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研究
——基于感性工学方法论

2021-01-31吕文艺

视听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典籍工学感性

吕文艺

感性工学是依据人的情感需求和感性接受的特性来设计开发产品的新方法。电视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化典籍为叙事蓝本,在节目制作层面上重视观众的情感契合与感性接受,积极推进节目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创新管理。《典籍里的中国》不仅对弘扬我国经典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对文化类节目的开发与传播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感性工学理论溯源及其延伸

“感性”一般是指感觉、直觉等心理活动以及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和印象,通常情况下被赋予了浓厚的感情色彩。“感性工学”一词由马自达汽车集团前会长山本健一于1986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发表题为“汽车文化论”的演讲中首次提出。它是一种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来探讨“人”的感性与“物”的设计特性间关系的理论及方法①。该学科的形成一是与工程学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二是“以制造为导向、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设计理念逐步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转化,同时,随着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的发展和成熟,逐渐形成了人类精神活动与脑科学日益交融的趋势。这些学科的发展和彼此交融使感性工学应运而生,这实质上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适应和关注②。“感性工学”究其实质就是将受众的感受方式和情感需求作为最重要的参考维度纳入产品的设计开发中。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电视节目若想争取最广泛的观众收视,那么依循观众的感性接受偏好和情感诉求特点无疑是明智之举。《典籍里的中国》较为典型地在节目的形式和内容创新管理上遵循和践行了感性工学的核心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收视表现和口碑。

二、叙事创新:多舞台叙事与真人演绎的形式,营造感染氛围

(一)多舞台叙事建构古今对话满足观众的文化想象

影视中所谓的叙事空间一般意为导演在影像中塑造出的一种空间世界,故事在影像中的多个场景中发生。实际上,仅仅以影像中的空间来说,它作为承载作品叙事发展的基点而不断发生变化。不同空间场景的营造会直接影响观众对故事呈现的认知与接受。《典籍里的中国》运用新的舞台形式和媒介元素呈现出了古今对话的多重时空。这种多重时空形式主要分为舞台表演的空间、演员化妆的空间、学者嘉宾们的访谈空间、剧本典读会的空间。多样化的空间设置能够带来不同的叙事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观众以往对于舞台呈现的认知。“感性工学的目的是根据消费者或用户的感受和需求来设计和开发产品”③,节目制作方通过戏剧表演空间的精彩展示来满足观众在节目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需求。舞台表演的空间是叙事的主要空间,现场的观众位于舞台两侧,这种沉浸式的戏剧体验能够让观众的情感体验更为深刻。比如,在第三期节目《史记》中,《史记》若干故事中的人物由主持人撒贝宁一一介绍,之后一同呈现于舞台之上,观众从感性层面直观地了解到节目所要讲述的典籍故事。在舞台表演的间隙,摄制组穿插了现实情境中的嘉宾点评环节,将观众从古时情境中抽离出来,对所观看的表演进行思考。在点评完毕后,节目又继续进行主舞台的表演叙事。最后,“司马迁”跟随当代读书人撒贝宁走过甬道,见证古今读书人对于史书的书写。节目舞台空间通过美术设计,在质感营造、色彩、光线效果等方面作用于观众的感官。这样的多个舞台相互融合,完善整体叙事,并建构出多重时空,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体验,满足了观众对历史与当下密切相连的文化想象。

(二)真人演绎开拓表现空间生成历史故事感性传达

关于“叙事”一词的概念,热拉尔·热奈特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即故事、叙事和叙述。“把所指或叙述内容称作故事(即使该内容恰好戏剧性不强或内容不多),把能指、陈述、话语或叙述文本称作本意的叙事。把生产性叙述行为推而广之,把该行为所处的或真或假的总情境称作叙述。”④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⑤。《典籍里的中国》主要分为介绍古籍文本、学者嘉宾们交流、剧本典读会、舞台表演和嘉宾评论等环节。首先,主持人负责对每一期节目的叙事内容进行讲解,并参与到故事的演绎之中。这使得现代与过去形成连结,观众被带入历史情境之中。这样的呈现方式使观众既满足了自我对古代社会生活的遐想,又获得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情感体验。在第五期节目《孙子兵法》中,主持人撒贝宁在介绍故事的时候,舞台上同时表演史料考证的片段。通过主持人与演绎者的讲述,观众了解了这一期节目的主要内容。在舞台表演之前,演员们通过更换服装,在镜子前面作揖,实现了与所饰演人物的认同。在表演的结尾,主持人撒贝宁通过甬道将“孙子”带到现代场景来感受《孙子兵法》的传承现状。这种真人演绎的形式开拓了此类文化节目的表现空间,使古老的故事以人性化和趣味化的形式呈现,表现出中国优秀文化传承上的亲切感和责任感,让观众耳目一新。

三、主题创新:传播民族精神与优秀文化,形成情感认同

(一)聚焦家国情怀,书写恢宏气概,形成情感共鸣

在《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共同体的价值观念、民族大义、以人为本的多重思想与故事本身融为一体。《典籍里的中国》每一期节目都围绕一部典籍和典籍中的人物展开叙述,通过跨越时空的创作形式,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第一期节目《尚书》中,九十岁的秦朝博士伏生为了保护《尚书》历经九死一生,妻子儿女皆因保护《尚书》而受到伤害。“伏生”经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的带领来到现代图书馆之后,问大家有没有读“书”(指《尚书》)。在此,可以看出伏生这个人物对典籍的真挚情感。在第五期节目《孙子兵法》中,孙子尽管已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没有放纵士兵肆意妄为,反而颁布将令要求各部严格约束本部的士卒,不能侮辱战败国的先人,不能抢夺和烧毁百姓的房屋,不得掠夺百姓的财物。由此可以看出孙子的仁爱与以民为本的思想。《典籍里的中国》利用舞台的演绎效果表达了典籍背后众多人物的深刻情感,聚焦人物内心,弘扬爱国情怀,使观众对故事中人物的人生抉择、种种遭际、高尚品质等产生历史思考与情感共鸣。

(二)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几千年来,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这里的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以上是节目伊始主持人撒贝宁所说的话。《典籍里的中国》选取的典籍为《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论语》《孙子兵法》《楚辞》。这些古籍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深刻的文化价值。在《尚书》中,观众知晓了伏生护书宁可舍命的精神。在《史记》中,观众看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史书的坚毅勇气。在《孙子兵法》中,观众体会到孙子用兵的战略思想、以民为本的仁爱精神,也见证了他与伍子胥的深厚友谊。通过《典籍里的中国》这档节目,古籍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思想为当代中国人追求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时代精神力量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民族情感的认同。

四、审美创新:融汇多重审美文化,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一)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享提升审美境界

文化是人类社会中相对经济基础而言的一种上层建筑,它具有不同的样态。精英文化主要是指以文化精英为指向的群体创造和享有的文化。主流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中被提倡且起到主要影响的文化。而大众文化是指以媒介传播形式,使受众获得愉悦休闲的一种文化形态。《典籍里的中国》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节目整体感染力得以充分传达。节目将古典文化时代代表了精英文化精髓的文化典籍引入节目中,以“演剧”这一通俗化的表达形式,叙述曾经难以理解的古语。节目让观众知晓了古籍中蕴含的内容和深刻意义,解答了观众对于古籍经典所存有的好奇与求知,同时也是主流文化认可和接受的过程。节目借助大众化的视角和传播机制呈现了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观众通过通俗鲜活的形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在审美愉悦的基础上受到了教育,提升了审美境界。

(二)雅俗共赏的审美风尚引领观众的审美追求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也是高雅与通俗的关系。电视文化类节目是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传递人文意识和文明成果,并使其通俗化传达的节目类型。真正能达到雅俗共赏的节目必然是高质量的节目。电视文化节目作为建构当代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高质量、高水准的节目制作,则不会受到观众的欢迎和青睐。《典籍里的中国》将高雅文化的背景与大众喜爱的影视化手法相结合,形成了雅与俗的平衡,完成了对高雅的古典精英文化的当代通俗化、感性化的表达。以综艺的形式与电影化等艺术手段搭建起艺术结构和审美特色,将节目进行人性化和情感化的表现。空间设计、演剧形式、视听呈现的创造性运用带来了极强的沉浸式体验和高度凝练的艺术表达,掀起了新的审美风尚。节目营造了雅俗共赏的审美结合点,使观众了解经典文化,讨论经典文化,传承经典文化。

五、结语

作为一档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切实关注到观众的需求和感受,以观众为导向,尊重观众的情感需求,把握了观众对于高质量文化类节目的感受规律,在节目形式的设计和内容的传达上追求创新管理,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在感性工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电视节目制作者应不断调研当前市场大众的喜好,研判观众的情感需求,把握创作、传播、接受的最新动向,总结规律性认识,才能持续创新和进步。

注释:

①苏建宁,江平宇,朱斌等.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01):60-63.

②李砚祖.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J].新美术,2003(04):20-25.

③汤凌洁.感性工学方法之考察[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④[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7.

⑤尹鸿.解读电视真人秀[J].今传媒,2005(07):14-18.

猜你喜欢

典籍工学感性
盐工学人
——宋辉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