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7-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73例分析
2021-01-31何梅侯虹邑宋林毅涂艳君梁刚
何梅,侯虹邑,宋林毅,涂艳君,梁刚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随着全球医药科技水平和我国药品注册审批效率的提高,投入市场的新药逐年递增,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ADR也在不断攀升,临床药师在ADR监测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愈加重要[2]。本文收集四川省阆中市中医医院2017-2019年上报的ADR 173例进行汇总、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减少药源性疾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四川省阆中市中医医院于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ADR报告173份。
1.2 方法 将患者的严重程度、性别、年龄、药品分类、给药途径和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应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和手工筛选的方式对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和分析。
2 结 果
2.1 ADR报告严重程度 2017-2019年我院共上报ADR 173份,2017年上报最多,68份,上报率有所下降。ADR报告严重程度见表1。
表1 我院2017-2019年ADR报告严重程度
2.2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 173例ADR患者中,0~14岁0例,15~44岁23例,占13.29%,65岁及其以上老年99例,占57.23%;女性患者偏高,占60.12%。见表2。
表2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 (例)
2.3 发生ADR的药品情况 173例ADR报告中,按药品类别统计,共发生187例次,其中化学药品139例,占74.33%,中成药48例,占25.67%。化学药品中,抗感染药物47例,占33.81%,心脑血管系统药物57例,占41.01%,居首位。中药注射剂ADR 46例,占中药的95.83%。
2.4 引发ADR给药途径 173份ADR报告中,共涉及8种给药途径,182例次,静脉滴注占比最高,为82.41 %。见表3。
表3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2.5 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根据WHO的分类方法,将ADR报告173例按照累及器官/系统和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发现,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常见,101例次,构成比为25.38%;其次是呼吸系统,63例次,构成比为15.83%;再次是全身性反应,56例次,构成比为14.07%。见表4。
表4 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3 讨 论
为加强药品上市后的监管,规范药品ADR报告和监测,及时、有效地防控用药风险,保障群众用药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我院制定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药品ADR实行逐级、定期报告,若发现或获知新的、严重的ADR,应于15 d内报告,死亡病例应立即报告;其他药品ADR应于30 d内报告。
3.1 ADR严重程度 新的和严重ADR事件/报告是监测的重点,有随访信息的应及时报告。严重ADR报告的比例是评价总体报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报告的可利用性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我院2017-2019年新的和严重报告数量占上报ADR总数的68.21%,监测及时,可供参考。
3.2 患者年龄与性别影响 老年患者ADR发生率高,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消化系统功能变差,服药后较易引起胃肠方面的ADR,且通常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老年患者肝内促进药物代谢分解的微粒体酶活性下降,受此酶灭活的药物半衰期显著延长,导致血药浓度升高;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基础疾病相对较多且复杂多样,脏器功能如肝功、肾功等减退,身体耐受性差,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减慢,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容易被置换,不良反应均增加[3-4];女性患者ADR发生率偏高,主要原因是激素分泌、脂肪分布等器官生理和身体结构的差异[5],导致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不同,进入体内的药物与蛋白结合率也不同。女性若在月经期、妊娠期及哺乳期等特殊时期服用药物,对药物敏感性也会增加,ADR发生率也较平常高。
临床用药的合理选择,患者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的综合评估,个体化给药的剂量和疗程确定及高风险药品的及时监护,在降低患者ADR的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方面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3 药品类别对ADR的影响 2018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49.9万份,从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情况来看,按照怀疑药品类别统计,化学药品占83.9%、中药占14.6%、生物制品占1.5%。而我院在2017-2019年ADR发生的疑似药品中,化学药品在品种和发生例次中也居于首位,占74.73%,说明对化学药品的监测更应进一步加强。在所有ADR涉及的化学药品中,心血管系统ADR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抗感染药物;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则以注射用舒血宁等中药注射剂为主。因此,临床使用心血管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时,临床药师应提醒医师严格把握用药适应证、用法规范、用量准确,努力将风险降到最低。对抗感染药物,还应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等为参考,做好处方点评工作,对不合理用药及时干预,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3.4 给药途径对ADR的影响 在所有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ADR发生率最高,达82.41 %,主要原因为静脉给药一般均在医院进行,有护士监护,一旦发生ADR,最易被医务人员察觉,并及时上报。而且静脉滴注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无吸收过程,无肝脏首关效应,在体内迅速分布,血药浓度较高[6-7]。药品的杂质含量、配制溶剂、配制环境、配伍变化、溶液稳定性、药液浓度、pH值、渗透压及滴注速度等因素均可能成为引起ADR的因素。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以减少ADR发生。
3.5 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的影响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最常见的ADR累及器管/系统,主要原因为大部分药品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不良反应表现,以瘙痒和皮疹最常见,这类症状肉眼可见,便于观察和感知,容易被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发现,及时进行处理及上报,但要注意与原患疾病相鉴别。
综上所述,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均是发生ADR的因素,医院应提高医务人员对ADR的认识,提升鉴别和诊治药源性疾病的能力,加强ADR监测工作,尤其关注老年和妇儿患者ADR发生率,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同时,医院应进一步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和培训,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定时在院内通报不合理用药情况,持续提升ADR上报数量与质量,提高全院临床用药安全性与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