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社区建设的支撑体系探析

2021-02-01薛国琴项辛怡

关键词:居民社区建设

薛国琴 项辛怡 鲁 凯

(1.绍兴文理学院 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2.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做出了“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论断。社区建设品质决定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对缓解社会主要矛盾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年年初,“未来社区”首次出现在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2019年4月,浙江省出台《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同年6月,浙江省首批未来社区试点名单公布。未来社区建设在浙江省率先启动,并在全国逐步推广。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社会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建设未来社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国内循环的主引擎。未来社区建设的意义、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社区如何推进有待学界和相关部门探索。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未来社区”逐渐进入学界、政府部门和普通民众的视野,“未来已来”。未来社区涉及的主题,学术界已有研究,主要包括:

1.对“未来社区”概念、定义的研究。刘晶晶、施楚凡[1]认为,未来社区属于新事物,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智慧社区、共享社区等与未来社区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柴贤龙、徐呈程[2]认为“和合文化”指引的社区文化价值是未来社区的首要内容,浙江省建设未来社区注重体现人文多样性、包容性和差异性,把未来社区打造成“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活共同体和心灵之家。仇勇懿、汪承亮[3]认为,未来社区的核心功能是未来治理,未来社区是一个全新的社区数字化精益管理平台。另有学者认为未来社区建设要突出高品质生活主轴,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成为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内涵特征,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能源、物业和治理九大场景创新为重点的社区集成系统。刘琦、孙佳爽[4]认为,社区集成系统内容复杂,既有物质层面的住宅楼、幼托等,又包括精神层面的居住者的舒适感、安全感等。

2.对未来社区建设意义的研究。社区是现代社会的区域性共同体。我国的社区治理问题也一直是党中央和政府最为关心的工作之一,社区是中国社会的稳定器和加速器[3]。刘琦、孙佳爽[4]认为,智慧社区是我国目前及未来城市社区演进发展的重要方向。刘晶晶、施楚凡[1]认为,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未来社区”理念,并着手展开试点实践,这被视为推动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项重大创新。

3.对未来社区建设路径的研究。柴贤龙、徐呈程[2]认为,通过项目试点稳妥推进,通过创新基于道路公交集散或轨道交通站点的TOD模式,推动土地集约开发利用,是未来社区建设的突破口;推进数字化,实现社区科技变革,是未来社区建设的主引擎;营造系统创新,是未来社区生态价值实现的新机制。通过明确建设背景,借鉴国外经验、国内创新,实现未来社区未来治理的目的。

未来社区虽没有统一的定义,但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具有智慧化、便捷化、共享性、和合性特征,以九大场景创新为引领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是未来社区的本质属性,其最终评判因素为是否满足居民品质生活需求,底线是符合未来社区的内涵要求。

二、当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城市管理的基层组织。在社区里,每一个公民可以不求回报尽责任和义务,彰显其地位和身份,在社会上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政府和企业不可替代的。只有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区的作用才渐渐得以显现[5]。

然而,一段时间来,社会各界对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充分,认为社区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社区发展存在一些不足:

1.工作类别复杂,缺乏专业性。社区工作涉及的是家长里短的事情,如社区安全、卫生、人际关系协调、设施防护维修、信访慰问、费用收取、垃圾分类、社区泊车等事情均与社区有关。社区工作琐碎,且事关家庭生活生产,在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工作更是千头万绪。而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总体不足。在调查中发现,上万人的大社区只有10名左右的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工作面对的是社区庞杂的生活事务、人际关系,需要有一定技能、工作经验、充沛精力的社区工作人员从事。目前,社区工作人员以女性,且年龄较轻的女性为主。在调查中发现,女性占60%以上,且30岁以下的占到50%左右。在职培训是提高工作人员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调查中发现,当前较少有部门组织专门针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即使有培训也多流于形式,真正对社区工作人员能力素质提升作用不大,一些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购买书籍,查找政策文件,在电视、报纸、专业网站等途径搜寻信息,或参加职称考试等途径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在这过程中,一些社区工作人员能力素质有所提升,出于发展前途和改善生活质量角度考虑,选择放弃社区工作。这就使得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相对较短。调查中获悉,工作年限1—3年及以下的占45%,4—6年的占25%,10年以上的只占15%。就社区工作人员从事社区工作的主要原因来讲,临时就业、养家糊口和补贴家用成为主要部分,而认为出于实现个人价值、助人自助为原因的则较少,另有20%左右的社区工作人员根本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份工作。

2.服务双方呈单向关系,缺乏约束力。社区服务产品单一、设施短缺、配套缺乏、档次偏低,远远不能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具有上述特点的社区服务是单向服务,即社区或物业公司提供卫生清扫、垃圾搬运、岗亭值班、绿化维护等工作,社区居民付费或由政府补贴享受相应服务。一旦提供的服务与居民需求或规定有出入,社区居民往往单方面把责任归为社区或物业公司,很少会从自身配合、身体力行的角度去考虑完善社区环境;居民面临的房屋渗漏、管道堵塞、养老托幼等问题,社区或物业公司认为这些是居民私事,不属于服务范围,放任不管,居民无处寻求帮助。社区、物业公司与居民间的矛盾由这样的单向关系而产生,且有深化的趋势、可能。社区服务具有产业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等特点和需求。一旦社区、物业公司与居民形成双向关系,社区居民形成一种自治、自律、自我约束的内在关系,社区、物业公司时时处处为居民着想,替居民排忧,居民与社区、物业公司的矛盾化解,彼此关系甚至有增进的可能。这种双向关系亟待培育。

3.职业认同度低,缺乏发展潜力。当前在行业和职业分类中,尚未将“社会工作”或“社会工作者”作为一门职业。社区工作人员的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难以解决,晋升机制缺失,导致社区工作人员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法进行清晰认识,不会将其视为一项事业,更无法从中得到自我肯定。社区工作人员对自己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较低,普遍认为自身所承担的工作量大,事务繁多,考核压力重,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发展前途渺茫,结果会导致社区工作人员缺乏工作自主性。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工作没法充分认同,社会更是缺乏对这份工作的知情知晓。调查反映,只有50%的公众知悉社区工作,40%左右的公众对社区工作只是听说过但不知情,5%左右的公众反映从来没听说过这项工作。社区工作人员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薪酬待遇不高,工作经费不足,工作难度很大。当前社区工作人员在扣除五险一金之后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相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付出,相较于其他行业的薪酬待遇,显得不匹配、不协调。这对社区今后一段时间内基层治理主体职责任务的担当和社区工作人员能力素质的提升存在很大的挑战。

建设未来社区可以改善上述当前社区存在的不足。未来社区与当前社区有着显著不同[6-7],在建筑、治理、交通、网络、绿化、能源等方面表现出“绿色、低碳、人文”等特征。就建筑来讲,当前社区以住宅楼为主,主要满足居民居住生活需求,而未来社区通过科学布局,对住宅、教育、医疗、娱乐、商业等模块组合配置,以满足居住、发展、休闲、养生等需求;就绿化与能源来讲,当前社区绿化简单,能耗高,而未来社区是花园型园区,不仅环境优美,而且资源循环利用,传统的垃圾成为可使用的资源;就治理来讲,当前是单向型关系,社区、物业公司与居民配合不密切,未来社区是一种双向型关系,社区、物业公司与居民各自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基础上,互相沟通,互为依托,互相协调。

三、建设未来社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

新发展格局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畅通国内大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为主要内容。未来社区规划建设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等场景,着力构建宜居、便捷、生态的居民生活家园,引领居民实现高品质生活方式,契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有利于更快、更好地构建新发展格局。

1.建设未来社区,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之举。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把绿色、开放、便捷、共享等先进理念植入社区建设管理中,并进行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大新养老、新教育、新医疗、新零售等服务模式的引入和设施建设,将有效改变较长时间以来,城市社区生活面临的重住宅硬件建设、轻服务设施配套,缺乏人文关怀,邻里关系淡漠;重一次性建设,轻长效化管理,老房子年久失修,管网设施老化,安全隐患增多等局面,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最大程度增强居住获得感、幸福感。

2.建设未来社区,是推动社会治理转型的善治之策。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是社区管理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将显著推动原先的单位人逐渐向社会人转型,且速度加快,城市社区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更显特殊。在此意义上看围绕居民需求规划建设综合性配套服务体系,实施集约、绿色、共享小区建设理念,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组织智能化管理服务,通过社区管理智慧化、人本化,实现居民生活现代化。

3.建设未来社区,是拉伸城市服务产业链的现实之需。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坚持生活生产生态融合,注重新技术新模式应用,不仅能拉动社区本体及其衍生领域万亿级有效投资,而且可以通过创新社区运营管理模式推动数字智能、健康关怀、人文精神、智慧养老、节能环保、新型建筑等一大批新技术新服务产业发展,有效激活、拉伸城市经济发展领域。

四、未来社区建设的支撑体系

未来社区建设的支撑体系包括未来社区的功能特征及相应的保障条件。

有效突破传统社区发展困境,适应新发展格局要求、特征的未来社区,其功能不再仅仅是人们居住的空间,更是创业创新的场所。它不仅要给人以安全、便利的感受,也要补给舒适、陶醉、激发想象的能量。在建设这样的社区过程中要融合人文因素、先进技术、现代治理方式等,因此,未来社区的功能特征应具有以下六个方面:

1.人文型社区。未来社区最鲜明特点在于改变现有居民小区缺乏邻里交往和人文关怀等状况,着力营造“近邻胜于远亲”的浓郁人文氛围。在规划建设上,围绕推进城市文化、邻里文化、家庭文化“三位一体”,突出文化标志、文化符号、文化公园等设施建设,打造社区自己的LOGO,营造新型城市精神和社区人文氛围。积极推广终身学习形式、邻里文化活动、居民互助服务、社区精神培育等,切实提升社区人文环境,增强社区文化基因。倡导搭建社区邻里贡献平台,构造社区居民公益积分体系,引导居民参与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知识分享与资源共享等活动。

2.服务型社区。社区是居民的生活家园,是放松心情、积蓄力量、赡养老人、培育后代的场所,在这意义上社区同时是社会再生产的领域。未来社区要把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购物消费、休闲娱乐、文化体育、居家养老、托老托幼、物业管理等服务,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组建社区邻里中心、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有助于实现社区生活、生产、再生产功能。社区邻里中心一般包括社区工作站、居民俱乐部、生活馆、健康服务室、邻里图书馆、幼儿活动室等,既是为居民服务的场所,也是居民休闲修养、参与邻里活动的空间。在运营管理上,构建公司化运作、加盟商经营、政府补助等机制,形成功能集成、覆盖全面、便民惠民的社区服务圈,使社区邻里中心体现营利性与公益性双重功能。

3.便捷型社区。未来社区除了居民生活便捷外,出行便捷不仅是一项重要条件,也是便捷型未来社区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构建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围绕社区布局公共交通网络,在公交线路、地铁站点、公共自行车投放等方面,设计出行链一体化定制,让居民出行能有更多的公共交通选择,并且要有便捷道路交通环境。社区周边和内部道路优化整合,创新社区车位共享停车管理机制,真正实行人车路协同发展,构建“5、10、30分钟出行圈”未来交通场景。

4.智慧型社区。社区数字化是社会数字化的基石。要把推进数字化作为未来社区建设的主引擎,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要统一开发建设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通数字政府“最后一公里”,制定公安、消防、城管、教育、健康、民政、水务、电力、电信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职能部门服务任务清单和业务标准流程,构建精准匹配、快速响应、零延反馈的业务服务协同模式。以共享模式创新应用为根本理念,依托“平台+专业服务”,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智慧科技手段,把社区服务打造为生活服务平台运营商加专业服务供应商组合式的服务交易网络,实现社区居民供需信息实时匹配,达到“零距离”商业服务、“零距离”定制出行、“零距离”双向物流、“零距离”健康管理等服务效果,使社区居民享受优质生活。

5.生态型社区。因地制宜营造社区宜居环境,把社区建设成为节能环保、绿色美丽的生活家园,实现社区生态价值,这是建设未来社区的目标指向。生态型社区,要以生态美学思维为指导,在建筑物的形态、色调、材料和绿地空间、立体绿化、绿植品种等方面,凸显社区环境特色化、个性化、多彩化等特征,打造“艺术与风貌交融”的未来生活场景。以低碳化理念为准则,大力推广再生节能建材应用,如储电、储热、储冷等多类型分布式储能设备,智能家居家电等能源系统实现超低能耗,配置家庭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建造工业化、装修工业化,全面推进低碳、低能耗的建筑全生命周期建设。积极倡导社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分级处置和资源循环利用。

6.自治型社区。社区治理模式创新是未来社区建设关键性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有效缓解原有社区治理中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职能不清、矛盾突出以及居民参与度、满意率低等问题的一项举措。牢固树立社会、社区、居民三位一体的生活共同体理念,以社区党建为引领,在推进法治、德治、自治融合上下功夫、做文章,构建一种上下结合、内外兼容的社区治理体系。坚持“政府导治”。政府健全完善社区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引导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居民等在社区治理上既各司其职,又齐抓共管。坚持“部门协治”。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既为社区治理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又依法协调化解社区管理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坚持“居民自治”。规范成立业委会、社区理事会、社区志愿者协会等居民自治组织,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区重大事宜的共商讨论、决策、实施,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建立共享共治共赢的自治群众文化奠定坚实基础。坚持“平台辅治”。依托社区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引入各类服务型组织和企业,借助网络优势,提供即时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专业化服务管理,为社区治理发挥辅助作用。

“六型社区”是未来社区的功能指向,是未来社区支撑体系的规范准则。基于“六型社区”功能特征,打造未来社区需要提供以下保障条件:

1.拓展基础设施领域和空间。这是未来社区建设的支柱性条件。为未来社区配备基础设施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构成部分。新型基础设施由传统基础设施、硬基础设施、软基础设施、新消费基础设施等构成。传统的“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经历过时代考验,做出过重大贡献,是新型基础设施的“元老级”部分;新一代基础设施,如城际铁路、地铁、地下管线、停车场、物流设施、城市道路交通等硬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方便人们出行,降低交通成本;5G网、云计算平台、可转移养老金的医保保健设施、分布式(水、电力、燃气和供热)智能服务设施、循环经济(废物)设施、老年社区自动驾驶技术运用、清洁能源、电商、金融科技等软基础设施,是未来社区基础设施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转向以消费为基础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推动力;新消费基础设施,如文化体育和健康等消费设施、信息消费设施、品质住房、跨境电商、社交媒体、海外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主要面向中等收入社会群体,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适应未来社区现阶段建设需求,重点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地铁、轻轨、大容量公交等)、城市管网(供水、排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等)、停车场、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已有社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同时,配合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布局充换电网络、加氢站、智能交通、智能汽车基础设施。

2.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建设未来社区需要提供管理服务、教育培训、养老托幼、家政服务、健康咨询、社区治理、设备管理等方面服务,满足其服务型社区、智慧型社区、自治型社区的要求,提供优良的人力资本条件是未来社区建设的根本性条件。近年来,中国总人口数量已经进入下降通道,劳动力数量逐年减少,就业岗位需求已经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一般生产服务业转向知识密集型生产服务业,这刚好能满足一般社区向未来社区转型发展的人力需求。未来社区从业人员不再是退休人员、找不到稳定工作的年轻人,而是接受过正规教育培训、有资质要求的、具有晋升通道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满足未来社区高素质劳动力配备需求,需要在基础教育、在职培训等方面加强人力资本投入,特别是在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开设与未来社区建设、运行相关的专业,为未来社区建设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员保障。

3.重视创意设计“融入”作用。创意设计是未来社区建设的标志性条件。以创意设计体现未来社区的人文多样性、包容性、差异性特征,进一步体现其“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活共同体和心灵空间特征。创新TOD实践、推进数字化、营造系统创新等均是创意设计融入未来社区建设的具体表现。创新基于道路公交集散或轨道交通站点的TOD模式,创新推广“大疏大密”格局,探索“地铁+社区”模式,形成围绕轨道站点的“大密”建筑格局,开发强度向外梯度递减,站点周边高强度混合式多功能开发,满足部分人群生活工作近距离甚至零距离需求;以全域感知为基础,以居民智能终端应用为重点,搭建未来社区人居服务数字平台,依托平台实现居民供需信息实时匹配,促进社区资源、技能、知识等全面共享,以共享指数搭建社区居民积分体系,用于兑换社区服务、累积声望值直至参与业委会选举等;以生态美学思维指导未来社区建设,系统创新集成建筑、能源、宜居环境营造等环节,以“全方位一体化节能设计”,如光伏建筑一体化,实现用能创新,满足居民节能实用生活需求。

4.确保持续有效的资本投入。资本投入是未来社区建设的决定性条件。未来社区建设是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外在、有形基础性设施,如商业、医疗、教育、交通等配套设施以及社区养老、物流、安全维护等,又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设施,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均需要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加强投入。各级政府要当好未来社区建设的“牵头人”,在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做好统筹协调。有效利用市场手段,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和动员乡贤参与未来社区建设,投资建设诸如商贸、教育、养老等经营性场所和部分公共设施,为未来社区建设出资出力。出台未来社区建设项目招投标专项办法,金融机构对未来社区专项贷款构建绿色通道,简化程序。出台水、电、通讯、广电等管线设施改建、移建的统一扶持政策,做到特事特办、灵活处置,在资金承担、任务分担等方面明确各自职责,合力推进。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建设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高台居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