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奋斗精神缺失问题与培育路径探析

2021-02-01刘利才邓凌敏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培育精神

刘利才 邓凌敏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2)

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优良作风,亦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法宝。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对奋斗、奋斗精神做出了重要论述:“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1]。高扬奋斗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彰显崭新的奋斗姿态是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是当前及今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缺失的主要危害

(一)思想意志消沉,心理问题日益加剧。心理学将人们参与一项根据自己现有能力可以进行但是相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人们在内部动力机制的驱使下进行该任务时所产生的特殊心理状态称作“心理流畅体验”,当个人技能和任务调整达到相对平衡时,才可能产生心理流畅体验,奋斗精神驱使下的奋斗行为能使人保持专注,坚持执行已定目标,使人思想意志高昂。缺乏奋斗精神极易使大学生以消极、盲目甚至堕落的状态生活、学习,思想意志消沉,只对休闲活动上心,然而,诸如网络游戏或者看电视等被动休闲方式,“一开始会觉得非常闲适,但慢慢地就会被无聊感,疲惫感充斥……如果长时间处于这一状态下,人就会变得懒懒散散、兴趣全无,甚至可能出现视觉疲劳、头晕头痛、郁闷焦虑等亚健康状态”。[2](P52)缺乏奋斗精神导致部分大学生学习不用功,生活不规划,感情不成功,就业不如意等压力接踵而来,加之没有合理的调节方式,而是任凭情况恶化,失眠、焦虑、厌食等症状随之而来,易导致其出现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等心理问题。

(二)逃避社会现实,网络迷失现象突出。得益于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可以充分享受网络资源带来的好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统计报告》显示,在各类应用使用时长占比中,网络视频、短视频、网络音频、网络音乐位居前列。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等应用软件的兴起使得一些学生将目光聚焦到了网络娱乐世界,他们力求在网络世界中“收获”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会到“成就感”。由于缺乏奋斗精神,他们“游走”于各大类应用软件之间,熬夜追剧,白天却无心学习;热衷网络游戏,对自身规划却毫不在意;沉迷网络交友,对家人却不闻不问。他们追求浅薄空洞的浏览内容、戏剧化的表演或是沉迷带来短暂快乐的网络游戏。大学生网络交友遭诈骗、深陷网贷陷阱等新闻屡见不鲜。

(三)道德观念虚化,行为脱离客观现实。新时代大学生自小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多数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处于较高层次,多数学生认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思想层面上基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缺乏奋斗精神,其对自身的要求较低,不会以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约束规范自身行为,易出现道德观念与现实行为脱节的现象:如部分大学生崇尚社会公德,却有损害公物、浪费资源、网络交往中恶语中伤他人的行为;赞同家庭美德,却有不尊重家长、不爱护兄弟姐妹、在家不作为等行为;认可诚信文化,却有恶意拖欠学费、伪造资料骗取奖助学金、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

二、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缺失的发生机理

(一)对新时代奋斗精神内涵及其长期性缺乏正确理解是主观原因。奋斗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革命战争时期理解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其内涵丰富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奋斗精神内涵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奋发图强的精神。新时代赋予了奋斗精神新内涵,其核心内容是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勤奋工作、勇于创新、勤俭节约的精神,大学生保持不懈奋斗的精神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3]一些大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奋斗精神的长期性,认为这种精神只有在生活条件艰苦的时候才需要,而我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不再需要奋斗精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作为实现中国梦主力军的新时代大学生,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困难要克服,需要青年学生弘扬奋斗精神,以不服输、不畏难的精神面对压力,解决困难。由此可见,奋斗精神任何时代都需要的,是极其珍贵的。正是由于新时代大学生对奋斗精神内涵及其长期性的理解有误,才会导致大学生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今天出现了奋斗精神缺失的现象。

(二)理想信念淡薄,主体奋斗动力不足是直接原因。理想信念就是指引人由现实的人向理想的人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些大学生在经历了竞争激烈的高考进入大学后,理想信念淡薄,主体奋斗动力不足。第一,学生方面,初入大学,由于学习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等的转变,大学生还沉迷于享受高考后的“放松”,未进行科学的学业、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不用说如何努力奋斗。第二,家庭方面,家长未及时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认为子女考上大学便可高枕无忧,顺利毕业便是万事大吉,加之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子女成长、就业等方面压力小,也放松了对子女理想信念的教育。第三,高校方面,近年来,尽管高校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但教育方法还有待改进,教育内容还有待丰富,教育实效性还有待加强,导致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精神上“缺钙”,找不到奋斗方向,没有奋斗动力。

(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是客观原因。人是社会中的人,大学生尽管生活在相对较单纯的大学校园中,但由于各方面的发展,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新时代下,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不良社会风气是导致大学生奋斗精神缺失的客观原因。第一,经济发展带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比排场、讲阔气等现象时有发生,对大学生三观的建立产生了消极影响。第二,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播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一些非主流博主热衷于宣传明星生活、奢侈婚酒宴、豪车豪宅等,刺激了大学生追求享乐的心理。第三,“对公民平等权利保护的缺失导致潜规则盛行”[4],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违反公共规则,在升学、就业等领域“走后门”,直接导致正式规则被架空,易使大学生认为奋斗无用,削弱其奋斗的积极性。

(四)家庭过度保护下,学生实践锻炼不足是重要原因。家庭是大学生人生中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大学生要保持不懈奋斗精神,不仅需要有奋斗方向、奋斗动力,也需要诸如动手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奋斗能力,然而“中国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跟人沟通协调的能力,缺乏跟上级和同事相处融洽的能力”[5]。其中家庭过度保护导致学生实践锻炼不足,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唯成绩论观念下,家长对子女的综合素质发展重视程度有待加强,他们仅要求子女考出好的分数,升入好的学校,而忽视了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家长溺爱下,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父母不敢对其说话过重、要求过严,加之不少学生是在爷爷奶奶一辈的抚养下成长起来,更加剧了家长对其的溺爱,导致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不利于其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对策思考

(一)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增强奋斗精神培育的主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在青年时代确立的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对自己成长和人生奋斗具有重要意义”[6],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是培育奋斗精神的精神支柱。新时代大学生要树立与新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理想信念教育。第一,针对大一年级学生,要利用开学典礼、入学教育、军训等机会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其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生信念。第二,针对大二、大三年级学生,要以主题教育、班会为契机,经常对其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结合当下热点,保证教育内容入耳、入脑、入心。第三,针对大四毕业生,要结合毕业生教育、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会、毕业典礼等场合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远大理想,战胜前行路上的困难。分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力求使实现教育覆盖大学全过程、教育对象涵盖全体学生、教育效果辐射学生成长全方位。

(二)丰富不懈奋斗的科学内涵,增强奋斗精神培育的科学性。新时代下,不懈奋斗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勤奋工作、勇于创新、勤俭节约的精神。为此,要结合理论教育,增强奋斗精神的科学性,“只要我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能够深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漫长历史过程,需要若干代人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7]。第一,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将奋斗精神教育融入思政课堂,讲清中国革命史、中国建设史、改革开放史中的奋斗故事,延续奋斗精神。第二,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育内容,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奋斗精神教育讲坛、讲座,增强奋斗精神教育的权威性。第三,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大学生要培养和发挥独立的主体意识,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自觉接受正确理论教育,构建知识体系,增强奋斗精神培育的科学性。

(三)优化社会环境,增强奋斗精神培育的成效性。人类从始至终都是他们出生以前和降生以后的周围环境的产物,大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起着促进作用。第一,家庭环境方面,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第一任老师。要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将爱国立志、自强担当、无私奉献等新时代奋斗精神要求与传统家风家训相结合,为子女形成正确三观奠定基础。同时,以先进教育理念和方式培育子女的奋斗精神,不溺爱、不过度保护,给予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注重培养他们抗挫折的能力。第二,校园环境方面,高校要正确认识校园文化环境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官媒、广播、报刊等载体,充分发挥其导向和宣传功能,开设专栏报道学生身边的奋斗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奋斗精神教育。举办合时代性、思想性和先进性于一体的奋斗精神教育系列讲座、专题报告会,邀请名师、优秀学子担任主讲人,增强讲座的感召力、影响力,提高奋斗精神教育的水平。第三,社会环境方面,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大学生在家庭和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有时抵不住社会上一时、一事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和谐社会文化环境的营造。要继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反映中国特色、中国精神、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为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营造好“大环境”。

(四)强化实践环节,增强奋斗精神培育的实践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大学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奋斗精神将指导其新的实践。高校要将奋斗精神的培育与实践教育有效连接,第一,要加强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可结合具体情况,开设劳动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奋斗的意义,增强奋斗的动力。第二,以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校内实践活动为依托,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感悟奋斗内涵,理解奋斗不易。第三,要以教育实习、寒暑期社会实践等校外实践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前往贫困地区、偏远地区、革命老区等地,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实地感受脱贫攻坚与发扬奋斗精神的内在联系,理清奋斗精神与幸福生活的辩证关系。

(五)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奋斗精神培育的有效性。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自动自发固然体现了良好的行为动机,但在缺少责任性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发生注意力的转移,无法坚持执行既定目标,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作视野狭隘”[2](P50),当下,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要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其奋斗的自觉性,提升奋斗精神培育的有效性。要引导大学生作“四大”学生,胸有大志,让青春梦想在民族复兴的梦想中国绽放;心有大我,将“小我”融入祖国、人民的“大我”,自觉担当使命;肩有大任,用“硬核”的专业本领,迎接时代的挑战;行有大德,厚德方能载物,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与美德同行。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培育精神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