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毕业生城市适应状况个案调查
2021-01-31李忆红
李忆红
(辽宁省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 项目服务部,辽宁 沈阳 110003)
在社会学中,社会适应行为是指个人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行为,是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达到其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程度的能力水平的反映。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大学毕业生在城市适应方面的状况,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访谈8 位留在城市工作的农村大学毕业生,从环境适应、文化适应、心理适应三个方面了解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以帮助农村大学毕业生更好地融入城市,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一、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城市适应现状
本文研究的8 名农村大学毕业生均毕业后留在北京、大同、徐州、郑州、赤峰、沈阳等城市工作,毕业年限均在5 年之内。8 人中男性5 人,女性3人。其中,4 人为本科学历,4 人为高职专科学历。研究通过面对面访谈和微信、电话沟通等形式于2020年3月至5月进行。
1.环境适应存在生活和工作瓶颈
研究从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两方面来了解研究对象的环境适应情况。结果显示都存在适应困难问题。
在生活环境适应方面,8 名农村毕业生都表示从学校这个气氛融洽的集体中独立出来,普遍感受到城市的陌生,感觉突然没有了依靠,缺少归属感,无法尽快找到新的平衡点。其中,住宿问题是他们生活适应中最大的问题,8 人中2 人单独租住,6 人与他人合租,但无论哪种形式,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都存在着诸多烦恼:“合租不太方便,很多时候需要小心忍让,避免发生矛盾,弄得一天天心情挺紧张”;“一个人租房子,每个月房租压力挺大,还要习惯一个人的生活,下班回家没有室友有点孤独”。
在工作环境适应方面,由于8 个案例都来自农村家庭,亲戚朋友很少能够提供建议或意见,职场问题只能靠自己解决,所以开始工作时会比较迷茫,找不到头绪。其中最突出的困难是工作技能不足,虽然8 个人所从事的都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真正工作时才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存在着欠缺。4 位同学表示“大学期间,平时上课时也没有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等真正工作后,才发现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太少,本来实践经验就缺乏,基础知识又没掌握好,结果工作之后不但学习、接受新东西困难,很多明明学过的东西也不会操作”。
2.文化适应呈现不同状态
美国学者雷德菲尔德对“文化适应”做出如下定义:个体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当初生活的文化不同的异质文化中之后,个体对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做出有意识并且有倾向性选择和调整。总结起来,8 位农村大学生由于工作时间不同而在城市的文化适应中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开始积极乐观。8 位农村大学生中有2 位刚刚工作半年左右,他们对城市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新鲜与好奇,觉得不用再受学校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约束,“留下来工作我很开心!”他们乐于与周围的人交往,学习动力也很强,希望能够尽快建立起新的人际交往圈子。
前期紧张困惑。短暂的积极乐观时期过后,随着对工作与周围的新鲜感逐渐消退,他们开始进入紧张与困惑时期。1 位毕业生已经在远离家乡的江苏工作一年左右,本身南北方的差异就比较大,特别是文化与风俗与北方截然不同,在经历了积极乐观的新鲜期后,本身所具有的一些传统乡村文化和北方文化与城市社会文化和南方文化发生碰撞,甚至产生一系列的矛盾。“我挺困惑的,他们饮食娱乐、待人处事的方法都和我想的不一样,说的方言我也听不懂,不知道怎么办”。
中期停滞不前。2 位毕业生已经在城市工作了两年半,他们对城市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接触与了解,逐渐感受到现实与期望的差距,挫败感导致他们的情绪处于低落时期,文化适应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有个同事之前我帮了他好几回,可在领导面前他总是把我干的活全揽在自己身上,还在背后不止一回算计我,我都要气死了!可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也不能说辞就辞了。挺郁闷!”
后期重建信心。3 位毕业生的工作时间在四年以上,访谈发现,随着对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了解,他们不断地反思和调整,开始学习并接受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对城市的适应能力开始提高,自身的信心慢慢恢复,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对城市产生归属感。“我现在才慢慢感觉到自己属于这个城市了!”
3.心理适应面临较大压力
(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梦想频受打击。在当前整体就业形势不很乐观的情况下,作为非名校毕业的8 位被访者,工作的选择有时很难如己所愿,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要想留在城市,他们大多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但他们又不甘心受困于发展前景不好的工作之中,因此总是在不停地奔波、寻找,内心常处于不安、焦虑之中,睡眠和食欲也受到影响。访谈发现,5 位工作两年半以上的毕业生平均更换工作3.2 个。1 位女性被访问者说:“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是当一个女强人,未来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但社会是现实的也是残酷的,目前我只能先找一份相对稳定点的工作,身在异乡,先养活自己才是首要任务”。1 位男性被访者说:“毕业之前从没考虑过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想的都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但工作之后才发现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我现在工作还没稳定,家人就开始催我找媳妇结婚,要在城里买房子我根本承担不起高额的房价,连首付都交不起,压力巨大啊!”
(2)背负家庭期望害怕失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中国父母的共同心愿,父母都希望自己子女的生活一代比一代好,这个特点在农村体现得更加明显。父母本身就是农民,亲戚朋友也大多是农民,一个农村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是很不容易的,甚至好几代才培养出一个,被调查的人中有6个都是这种情况,占调查者的四分之三。他们真可谓是集众望于一身,不仅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还承载着家人朋友的理想与期望,好像生活根本不允许他们失败。两位被访者的家长表示:“都大学毕业了,总得比同村打工的孩子挣钱要多不少吧,要不就白上大学了!”1 位被访者说:“我在迈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身上就承载了父母和所有亲戚朋友们的厚望,他们都希望我在毕业之后能在城市落脚,有自己的一番作为,我也想尽快证明自己的实力与价值,不想让家人和朋友失望。”
背负着家庭的期望,农村大学生非常害怕自己让别人失望,因此给自己的压力就更大。
(3)面对激烈竞争准备不足。“以前生活在校园里,只是听说社会上的竞争很激烈,但却从未真正体验过,直到我真的工作之后,才体会到‘竞争激烈’的真正含义……”1 位从事金融行业的被访者说。从事证券、基金这一行业需要灵活的头脑和广泛的人脉,还要有坚强的内心,而这位被访者天生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爱说话,这使得他开始工作时没办法扩大自己的人脉,无法取得好的业绩,因此又着急又恐惧。经过四年的磨练,现在的他已经变得善于沟通交际,工作业绩也大大提高。他说:“我们要习惯在城市高楼林立的环境中,就算彼此住得很近,也依然可能是陌生人,不再像以前生活在农村,左邻右舍全都熟悉。同时,也要去习惯工作中怎样与人交流,才不至于太过表现自己或者让自己太过内向。”
二、农村大学毕业生城市适应困难的自身原因分析
1.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8 位受访者均来自于普通高校,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都不够扎实,特别是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当询问他们是怎么完成大学学习时,他们普遍反映大学的学习氛围比较轻松自由,上课时老师要求也不高,平时的作业都是敷衍一下就过关。即使是比较紧张的期末考试阶段,老师也会给划出考试范围,自己只求不挂科就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都是碎片化的,导致工作之后不但学习新知识困难,就连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都不记得,实践操作也不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欠缺,导致毕业生在工作时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
2.角色转换准备不足
人的一生要扮演很多个社会角色,最重要的就是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一个转变。对于农村毕业生来说,还要面临着从“农村人”到“城市人”的双重的角色转换,这就需要在学校期间提前做好心理上、行为上、知识技能上的各种准备,但从现在情况来看,被访者们都是在没有做好准备或者是根本没想过做准备的情况下就直接步入社会,成为了“职场人士”,因此必然会在单位管理、人际交往、工作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角色转换难的问题。
3.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大学生都会对未来充满憧憬与幻想,把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想象得过于简单和理想化,5 位被访者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他们在毕业之前把社会想象得过于美好,以为职场就和自己在电视中看到的一样,甚至把未来的职场想象得更加偏离现实。但等他们真正迈入职场,发现梦想被打破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样去进行客观分析、主动适应环境,反而是去抱怨、批判,从此精神受到较大打击,低落、消极情绪反复出现,难以缓解。
三、解决农村大学毕业生城市适应困难方案
农村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一段时间内因环境、文化和心理等因素很难适应城市生活,不利于毕业生健康良好的发展,也不利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进步,为此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学校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普通高校大多为应用型高校,因此应该将理论知识的讲授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理论知识,学校应提醒教师从严要求,通过多种考核方式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系统地掌握。同时,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多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机会。学校应该与专业相关企业联合起来,让学生能够随时了解社会需要和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企业也可多提供给学生一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又能够缓解企业招人难的问题。
2.家长应转变传统思想
在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上大学也只是人生的一种选择。作为农村大学生的父母,要改变“上大学就是光宗耀祖”传统的思想,要随时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不要认为大学毕业了就一定能有个好工作,就能挣很多钱,也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子女与同龄人相比。要主动关心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不要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和家庭的全部期望都强加在孩子身上,帮助子女卸掉一些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3.大学生应不断完善自身能力
一是要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未来的安身立命之本。大学生必须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余时间可参加一些企业的兼职,提前锻炼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是提高角色适应能力。在面对“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时,要克服内心不必要的压力,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角色的转换,随时向周围的人请教不懂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在面对“农村人”向“城市人”转变时,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因为身份的不同而感觉自己低人一等,对于不同于城市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要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慢慢进行调整。
三是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学习一些缓解不良心理状态的具体方法,多寻求朋友、家人的帮助。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未来的发展目标与计划,不要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要随时关注城市发展的动向,不要让自己的理想与社会太过偏离;多从自己身上寻找不足之处,加以改正,争取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