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真的世界》:现代性焦虑与狂欢
2021-01-31刘莹
刘 莹
改革开放以来,飞速的经济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部分地方规范缺失、保障缺位等生存现实把人们置于形形色色、程度各异的焦虑之中①。人们在焦虑面前常常表现出烦躁、紧张不安的情绪。在面对无法解决的事情或者各种竞争时,他们一方面持续努力,一方面又疲于面对。因此,当这些被焦虑围绕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出路时,会转而希望在传统的田野生活中找寻寄托,通过网络消费和现实消费突破束缚。
《丁真的世界》呈现的田野生活是现代人内心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人们面临现代性焦虑、陷入精神危机的状况。
一、议程设置与消费狂欢
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提到,我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图景都是通过媒介对外在世界的建构形成的。议题设置是媒体建构世界的主要手段②。丁真从“出圈”到“爆火”的背后是媒体进行的一次重大议事议程以及媒体和受众消费的狂欢。
(一)构建符合大众需求的人设
视听符号是丁真从出现在大众视野到火爆这一过程中表达内容和人设构建的主要的方式,符号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对丁真的印象。“画面符号是视听符号中最为直观、具体的符号信息”③。短视频中的画面符号是现场氛围的视觉呈现,能更直观地对画面人物进行了解。《丁真的世界》主要呈现了情景符号和人物符号。
人物符号有利于突出丁真的精神特质。丁真的短视频有三种重要的人物符号:丁真本人、“珍珠”、专业人士。其视频内容主要通过表情、服饰、动作呈现。丁真给人留下的是纯真、野性的深刻印象,且他的笑容收获了许多的赞美。在衣着上,他常常穿着开襟藏服,服饰上刺着各种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韵味的图案。“珍珠”是丁真视频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符号。“珍珠”是丁真的小马,丁真骑着他的马在草原上驰骋、给它洗澡、一起比赛,凸显出丁真对草原的热爱,以及他天真、野性的特质。
情景符号通过对环境、道具等符号的展示,较好地突出了丁真的人物形象。从环境出发,《丁真的世界》里出现的雪山、草原、冰川的画面,给观众展示了一个远离都市尘嚣浮华的自然生态,与丁真未经修饰的笑容共同塑造了他干净纯粹、不带世俗烟火气息的形象。在道具呈现上,丁真用吾尔多(藏族牧民特有的赶羊工具)在草原上赶牛羊,这一动作体现了他奔驰的纵情。还有黄色的藏戏面具,象征着兴旺、祥和、繁盛,丁真戴上黄色面具体现了他对藏文化的热爱以及为家乡做事的态度。
(二)营造话题性事件
大部分热点想要从小范围的人际传播扩散到大众传播,都离不开平台运营的“推波助澜”,也就是媒体进行的议程设置。丁真的话题是基于情感的共振以及具有争议性的观点上的,而高讨论度使得不同群体开始对他进行消费。
丁真单纯的笑容、爽朗的性格,让在城市里工作的人看到了自己曾经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身影,使得他们在内心深处对丁真这一形象产生了共鸣,唤醒了他们在城市生活的压力下对田野生活的向往。丁真奋力为家乡宣传、为家乡出力的行为,让异乡人联想到自己家乡的美丽与魅力,激发他们改变和建设家乡的梦想。基于情感之上,更多的网民会去关注、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
微博上关于丁真的话题几度冲上热搜,并引发一场“丁真不急网友急”的“丁真人生选择大讨论”。当地旅游部门乘胜追击,任命丁真为理塘县旅游大使,并且拍摄宣传片《丁真的世界》。视频播出后,很多网友以为丁真是西藏人,随后引来四川、西藏等地方媒体亲自下场“争抢”丁真。由此产生了#以为丁真在西藏#、#其实丁真在四川#、#丁真最想去的地方是西藏#等话题。最后,丁真对相关话题的解释又再次引发网友对他学习汉字的讨论。
丁真的每一个话题都会产生不同的争议。从#丁真要不要出道#到#丁真是哪里的#再到#丁真还能做回赛马王子吗#等,不同的群体做出的不同回应形成合集。每一次热搜和话题都环环相扣,其背后最大的推手就是媒体设置的议程,通过互动式的话题引导舆论的方向和塑造丁真的形象。在整个过程中,丁真被网民、媒体、政府消费,同时,丁真也在消费着网民和他本人。
二、现代性焦虑与拟态环境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道:“荒野中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书中描述的是他对纯洁、平静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丁真的世界是现代人所向往的愿景。丁真代表了对人生的憧憬,同时还投射出无数大众的焦虑与亢奋。
(一)三元空间的困境
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位一体”的辩证法同时存在三个空间:第一,物质空间;第二,精神空间;第三,社会空间。在以往的解释中,社会空间被认为是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简单融合的空间。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时代,笔者暂且把三元空间看作是物质空间、精神空间与网络空间。
现在很多农村人都在向城市中心靠拢,他们渴望在城市站稳脚跟,认为买上房子就是城市对他们的认可。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又受困于这种空间感,同一层楼的“无邻居”让他们感觉冷漠。无论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物理空间给他们带来的焦虑都是存在的。
从精神空间出发,人们感受着社会的快速进步,他们在获取大量的信息和声音的同时也在无止境地学习。一部分人在学习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却很少有休息的时间,这使得他们精神高度紧张。一部分人在给自己灌输知识的同时却有着与所学知识相反的观点,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改变。由此产生的焦虑情绪,打破了他们精神空间原本的稳固。
在网络媒体时代,多数人身处福柯所言的全景监狱之中,且其网上的一举一动都被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如果在网络空间中出现信息不透明或信息传播不及时的情况,各种“阴谋论”就会大行其道,谣言四起。在庞大的网络空间里,人们可以发布自己的生活状态、购买的产品、去过的地方等,这类内容常常被人误解为是一种炫耀。部分人一方面担心隐私被暴露,一方面因为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而产生恐惧感。久而久之,这些不良情绪让他们产生了社会戾气,使得他们处于焦虑状态。
在三元空间受困的一部分人,其生活常态基本上是交房租、还房贷、上班、购物等,仅在下班之后有较短的时间浏览短视频。丁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天真烂漫的笑容是这些城市中的人们“治标不治本”的安慰剂。
(二)拟态环境造成的认知偏差
丁真的“走红”并不令人感到意外,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大众的审美与凝视效应,折射出人们对社会现实的焦虑,另一方面,他的视频让久居都市的网友唤起自身对“香格里拉”的浪漫想象。《丁真的世界》正是媒体经过加工和美化的拟态环境,目的是满足受众渴求的自由“田野景观”。
在鲍德里亚看来,后现代的符号、影像和象征越来越趋于自律性和操作性,因而符号演变成一种与现实无关的“仿真”:这是一种模仿的或者虚构的事物取代真实事物的过程。与此类似,《丁真的世界》呈现的也是一个有选择的仿真的世界。视频中呈现丁真的主要活动是和弟弟放牛、在草地上休憩、参加晚上的篝火晚会、偶尔赛马。视频中的画面主要有雪山、草原、赛马、篝火晚会。
在3分钟的视频里,观众容易沉浸在一种虚假的田野景观。他们看不到放牛的辛苦,看不到四季更迭的冷暖,看不到牧民的收入等,而只看到享受生活的一部分。引起人们误会的是视频内容的“超真实”,这是一种比客观现实本身更“像”现实的景象,它描绘了世界的现有状态,并规划着世界的应有状态。丁真的“红”源于人性的“真”,契合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因此方能成为人气流量的“收割机”。雪山、草原、冰川、寺庙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赋予丁真自然,让观众看完之后认为他所处的环境就是现代田野生活的代表,但丁真所处的田野生活只能存在于规划和想象中。
由此可见,在《丁真的世界》中,视觉化和图像化的表达容易加剧“拟态环境”带来的认知偏差,让人们误以为那就是丁真全部的世界,也误以为所有的田野生活都和《丁真的世界》里的一般。这也印证了人们想要通过对田野的想象与寄托来治愈现代性焦虑,是“治标不治本”的临时药剂。
三、田野乌托邦的消费反思
对比《丁真的世界》中雪山、草原、冰川的“世外桃源”的景象,在一般人眼里,只要是放牛、赛马的生活也被打上“世外牧原”的印记。人们所处的时代是精神生活越来越等同于文化消费的时代,也是人们越来越期盼过一种不受物质和社会生活拖累的精神生活的时代。这种现代的焦虑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意图通过世外桃源般的田野生活抑制各种焦虑,但却是一种田野乌托邦的表现。
在现代消费主义的语境中,《丁真的世界》对多数当代人而言是不现实的,但多数人却对这种“不现实”进行着一场消费狂欢,而这种消费狂欢背后只是人们暂时逃离现代社会压力和焦虑的表现。鲍德里亚直指消费的异化:“我们处在‘消费’控制整个生活的境地。”人们探寻自我、缓解压力都通过消费进行,人所构建的东西反过来实现对人的控制。透过这种狂欢,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消费能否解决实际的问题。
丁真作为被消费的对象,其信息被暴露、热点被蹭、个人肖像被制图软件篡改,甚至被怂恿去拍广告,等等。一些人已经开始对他进行不加限制的消费。近些年,被消费的网红不在少数,比如“芙蓉姐姐”“吉克隽逸”“康巴”等。这些人中也有和丁真一样来自田野地区,有俊朗的笑容、纯真的野性,但是却也只是昙花一现。而丁真能一直保持这样的热度吗?另外,丁真之所以被喜欢,是基于他的“真”,是生活环境的塑造,而这种生活环境是不被外界干涉的。但现在被娱乐、被消费之后,丁真还能是丁真吗?丁真的焦虑还会是牛没放好吗?现代社会的人们有多种内心需求途径,人们享受着丁真带来的短暂快乐和新鲜感,丁真或许将被下一个“甜野男孩”或者“赛马王子”所取代。总之,身处充满焦虑和不断消费的时代,人们要在中间追求一种平衡是很难的。无论是消费者还是被消费者,这种边界很难确定。
注释:
①肖伟胜.焦虑:当代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症候[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126-136,183.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4,209.
③张树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视听符号表达[J].当代电视,2018(10):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