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与常见炎性指标在急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中的临床诊断作用
2021-01-31刘琳琪
刘琳琪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类型较多,多种心血管疾病均可发展至心力衰竭,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且患者的年龄越大,心力衰竭情况越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过度劳累、血容量增加或呼吸道感染等均可能促进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发展至肺部感染的严重阶段。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及咯痰等。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肺部感染,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抗生素治疗,但在临床治疗中需明确患者的病变情况,区分单纯急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以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1-2]。降钙素原(PCT)是一种全新的炎性指标,在细菌感染疾病鉴别诊断中有较好的效果,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3]。本研究分析急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诊断中PCT与常见炎性指标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2月于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进行诊断及治疗的急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男50例,女50例;年龄30~86(68.966±12.414)岁;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HYHA)分级:Ⅰ级0例,Ⅱ级18例,Ⅲ级64例,Ⅳ级18例。另选取同期入院诊断及治疗的急性心力衰竭未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男42例,女58例;年龄52~89(69.143±9.587)岁;心功能HYHA分级:Ⅰ级0例,Ⅱ级20例,Ⅲ级62例,Ⅳ级18例。200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死亡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30~89(68.440±20.261)岁;生存158例,男80例,女78例;年龄52~88(69.170±8.640)岁。对照组和研究组、死亡组和生存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诊断标准:患者入院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咳嗽、咯痰、脓性痰、胸痛、发热症状。影像学检查显示:肺部存在实质性病变,可闻及湿啰音,少部分患者伴有核左移情况,肺部存在斑片状或片状的浸润阴影。患者存在上述任意一项症状合并影像学检查结果即符合急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均符合相应分组的诊断要求;(2)白细胞计数>10×109/L或<4×109/L;(3)无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情况;(4)无药物或食物过敏情况,无心脑血管疾病史;(5)无外科手术史;(6)未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7)年龄18~80岁。排除标准:(1)原发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2)近期有外伤手术史患者;(3)近2周有抗菌药物使用史患者;(4)呼吸系统之外的细菌感染患者;(5)合并慢性炎性反应、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6)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7)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情况患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服用常规药物进行抗心力衰竭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强心、利尿治疗,缓解患者心脏的负荷程度,促进心肌组织的重塑及心肌组织的稳定,及时吸氧,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研究组患者入院后加以常规抗感染处理。
1.4 检测方法 (1)使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PCT,采集患者空腹状态下静脉血5 ml,向血液中加入肝素钠抗凝,按照每分钟3 000 r的速度进行离心操作,每次20 min,分离血清后留置检测。按照PCT抗体诊断试剂盒说明书开展各项操作,通过免疫分析仪检测PCT,PCT正常参考值为<0.05 ng/ml。(2)使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将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处理后留存上层血清进行检测。(3)白细胞使用白细胞计数法,检测前1天晚上10:00后禁食,可适当饮水,次日晨起采血5 ml,采血完成后按压局部3 min。
1.5 观察指标 分别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PCT、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水平。
2 结 果
2.1 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PCT、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水平比较 研究组患者PCT、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研究组PCT、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水平比较
2.2 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PCT、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水平比较 死亡组患者PCT、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水平均高于生存组(P<0.01)。见表2。
表2 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PCT、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水平比较
3 讨 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心力衰竭是老年心血管疾病中发展较严重的一个阶段,如伴发肺部感染将会加重患者病情状况,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肺部水肿、呼吸困难及肺动脉升高等,多发于老年患者。急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是一种心血管疾病较常见的情况,但肺水肿状态下明确区分为单纯心力衰竭发作或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难度较大,合并肺部感染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推荐使用抗生素治疗,但单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必使用抗生素,明确患者的疾病状况对制定治疗方案和应用药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急性心力衰竭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使用抗生素,不仅无法提升治疗效果,还会导致抗生素滥用情况,引起各类耐药菌株,增加患者的病情程度,直接影响治疗[4-6]。
临床诊断急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方式较多,主要有胸部CT、X线片、痰培养及血培养等,但各类检查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像学检查在实际检查中受疾病的影响,操作难度较大。痰培养花费的时间较长,且监测费用较高,临床检测的推广度较差[7-8]。随着相关检测研究的不断开展,临床可供选择的检测技术类型也越来越多。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进行PCT水平、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比例、CRP水平检测,研究组患者PCT水平、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比例、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PCT与常见炎性指标在急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诊断中的应用可反映患者肺部状态及肺部感染情况,尽早做出正确的诊断。死亡组患者PCT水平、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水平均高于生存组,原因考虑与患者基础心脏疾病类型、心功能分级情况及住院期间后续治疗方案有关。
PCT属降钙素前肽物质,如患者出现细菌感染,PCT会有所上升,是目前临床诊断及治疗时判断感染情况的关键指标,其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受到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研究显示,PCT>0.05 ng/ml即可确定患者存在细菌感染,通过PCT检测可尽早了解患者病变状况,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2012年国际脓毒症指南相关研究有如下建议:可通过对PCT或相关标志物的检测判定脓毒症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进而判定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本研究比较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体内PCT水平,明确PCT水平在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体内的变化情况,以此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嗜中性粒细胞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从骨髓中分化而出后会进入血液组织内部。研究表明,嗜中性粒细胞水平与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无明显关系。CRP属炎性指标,是组织损伤急性期反应产生的非特异性产物,CRP升高表示患者体内炎性反应越严重,常见的炎性反应为非感染性炎性反应、细菌感染或组织损伤等,在临床多种疾病诊断中发挥作用。CRP主要来源于肝脏,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或受到感染时由肝脏组织合成的急性时相反蛋白。健康者血清CRP水平较低,组织受损或机体受到感染后12~18 h,其水平快速上升,通过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结合激活补体,调节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功能,生成巨噬细胞因子,提升白细胞吞噬能力,所以CRP是目前速度快、灵敏度高的急性时相反应评估指标,可准确反映机体炎性情况。CRP是心血管疾病、心功能减退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比,CRP水平越高预后越差,因此可通过检测CRP水平评估患者的预后。观察PCT、CRP及白细胞计数水平变化可更加明确地了解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感染情况,主要由于PCT、CRP及白细胞计数水平升高表示患者免疫力降低,因此可作为判断标准[9-10]。
综上所述,PCT与常见炎性指标可提升急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诊断准确率,可作为患者预后情况的跟踪观察指标,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以便于调整治疗方案,值得全方位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