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作家作品在语言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02-01加晓昕
加晓昕
(四川文理学院 学报编辑部,四川 达州 635000)
语言学课程是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必修课程.根据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学校一般将其设置为一年72个学时,由于语言学课程内容丰富和繁细,教师常常忙于知识点的教学和灌输,而学生却无心学习,大量抽象而枯燥的术语会吓跑学生,造成了语言学教学和学习的双重压力和双重焦虑.如何更加生动而有效地进行教学,以实现更多的教学目标.能从学生的情感和能力上激发学生,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多边地实现教学目标,拟从语言学科的地位、教学知识分相及课程意义和目标进行分析研究.
1 语言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语言学课程一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中,具有宏观而权威的地位.课程的结构中,语言学具有不可撼动的双翼之一,同时,文学课程总是定义为语言的艺术,揭示了课程之间深刻的结构关系.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容易流于枯燥和抽象.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将语言课程和文学课程结合起来,二者既非并列关系,即语言学课程和文学课程,也非隶属关系,及语言的文学课程,而是两类课程各自为阵,语言学是语言学,文学是文学.让文学课程失去了语言学的理论结构的支撑,而本科期间,语言学课程纯粹说理思辨,又逊于哲学课程的深刻,相对枯燥乏味.基于以上讨论,我们认为:在大学本科阶段,汉语言文学课程,既要保持二者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加强二者内在的、复杂的、紧密的联系,从而达到语言学课程反哺文学课程,支撑文学的目的.因此,让文学融入语言学课程中,两条腿走路,这样,既能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又能让语言学理论得以实践,学以致用.
在语言学教学的中,我们会进行不同标准的分层.我们根据知识的层次结构将语言学课程的分为三个层级:知识课、能力课、研究课.知识型课程重在解释“是什么”,能力型课程重在解释“为什么”,研究型课程旨在“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比如,关于语系、语言文字的起源等,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知识型的课程;诸如词汇、语义一些课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能力类,这些知识点可以进行逻辑地推导;而关于汉字是否是表意文字还是意音文字、语言学课程结构等,我们可以将其划分研究的类型.三个部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关联系统,明白了课程知识能力层次,就更加清楚对学生教学中,应该把握的难点和重点.
语言学课程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学习的目标其实是既包含语言学一些现象和理论,还包括是语言学背后的底层逻辑和语言的本质.语言学的学习更深层次的是语言观和哲学观点的学习,是语言背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探索.语言学课程不应该高高在上,而是应该致力于语言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从具体而鲜活的语料中,去验证相关的理论.同时,语言学不能只研究一种语言,而应该致力于不同类型的语言的共通的规律进行探讨,其教学和学习的目标应该站在一定高度,侧重于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对其他学科产生深刻地影响.同时,除了学以致用,灵活使用语言外,还需要让语言学成为不同学科的桥梁和纽带,比如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等,用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去指导这些学科.巴山作家群,崛起于达州,闪耀于全国,以原达县师专(现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77级“星光文学社”成员田雁宁、谭力、张建华和当时达县地区文化界的宋小武、陈官煊等为代表的“巴山文学流派”为主要成员,巴山作家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盛名斐然.从雪米莉系列到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电视剧《文成公主》《女子特警队》等,都彰显了巴山作家作品的实力,创造的作品在国际国内屡获大奖,被文学界誉为“一方文学重镇”.正如范藻教授所说:“20世纪下半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这里的山川大地和文人学士的才情、神思、灵感,于是他们用握惯了锄头、锤子和粉笔的手让体验和反思、激情和思想、现实和憧憬变成一首首诗歌、一篇篇小说、一页页散文、一幕幕戏剧,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报刊杂志上,为复苏了的中国文坛洒下了一阵密集的‘巴山夜雨’.这就是被评论界和文化界称之为的‘巴山作家群’”[1]
四川文理学院践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育人理念,学校十分重视巴山作家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美学素养和艺术修养的培育.四川巴山作家群研究院是全国高校第一家为特定区域的作家群建立的研究院,四川文理学院学报也开辟了“巴山作家评论”专栏.以期创新传承求拓展,以开放扩团队,培养形成巴山作家的新锐力量,同时,以研究促创作,推动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成果,为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与服务.学校的理念无疑非常正确,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启迪和促成学生自己的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有不同的角色分工,诸如讲解者、参与者、促成者.在不同的章节,可能促成比参与重要,也可能参与此促成重要,或者比讲解重要.由于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人,语言学的教学中,也应该践行“全人”教育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始于书本,终于试卷的简单工具和一种知识性的技能,而是应该变成思维和情感的一部分,是将这些知识文化内化和流淌在血液中的人的一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教育要加大“实践教学”,应“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巴山作家群”已在全国形成影响广泛的文化认同,在全国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为达州赢得全国性的文化声誉.将巴山作家群的作品融入语言学课程的教学,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和视角欣赏巴山作家作品,同时反哺语言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无论是对学生的能力的塑造、还是对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深刻的价值,意义重大,所以教师应该反思教学内容、个人信念以及塑造人等方方面面,同时形成和历练成自己的风格.
2 巴山作家作品的语言学元素
语言学课程的分支庞杂,就语言学本体而言,可分为: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词汇学、音韵学、句法学、篇章学、语用学等,对于应用或交叉语言学来说,则分类就更加繁杂,诸如社会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生物语言学等,而且不同的分类下,都是自成体系.如何用宏观的视角引导学生用语言学的理念及研究方法进行学习和反思,对学生的任务素质提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应该首先进行巴山语料库的知识的储备.不同的知识相位,对巴山作家作品的使用角度是不一样的.在词汇学的层面,我们可能大量的教学是停留在知识点讲述,让学生懂得词汇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同时根据词汇的结构进行分析.对熟语中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等的用词固定、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的完整性解读.分析这些背后的故事进行,让我们看到意义的凝固过程.让学生在作品中寻找一些更加有特色的方言熟语.
让学生轻松获得相应知识.我们由感性到理性深入浅出地让学生领会相关的语言学理论,除了是什么外,再追问为什么?巴山作家的作品大都演绎着动人的故事,脍炙人口,动人心弦.而每一个故事都是由人物的矛盾构成,每一个情节的设置,大部分交际手段都是语言的表达,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学中语用学的东西,语言的交际效果,不同的语用案例对学生来说,都是值得借鉴的.大的社会环境和小的对话语境,都无一不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效果.我们可以看到言语行为的语力影响要素及言语行为背后深刻的力度.对这些进行归纳概括后,进行知识的汇总和记忆.比如在巴山作家作品中,我们会看到大量的方言运用.我们根据作品中的语言现象进行阐释,让学生明白背后的深层逻辑,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这些方言,是记录当地文化的活化石,让我们在这些记录一个区域历史文化的方言中,感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以及独特的魅力:让学生在方言词汇的活化石里判断词汇产生的年代,构词方式;让学生感受方言语法的结构,是否与汉语的标准语法结构偏失较大;让学生根据方言发音识别与普通话各异的音素和音位,比如[ng]作声母、平翘舌的缺失,鼻韵缺失等,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让大家讨论四川方言达州话有那些优势,哪些弱项.用四川话讲述或朗读巴山作家作品人物对话,更加让学生明白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和异同.分析方言词汇和普通话的词汇构词的理据异同及结构的异同,分析词汇构成的复合法、缩略法、合成法、逆成法、省略法、外来法等,分析方言词汇里古雅成分,让学生感受方言词汇厚重的文化和历史,明白推广普通话不是为了推翻方言,而是让方言和普通话共生共存.让学生通过作品中方言词汇的替换,尤其是加入近年产生的一些新词,让学生感受到词汇逐渐消亡和被替代的过程,让学生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到方言保护,参与到其它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去.
让学生获得使用知识的能力.传统语言学在语言学的研究中,讲究语言的“表-里-值”.通过我们对巴山作家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语言运用的魅力.比如田雁宁老师的短篇小说,他喜欢用长句,喜欢描写.我们可以看到此种语言表达的修辞语用效果,非常入心.在特殊语境中,语义的变迁、消亡和转移,语言的变异和超常搭配产生的语用效果,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写法,也会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短篇小说的的谋篇布局,我们可以看到篇章学,研究篇章的结构和框架.根据篇章学的理论研究文章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我们通过个案的篇章结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文学作品的选取材料、谋篇布局、风格、记忆、呈现等五个阶段,归纳总结各个阶段的特点,用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创作,用以指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研究.在研究课程中,针对具体的巴山作家作品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对语言现象进行反思研究.力争做到同一问题运用不同的理论和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打开学生研究视野.比如,用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理论进行研究,对巴山作家作品中雪米莉系类的篇章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进行研究,以此分析指导文章的结构;让学生重视语言材料、注重语言结构的形式描写.分析作品中,不同语言单位类型的分布情况和运用替代情况.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进行类别人物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分析使用这样的语言的动机和特点;用转换生成语言学分析语言的底层机构和逻辑;用社会语言学对作品中的社会各层面对语言运用的影响以及语言对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让学生对巴山作家群的作品进行分析,体验心智、感受无意识的认知及思维中的隐喻特点.感受到以人为中心的人与世界的投射和映照的思维形式,感受到文本理解的差异性和一致性;运用转换生成语法进行研究,了解“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明确语言的“表层结构”和语言的“深层结构”,进行不同句式之间的转换.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交际中的语言现象,比如通过巴山作家作品中人物产生误会的场景,分析说话人如何传达,而听话人如何理解,矛盾产生的语境.运用奥斯丁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研究作品语言的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3 巴山作家作品在教学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些学生对理论性强的语言学课程持有畏惧和排斥的心态.很多语言学课程的教学方法陈旧,多为教师的一言堂,非常枯燥.学生在学习中,务实心态十分严重,非常希望课程能与未来的就业相关.文学恰恰有一种引领人的功能,巴山作家群的领军人物田雁宁将文学创作比喻成一种传染病:“你传染我,我感染你,这是一种激励且能让爱好文学创作的人相互抱成团,带动更多人走上文学创作的这条路.”文学作品和理论结合,恰好可以让学生实现知识课和能力课的融合,既直观又深刻,既能激发学生热情,又能提高学生的水平,对学生未来进行广告文案撰写、公文写作都有很好的帮助.将巴山作家作品融入语言学教学中,用正确的学习和教学态度,用宏观的语言观来指导学习.学生主动而热情地参与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主动参与语言学学习中的信息的完善,理论的建构和生发,并用以指导语言学.艺术这种细腻生动的形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新旧知识和不同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探索,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
教师应做好教学统筹.语言学不是一门死学问,而是一门动手性极强,具有完整体例的研究方法的科学,也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问.教学是一棵树,作为教师,应该做好课程的设计,提前根据不同的知识模块进行设计,合理统筹语言学课程的时间安排,及不同的实践形式,明确培养什么,需要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培训效果.我们的教学除了理论和知识点的学习以外,更应该从一个更好的视角引领学生,让学生心中有一副语言学的全景图.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要发生很多地变化,吸纳本巴文学元素更多地展现巴山作家作品的文学内容,以及巴山风土人情的资料.力争每一条阐述都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明白原来很多熟视无睹的语言现象背后有那么多的理据和规律值得分析.在课堂上,我们需要强化教学实践,诸如讨论、拓展等,以强化学生的知识能力.《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具有工具性,其理论性较强,既系统又抽象,语言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十分艰巨,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双向互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教师应该成为一个有心人,每一次课程不是坐在电脑前才开始,而是始于日常的积累和阅读,因此老师应该成为一个有心人,随时观察、随时感悟、随时思考.授课的过程也是一次反思,授课结束后应该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
引导学生对文学语言探索.语言和文学从哲学角度看,它们是一体两面,虽然载体是一样的东西,但分属于不同的层面.关于文学与语言的辩证关系我们需要更深刻反思.语言不仅是文学现象的表述载体,也是文学与语言的结合点,更是进行理论反思的结合点,三者既密切联系,又疏离存在.“语言进入文学作品,成为自我凸显的存在.作品的意义也就由此产生,通过语言符号之间的差异来区分事物,同时规定意义的方向和层次”[2].巴山作家作品所反映的世界都是通过语言在文学作品演绎出来的.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与意义的关系,诗性语言的标准和语境,元语言的产生等,都是值得去深入思考的现象与问题.
维特根斯坦所言:“世界的意义注定在世界之外”[3]当然,语言学所反映的意义也在语言之外.因此,将巴山作家作品融入到语言学教学中,不仅可以促进我们语言学的教学,还可以成为让我们对这一对不同的类属进行元语言的追问,对其意义来源进行建构和裂变.尤其在不同语境中,语义的差异和裂缝,意义的含混不清及逻辑事理的区隔安排,会让意义产生相对的固定和移动性.
需要加强语料库的建设.“语料库所收集的语言材料,无论来自于作品,还是日常谈话,都是自然语言……语料库中存放的是在语言的设计使用中真实出现过的语言材料.语料库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给使用者提供了语言学意义上的研究素材和分析结果”[4]语言学的教学研究所需要的语言材料是大量而丰富的,建立语料库十分必要也有用.语料库可以根据这些巴山作家作品新鲜的语言材料,对机器可读的自然语言文本进行采集、存储、检索、统计、词性和句法标注、句法语义分析.对我们学生以后进行专业更加细分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研究奠定基础.可以对巴山作家作品进行语言定量分析、作品风格分析、机器翻译等.语料库建设可以进行长远而广泛的运用,基于巴山作家真实作品的语料库建立起来后,不但利于语言学的教学,也利于文学作品的研究.巴山作家作品语料库建设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和研究.随着语料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语言分析、语言教学、词典编撰到人工智能等领域均会得到广泛的运用.
结 语
大巴山作家群的崛起,在文学界的影响堪此十一届三中全会掀起的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大巴山区展现出最亮丽的文化景观.以当年的达师专(当今的四川文理学院)为创作基地,由田雁宁、谭力领衔的新光文学社培养和引领了一批又一批中青年作家,驰骋在中国文坛.[5]为了更好地广泛支撑学校的教学及研究,学校应该加大对语料库建设的投入,早日建成巴山作家作品语料库,这既是读者选取文本的平台,也是研究者进行研究的平台,更是师生教与学的平台.巴山作家作品语料库必将成为一张对外宣传巴山作家及作品的名片.在语言学实际教学中,通过巴山作家作品的语料库平台,选取运用巴山作家群的鲜活的文学语言作为语言材料,让巴山作家的文学作品能够影响学生,让地域文化、巴山风俗潜移默化渗透学生内心,同时提高语言运用和实操的能力,让学生用语言哲学的视角去审视和阅读这些作品,用以指导不同学科的学习,必将成为四川文理学院语言学课程教学肩负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