刺杀失败,与爱人丽姬双双死于秦宫.韩申受托携荆天明出逃,以往待天明视如己出的秦王却派高手追杀,步步紧逼.乌江畔绝命厮杀中,韩申生亡,幸得天下第一剑——盖聂赶到,艰难诛杀秦王所派高手,身负重伤.由此“报主”与“复仇”便构成荆天明等人物行动的叙事主题和内在逻辑.在对以表现二千多年前先秦战国故事为题材的“秦时明月”武侠系列动画巨制的审视中,一个有趣的话题在于:那正是产生侠客死士的英雄时代,为此,西汉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立《游侠列传》《刺客列传》而记之.并且中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武侠文化亦是在同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土壤里发萌而现雏形的.在“秦时明月”系列武侠动画中恰恰又设置了《诸子百家》剧集.此集中,展示出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诸子百家齐会桂陵,儒、墨、名家加上武林各派高手群集.齐军围魏救赵,孙膑、庞涓战场相搏…… 文化学者认为:中国武侠文化是在中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土壤中,融合了墨家、兵家、儒家、道家等相关学说而形成和发展的,后来佛学东渐,又吸收了佛学关于慈悲、普度众生的思想.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形成主要以儒、道、佛三家思想为基础,三种文化相互融合,密不可分.武侠文化,正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武侠哲学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之中.“侠”的思想在最早时来源于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在历朝历代都被奉为正统哲学,儒家思想推崇入世进取的积极人生观,重义轻利和敢于牺牲自我利益的精神要求,都和武侠精神所提倡的不谋而合,在武侠电影中,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思想也常常受到侠士们推崇,是他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忠、勇等思想,更是侠义的直接体现.可以说,儒家文化和侠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学自东汉传入,在传播和弘扬的进程中,融合儒家和道家等本土性文化,经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武侠文化,也不自然的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佛教通过慈悲之心普度众生,通过个人信念的解救和升华达到苦难的解脱,这类题材也是武侠电影通常所表现的内容之一. 武侠电影演绎的侠客,他们往往具有义无反顾、无私忘我的慈悲胸怀,而这种胸怀世人的崇高境界,迎合了中国传统的佛教思想.
武侠文化中“万象为宾客”的境界与道家提倡的 “清净无为”的思想异曲同工,武侠电影中的侠客们往往蔑视世间的荣华富贵,不追名逐利,也恰好是道家思想的表现.武侠文化与中国百年以来的归隐清洁很大的关联,武侠电影中,侠客们清虚自守,敢于寂寞,有着“大隐隐于市”的性格,既有着“纵然大化中,不喜亦不悲”的道家风范,又有着“一箪食、一瓢饮,也不改其乐”的儒家情怀;隐迹风尘,藏而不漏.正如叶舒宪评价中国道家思想时说的,这是一套冬季哲学或玄冥哲学,其价值取向主要在于虚、无、静,用精神分析学家的说法,这也是重返母体和子宫的象征.没有母体之中的孕育,自然不会有新生命的诞生.”[1]我们从《秦时明月》系列动画叙事结构中,从荆天时、高月的归隐,以及飞锤贲育、紫语、马凉、马少嬅的归隐都可以深刻地体悟到这一点.“重然诺、轻生死”是侠客生命体验的表征.从中华传统文化审视,然诺是中国传统侠义精神的独特体现,其根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千年以下,历代皆不乏对然诺精神的歌颂与向往,创作的相关诗文也不在少数.有唐一代,游侠之风盛行,故唐诗中对然诺精神的歌咏触目比比.这种然诺精神也从“秦时明月”中荆轲、荆天明、项少羽、盗跖、韩申、盖聂、高月等众多人物身上都可以鲜明地辨识出来.
在儒释道互补基础上衍生的中华传统美学从本质上亦属生命伦理学范畴,其折射出的独树一帜的中华生命美学精神,突出了“万象为宾客”的非对象化特征,这种独特的美学精神恰恰鲜明地传承于当代武侠文化中,[2]彰显在这部“秦时明月”的武侠系列动画的视听空间之中.
3 “秦时明月”的武之舞:被建构的诗意江湖
月色淡淡 江湖不可名状
江水流转 谁胜谁负难算
情丝难斩 梦里提剑梦外漫漫
“秦时明月”的主题曲抒发出江湖儿女的武侠情怀!
讲起江湖,论起武侠,就不得不提到金庸先生.“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先生不仅仅创造出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典型艺术人物,更是构建了一个生动真实、快意恩仇的武侠江湖.一位评论家在悼念去世的金庸时曾言:与其说先生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江湖,不如说这个江湖也给了先生一个希望,它寄托了先生这一生的失意惆怅,了结了先生一生遗憾.一个个单调的符号与文字联结起来勾勒出一幅幅令人向往的江湖画卷,缔造了江湖中一个个豪杰兄弟,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江湖情长,也写下了先生一丝丝黯然.先生曾说“写这种小说,自己当作一种娱乐,自娱之余,复以娱人”,今日读起来,竟觉得一时语塞.也不知是江湖“娱乐”了先生内心的孤单,还是江湖“娱乐”了怀有侠客梦的我们?
在武侠小说的宏大叙事中,金庸先生建构的江湖不仅是一个既有铁骨柔情又有侠肝义胆的武侠江湖,也是一个关于文化、审美与诗意的江湖.那些一个个具有汉字独有的形意美、音韵美的人名、地名、器物品、武术功夫名便是蕴藉着文化、审美、诗意的江湖的表征.眼前,我们不论武功高低,仅仅看这些名字的来历,便体悟到其所有着的意味深长的寓意和叹为观止的故事.金庸武侠小说是把传统文化融合于武术功夫的命名中,比如降龙十八掌取自《周易》、凌波微步以卦相为基础、九阴真经及九阳神功体现出鲜明的“阴阳共生,对立统一”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除此之外,斗转星移、独孤九剑、六脉神剑、落英剑法、两仪剑法等这此充满诗意审美的命名也都无不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在对“秦时明月”武侠系列动画的审视中,发现其与金庸小说和影视剧中所建构的江湖有着异曲同工、异质同构之妙!“秦时明月”所建构的江湖不仅仅是一个铁骨柔情、侠肝义胆的武侠江湖,也同样是一个文化的江湖、一个审美的江湖、一个诗意的江湖.荆天明、项少羽、石兰、黄石公、楚南公、唐过天、归山香、佘海鹞、高月、鱼冉、颜路、伏念、盗跖、东皇太一、紫语、云中君、绿袖、白芊红、柳带媚、束百雨、公孙羽、湘君、湘夫人、雪女、丽姬、端木蓉、白凤、隐蝠、逍遥子、燕丹、影密卫、六剑奴、大司命、少司命、逆流沙、风朴子、公羊御、紫阳、黑煞风、蟒鞭林、霹雳火、双锤山,空谷临风 逸世凌虚、机关白虎、梦蝶之遁、墨家机关城、儒家小圣贤庄、齐鲁桑海之地、神都九宫、旗门、淮水帮、沽山派、清霄派、八卦门、丹岳门、苍松派……青霜剑、冷月霜刀、项羽刀、珂月宝剑、秦国令牌、白鱼玉佩、梅花黑盒、《河图》《洛书》、长生不老药药方、神都九宫掌门信物、神都九宫奇经八脉、杳冥掌法、坐忘心法、八佾剑阵、江空石掌、缠臂金拳、惊天十八剑、百步飞剑、临渊剑法、九魄降真掌(数字拳) ……那些一个个具有汉字独有的形意美、音韵美的人名、器物名、地名、门派名、武学名都深得金庸先生命名之神韵,都充满着诗意的审美,都成为建构诗意江湖的元素和表征,亦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在对武侠电影的观照中,似乎人人心中皆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江湖.
“武林是个什么地方?”
“武林不是一个地方,武林就是我们的江湖.”
“那江湖又是什么地方?”
“江湖就是我们武林人士出出入入的地方.”
“好吧,我们现在就去江湖.”
这是徐克在电影《风云再起》中对武林和江湖的阐释.
事实上,江湖也好,武林也好,都是一个富有中国印记和华夏色彩的概念,亦虚亦实,亦幻亦真.江湖虽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但是江湖却总是在常人的心田中驻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中国人的俗语表明:实际上,江湖代表某种社会氛围,具有某种隐性的社会力量,它迫使人们不得不遵循它的逻辑和规则行事.而这种逻辑和规则与官方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既有联系又有矛盾和冲突.它的规则往往不是明确为各种条文,而是心照不宣、口口相传.江湖代表着一个社会之中那些民间的、底层的、非理性的、混乱的、隐性的部分.李安电影《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曾言:“江湖上卧虎藏龙,人心里又何曾不是?”此言在某种意义上道出了江湖之本性.在大部分武侠叙事中,江湖与官场分别代表了官方的正统文化的秩序与民间的隐性的秩序.他们各有各的规则,在官府的规则不能顺利通行的地方,江湖规则却能畅通无阻.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审视,“江湖”文化是一个具有强烈特指意味的价值范畴,它从属于中华文化中的“侠”文化,以平民乌托邦式的“狂欢”和“救赎”为基本主题和内涵.这一方面给当下的武侠主题文艺创作提供了世俗关怀的基石,创造了极具象征意味的艺术空间;另外一方面,这种审美阐述可以转述为“江湖”式乌托邦的表达和虚构性的文艺创作(乌托邦式文艺特征)在相同或相似的乌托邦化的语境中的有效融合,而源远流长的中华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文本源泉与灵感滋养.事实上,在当下包括武侠动画电影在内的武侠文艺的创作语境中,原本隐性的江湖被具体化了.每一个武侠文艺的创作家都力图通过自己的文字和影像制造出一个貌似真实的江湖世界.这一点金庸武侠小说如此,武侠系列动画电影“秦时明月”亦是如此.
从宏观上审视,似乎“秦时明月”武侠系列动画与金庸小说采取了同样的叙事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弥合了江湖与庙堂的界限、消解了民间与官场的隔膜,把卫国之战、门派之争、思想之辩、家国情怀、侠义精神放在一个更为宏大壮阔的叙事空间进行展示和彰显.如《秦时明月之荆轲外传》中韩申受托救天明出秦宫,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而这一切都起于荆轲刺秦失败;在秦王政与韩申的力量角逐中,”江湖侠士“天下第一剑——盖聂的出现,包括在《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中,儒家大师端木敬德、墨家钜子路枕浪联手大斗崇尚法家的秦王与鬼谷四魈.走一个更为恢弘和具体的叙事空间中,江湖人士、诸子百家、朝廷军队、历史名人纷纷登场,群雄逐鹿,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此外,“秦时明月”武侠系列动画借鉴了风靡世界的日本动画作品采用唯美和写实化风格,角色形象俊美而极具特点、高挑的身材和相对写实化的造型吸引多个年龄层次的动画观众.而《秦时明月》的镜头运用比起同时期的其他作品要丰富很多,出现了大量制作难度较大的“摇镜头”,这在二维动画中是较为难实现的.在镜头的运动和连贯性上的不足,是武侠类动画在镜头语言设计中的通病.不能灵活有效地掌握镜头语言,意味着无法将内容和形式有效结合起来,通过视听将故事内容完美地呈现出来,更不用说对动作要求更高的、具有大量武打动作的武侠动画.因此,与国外同时期影视及动画作品相比较,镜头语言的设计和运用是当下我国武侠类动画的短板,而在这一方面,“秦时明月”武侠系列动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示范和表率作用.
作为中国首部国产全三维动画,“秦时明月”武侠系列动画电影是国内创作者对武侠动画创作的一次重要尝试.这部作品采用三维卡通渲染技术,使角色呈现出一种界于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之间的独特面貌.尽管,此项技术目前运用得还不够纯熟完美,画面不时会产生一些不协调感,但作品呈现出来的九头比例的夸张造型和精致耐看的五官刻画,还是得到了不少青少年观众的认可.[3]“秦时明月”武侠系列动画电影在人物造型上的探索和成功,为国产武侠动画的人物造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秦时明月”系列作为中国首部3D武侠动画,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了持续、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其武侠叙事策略和创作经验对后来者有着特殊的启示意义.国产武侠动画要实现质的发展和飞跃,必须在内容创作上走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武侠文化”之路,本土的动漫动画创作者应始终保持着一种恒定的“不忘初心”的创作“匠心”.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持续不断在为中国传统武侠文化的精神内核注入新的活力、新的动能,以期给中国观众带来了更多的视觉奇观和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