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骨瘦如柴》:人本主义视角下现实焦虑的影视疗愈

2021-01-31张蓝兮

视听 2021年12期
关键词:卢克厌食症艾伦

张蓝兮

电影《骨瘦如柴》是美国导演马蒂·诺克森自编自导的黑色喜剧片,讲述了患有厌食症的女生艾伦在一位不走寻常路的医生的激励下,最终敢于直视自身疾病并与其作斗争的故事。与剧情相比,影片对“以瘦为美”这一社会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那些一味追求以瘦为美、不加节制的人们敲响了警钟。

一、剧情:带病生存的认同感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进食障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焦虑的大环境下,观众可以从电影《骨瘦如柴》中感受到自我的挣扎、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社交媒体压力之下的窒息感……整个电影并未对进食障碍进行一丝一毫的解释,影片开头通过一位患者的吐槽将人们带入剧情中:“你总会看到一个可怜的‘减肥前’的胖女孩在说‘我讨厌自己,人们不喜欢我’。然后当她‘减肥后’又会说:‘你看,我减肥成功了,我变得快乐,因为人们都开始喜欢我’。”

现代人容易处于一种过度社交的状态中,人们往往更加重视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却忽略了自身的舒适感。艾伦在电影一开始便说:“都怪社会,世界真不公平,我必须得死,怨天尤人没有任何意义,就忍着吧。”这种破罐破摔的心态似乎是一些人的选择,人们重复枯燥,接受糟糕,过着日复一日身不由己的生活。但生活的真相并不是如此。随着电影的深入,医生Dr.Beckham的话也许才是点醒人们的关键:“人只能通过自救来获得自由”。而观众对于这种纠结挣扎的自我救赎之路的共情正是来源于“不自由”,正如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所言:“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而且,其含义会随人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变化……人继续与他赖以发生的自然及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尽管他部分时间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个体,但他还是认为自己是周围世界的一部分。”①

在观看电影时,观众看到了进食障碍患者群体的自我束缚行为,包括计算卡路里、测量身体数据、压抑的对话等,由此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虽不如这些患者们极端,但同样带有些许“焦虑症”的大众似乎都能在进食障碍患者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而挣扎之中,艾伦的救赎之路上出现了朋友、亲人、爱人,还有一些本无关系的救助者。影片中,温暖无处不在,也让观众得到了更多的心灵慰藉。

二、配乐:与自我和解的过程

整部电影以情节与对话为主,采用的配乐极少,但在电影想要表达艾伦经历的三个阶段的心路历程时所运用的音乐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故事开始,艾伦以一种不可一世的形象出现,配乐是《虚假危险》,曲风是朋克摇滚风,鼓点激烈、风格叛逆。这也是艾伦第一阶段对自己病情丝毫不在意且破罐破摔心态的直接反映,同时暗示着艾伦并没有治愈的可能,并且这样下去是危险的,因为她的身体和精神都已经非常脆弱,随时会走向死亡。

第二阶段,她来到了Threshold自救所。在这里,她的转折在于结识了使用新治疗方式的医生、共同生活且藏着各自秘密的患者们,其中包括曾是舞者但因膝盖受伤再也无法上台的男孩卢克。她与卢克产生了相互依靠的情谊,她愿意尝试咽下食物。电影中,医生带着患者们一起来到一个装置艺术场馆。完全封闭黑暗的场馆中一直在降雨,患者们与医生走入雨中,卢克带头纵情舞蹈。这里的配乐采用了Jack Garratt的《Water》,它是一首结合爵士与蓝调律动感极强的歌曲。在这首歌营造的浪漫氛围下,观众看到了艾伦坚硬的外壳下也有着向往希望的柔软。

影片最后,艾伦与母亲和解、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她真心拥抱了自己的继母,并且走入自救所接受治疗。这时响起的配乐是Caroline Pennell的《Follow the Sun》。歌如其名,这证明她走向了光明。音乐采用带有非洲风格的轻快鼓点,女歌手用转音较多的民族唱法,体现出自然的原始风格,“呼吸”“阳光”“明天”“心之所向”等歌词简单但充满希望。整首歌伴随着艾伦重见光明,仿佛是在非洲大草原上追逐太阳,直至电影结束。

三、光色:灰烬和重生之光

某种程度上,电影《骨瘦如柴》是导演马蒂·诺克森与主演莉莉·柯林斯共同对自身厌食症过往的一次回望。主创们对剧本的共情和对镜头表达情感的准确把控,让这部电影呈现出格外突出的表现张力。

在光色运用上,整部电影的用色饱和度与明暗对比度都较低,特别是在展示主角艾伦饱受厌食症折磨而瘦骨嶙峋的躯体时,多采用低饱和度暖光与摇曳的运动镜头,带给观众焦虑不安的视觉感受,同时配合接近夜晚的灰暗色调,给人以压抑的心理感受。在电影前半段,女主角艾伦辗转于各疗养院,但她的病情并无起色,最终再次被送回家中。她本人并没有积极配合治疗的想法。影片多采用低饱和度的暖光源体现夜晚与家中的场景,这代表着家庭本应是她心里温暖的一角,但是也难掩她内心的灰暗。而白天则是以冷色调为主,画面色彩以没有明确颜色倾向的灰色、灰蓝色、冷棕色为主,多运用固定客观镜头进行叙事,强化了女主角刻薄、疏离人群的古怪性格。

在艾伦进入自救所之后,电影色彩开始多元起来。虽然整体饱和度依然较低,但是出现了偏暖的粉色、绿色、蓝紫色、黄色等多元色彩,而这些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她在这里结识到的病友们。比如迷恋彩虹小马的珀尔,她的色彩是粉紫色、白色,代表着低年龄患者保有的稚嫩和童话感。这与女主角长期的无色彩倾向的深色服饰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艾伦深入骨髓的孤独自闭和坚硬“外壳”。卢克积极治疗厌食症并即将走出绝境,他的常用色彩元素是较高对比度的多颜色搭配,展现出乐观友善的性格,如同时出现的棕红色花衬衣和蓝绿色西装、白色T恤和绿色外套、蓝绿色上衣和浅黄色短裤等。可见,他的配色大多运用富有生机的绿色和暖黄色。卢克的出现,使艾伦可以打开心扉并获得一些安慰。

影片最后,在艾伦的自我被唤起之时,电影的光线变得柔和,用色饱和度变高,光源明亮闪耀,这象征着她重获新生,与树下她那苍白濒死的身躯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向往美好的生命而厌恶灰暗的死亡。镜头里的元素从前半段冰冷的城市、汽车变成了沙地、绿树、山峦,女主角的服装颜色也从灰暗变成了纯白。这种明确的积极光色都预示着艾伦正在走出内心的阴影。

四、内涵:电影艺术对不同人群的正向引导

一方面,电影表现了对进食障碍人群的尊重。由于电影导演与主演都曾患有厌食症,她们深谙患者的痛处,所以整部电影没有提到一个有关身材的数字,而是一直以瘦骨嶙峋的身体外观来展现躯壳的脆弱易碎。患者们都是敏感的,他们仿佛患有强迫症一般,无法停止对摄入卡路里数值的计算,摄入食物后采取各种伤害身体的方式防止热量被身体吸收,更有甚者直接如电影女主角一般咀嚼食物之后吐出来。《骨瘦如柴》的温柔之处就在于,用一种包容的方式告诉观众:身体并非数据。这样的暗示比起某种特定的正面结局更能抚慰人心。电影中关于进食障碍患者的具体情节也都异常真实,但却以一种极为平常的表现手法讲述出来。进食障碍患者在观看影片时似乎是在观看自己的写照,而这一切也同样在抚慰患者:你不是异类,请原谅自己。

另一方面,电影表现了对患者家属的指引与慰藉。在笔者与进食障碍患者家属的交谈中发现,患者家属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治愈,他们也因此带有焦虑情绪,但同时都表示无法真的理解患者患病的成因以及具体的治疗方法。即便在专业机构治疗,这些患者也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复发情况。访谈中,一位患者明确表示父母将她送入医院对她的病情没有丝毫用处,她说:“医院里每日严格的进食要求难道不是另一种束缚?为什么我依然无法真的接受食物?”

电影《骨瘦如柴》提供的思路或许是打开进食障碍患者心门的另一把钥匙——“意义疗法”,即辅助患者自身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自我价值。治疗进食障碍的表象(强迫患者进食与增重)无法真的解决问题,根源在于重塑患者的自我价值。自我价值的体现是找到患者的心结,比如艾伦在将自己的名字换成“伊莱”之后非常开心,因为她获得了另一种掌控权,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五、结语

《骨瘦如柴》将进食障碍这种小众但隐藏在人们生活各处的精神疾病体面地传达给了大众。电影并未刻意将这些患者描述为异类,而是将他们的挣扎、各自的隐晦缘由、痛苦不堪的经历娓娓道来。他们各自的故事背后是一个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如原生家庭矛盾、性暴力、犯罪、网络暴力等。正是这些我们常见于社会新闻中的现象最终引发了电影中患者们的疾病,他们的身心所受到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骨瘦如柴》以进食障碍患者群体为关注点,探讨了患者、家庭、社会、情绪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位观众都可以从这部电影中获得面对生活、正视疾病的勇气。

注释:

①[美]艾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15.

猜你喜欢

卢克厌食症艾伦
国王的厌食症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梦见月亮的熊
自然知识小测验等
探讨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
吉米问答秀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风之彩
卢克·摩尔穷学生的花花公子生活
蜥蜴的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