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节日文化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功能与路径探究

2021-01-31汪晓萍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价值观育人

◇ 汪晓萍 ◇

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复杂性更强、风险性更大、模糊性更甚的时代:这些时代特征对大学生心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也提出了更多期望。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儿女的情感基因,被深切认同,具有触动人心的育人力量。节日将分散的群体成员聚合起来,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氛围,每个人都能在其中获得文化归属感,节日所蕴含的知识、价值、精神、情趣等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演练,在一次又一次的仪式活动中得以强化与传承。充分认识与发挥传统节日文化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优势,是对立德树人新要求、新期待的积极回应。

一、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心理育人功能

节日是被赋予了特殊文化意义的日子,是在特定的时空中,由一定的群体成员共同参与,具有某种特别的共享形式与突出的文化特征,周期性举办的公共性活动。在千百年的不断传承与积淀中,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元节、重阳节等为代表的中华传统节日逐渐形成,这些节日多与岁时民俗、生产祭祀、情感寄托、英雄崇拜、宗教禁忌等相关。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节庆风俗吸纳了历史、哲学、宗教、伦理等多种文化元素,并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更明显地向休闲娱乐化方向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增加了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具有独特文化气质的节日,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了更高的文化心理价值。这些传统节日不仅在中华文化延续、传播、教化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心理价值,通过定期举办的节庆活动,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在心理育人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为大学生人格完善提供文化滋养

大学生已步入成人阶段,开始置身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些成长的困境。如面对各种利益抉择时可能会迷失自我,面对各种诱惑时可能会眼花缭乱,面对各种荣辱是非时可能缺乏清醒理性的认识,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可能会随波逐流,面对未来时可能会彷徨茫然,要顺利突破这些成长困境,拥有健康人格是关键因素。

立德树人的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能力、性格、爱好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人格的健康发展是人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方面,是心理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健康的人格主要表现在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对事情等具有积极的态度,如对世界报以积极的态度,乐于学习新经验;对他人抱有积极态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积极的态度对自己,能自知、自尊、悦纳自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人生目的;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能够调控情绪、管理情绪等。不仅建党节、建军节等红色节日对健康人格的精神滋养有着重要作用,其他节日也同样具有这一功能。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充满家国情怀,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团结和睦等积极态度与精神资源,为时代新人的人格健康发展提供着丰厚的精神滋养。同时,人们会在节日娱乐、团聚的时候纪念历史上对社会进步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如清明节因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而形成的插柳风俗;为纪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赴汤蹈火而牺牲的革命先烈而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的仪式等。这些不同时代的优秀代表被尊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对他们的崇拜、纪念不仅是对其杰出贡献与精神品质的肯定,也为社会树立了崇高人格的示范与标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和情感动力。

(二)为大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提供价值引领

身心尚未完全发展成熟的大学生群体面对诸多困境和各种冲击,需要教育者积极引导,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个“扣子”就是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①《〈法制晚报〉:习近平五四到访北大,强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北京大学新闻网, https://news.pku.edu.cn/ztrd/xxgcxjpwszyjhjs/4736-282753.htm.2014-05-06.

大学生面临的是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尤其是互联网 “去中心化”“开放”“共享”等特点,客观上削弱了主流价值与思想的引领力,导致部分低级趣味的信息弥漫在网络空间,容易误导青年群体,导致其思想走偏。现实中,许多青年人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价值观失衡、价值观混乱、思想极端、理想信念缺失。第一粒扣子如果扣不好,就会导致自我迷失,出现认知狭隘片面、情感不稳定、自信心不足、意志力不坚定等各种心理状况,而这些心理状况的出现正是催生心理问题、放大心理问题,甚至让普通的心理问题演化为心理危机的重要原因。北京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徐凯文老师在一次演讲中描绘了他遇到的“空心病”患者:他们“非常优秀”“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情绪低落”,具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在哈佛大学任教十年的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描述了当下美国的“优秀大学生”,“在那层不可一世的自信和完美无缺的光鲜外表下,寄居着令人窒息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①〔美〕威廉·德雷谢维奇:《优秀的绵羊》,林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4-6页。这些现象背后都与价值观失衡、理想信念缺失有关,正如徐凯文老师所说,“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但是精神科的大夫对其无计可施,针对抑郁症的各种疗法对其似乎也是收效甚微,其“核心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虽然较早时期的一些心理学家强调价值中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临床实践的深入,他们也渐渐认识到价值观对心理健康与心理素养提升的重要影响,作为一种调节机制,价值观通过对心理的调节引导作用,如引领认知、调控情绪、培育情感、塑造行为等,为个体筑起了一道可以有效防止心理问题产生的防线;即使是在心理问题发生之后,也能起到预防心理危机发生的作用。处于心理危机之中的个体,若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也有利于其摆脱危机状态。价值观在个体生活中的这种基础性调节作用,“直接影响和决定人们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飞翔的性质,对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赵英,李泽敏,等:《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65页。价值观是人的“主心骨”,“是人的活动的指示器”③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3页。。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积极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来源之一,是大学生心理素养提升的良好教材。中华文明“放德而行,循道而趋”,遵从自然节律,顺天应时,适应物候变迁而设置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纷至沓来。岁时是在中国古代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生产方式共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中国人独有的时间表达。中国古人以岁时礼仪来表达对神秘自然的服从,创造了岁时文化,将自己置于自然时序的控制之下,节日的时间确定具有“月内取中、年内对称、月日同数、重月之首日”等自然韵律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文化朴素而丰富的哲学观,注重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在各种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故事中加入了充满“忠诚”“仁义”“爱国”等精神的历史人物,如寒食节纪念介子推,清明节纪念神农氏,端午节纪念屈原或伍子胥等,这些人物是历史上或传说中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代表,对他们的崇拜是对他们杰出贡献、精神品质的肯定与宣扬。这些故事强调国家、社会、家庭、自我息息相关,是荣辱与共的共同体,强调以群体、大局为重,如除夕年夜饭、元宵节的汤圆、中秋节的月饼等无一不象征着“合家团圆”“四海一家”“天涯共此时”,通过这些形式把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融入日常生活,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宽容仁爱、真诚和谐、自强不息等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具体内容如诚信、友善、文明、和谐等价值观能够帮助人们较好地适应环境,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好地解决生活、学业、人际、情感等方面的问题;爱国、敬业等则有助于大学生拥有集体观念。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中纪念和宣扬的英雄们将个人荣辱与家国天下命运紧密连接,为了家国天下、黎民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促使大学生群体明确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勇担历史使命,追寻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

(三)为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提供疗愈的环境氛围

维护心理健康是传统节日文化具有的重要功能。大学是时代新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在这期间可能会遇到学业、人际、求职择业、情绪情感等多方面的困扰。传统节日为人们抒发情感、缓解焦虑、减轻压力、调节情绪提供了机会和场所,使人们能够在一个集体的氛围中进行心理调节、促进心理健康。

1.促进沉浸体验,提高生活质量

沉浸是个人将精力完全投入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产生时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①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139-140页。。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心理健康不仅表现力善于适应环境,还强调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以及超越性。有较多沉浸体验的人,心理更健康,生活满意度更高。因此,沉浸体验是心理健康的需要,也是其标志之一。中华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仪式活动,以及围绕这些活动而设计的一系列程序。人们通过参加这些沉浸式活动,获得当下的体验感,满足心理需求。以中华文化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为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它标志着旧一年的结束,新一年的开始。它的节期从前一年的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习俗: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在节日期间,竞技、游戏更是必不可少,例如春节期间锣鼓舞狮、看春节联欢晚会,元宵节猜灯谜,清明节拔河、放风筝,端午节龙舟竞渡,中秋节拜月祭月等。这些习俗与活动打破了生活的沉闷,使单调的生活获得调剂,“节日的欢乐性质在于它身是难得的,只有基于平常日常工作日所塑造的生活,才可能有假日的欢庆”②〔德〕约瑟夫·皮柏:《节庆、休闲与文化》,黄藿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4页。,沉浸在这些节日氛围中,人们可以从常轨故辙中暂时抽离出来,平日的紧张、拘束、焦虑得以消除,人生的负担稍获减轻,因此能够体验到更多快乐与幸福的积极感受。

2.重塑和维持希望

希望是针对未来的积极态度与体验。这种积极的态度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个体的心理免疫力,而且即便是在临床过程中,“希望的重塑和维持对任何心理治疗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③〔美〕Irvin D.Yalon, 〔加〕Molyn Leszcz:《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第五版),李敏,李鸣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年,第4页。,其发生作用的机制在于让个体拥有积极的期望,“这种积极的期望的结果远胜过简单的想象,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服用安慰剂的作用不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而是对大脑直接的心理暗示作用”④〔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6页,第19页。。

在传统节日文化中,祈祷祈福、辞旧迎新、除陈布新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人们以各种仪式庆祝五谷丰登,渴求辟邪除瘟避毒,祈求消灾祛难,延年益寿,合家团圆,人丁兴旺,福寿绵绵。采取多种方式满足各种心理需求。《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院……以祈新岁之安”⑤刘坤,赵宗乙主编:《梦粱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9页。。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天晴地明、精神气爽,象征着新的季节、新的希望、新的循环的开始。这些祝福、祈祷活动,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让人们放下过往,看到希望,增强信心,获取生存发展的助力。

3.消解情绪、增强连接

节日还提供了消解各种情绪、增强感情连接、协调关系的良好机会。如清明节在亡者墓前的一串纸钱,盘坐坟前倾诉生人的悲欢离合、表达对先人的思念,是对内心情绪的一种释放。在我国封建时代,女子被禁于深闺,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准许她们走出封闭的庭院,出门看灯以享受多彩生活。欧阳修的诗作描绘了这一情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再如在节日中大家礼尚往来,交流生活经验,用各种方式嘘寒问暖,如文征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这里的“名纸朝来满敝庐”意为人们送来的祝福的贺卡、帖子堆满了房间。在节日期间,人们相互送祝福,送礼物,和和美美的节日气氛为大家化解矛盾和争执起到了促进作用,因矛盾、冲突导致的各种情绪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解。节日作为一种“非常态”的日子,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促进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同时,还使人们体验到一种无形的凝聚力,进一步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家庭、团体、国家的稳定、团结、和谐。

二、传统节日文化心理育人功能发挥的路径选择

注重发挥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心理功能,服务于立德树人工作,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重视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利用精神的贯彻落实。传统节日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雅俗共赏,极具包容性,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深切的人文关怀。下面将对深入挖掘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养提升、人格完善,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心理育人功能进行一些探讨。

(一)提炼融大学生身心与时代发展需求为一体的节日文化元素

节日中“保留了大量的外显的传统习俗(诸如饮食、服饰、信仰、祭祀、文娱体育等)”①范勇,张建世:《中国年节文化》,海口:三环出版社,1988年,第10页。,还交织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天文、地理等文化内涵,以及“内隐的传统思想意识的变异”②② 范勇,张建世:《中国年节文化》,海口:三环出版社,1988年,第10页。。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传统节日文化生成的时空距离越来越大,客观上导致青年群体对传统节日文化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精神与价值的直观感受弱化,直接表现为对传统节日理解的抽象化,而非具体化,是一种概念化的表述,而能够为大学生群体所接受与认同的元素往往是通俗易懂、与其身心需求耦合的,这样才能触动其心灵,而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他初中一年级时上政治课时的情景:“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③《求是》编辑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求是》2020年第17期。

对传统节日文化元素进行提炼,使其能够触动心灵,发挥其心理功能,实现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现实价值,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原则。这就要求教育者要立足新时代,以高度的政治理论素养,致力于立德树人,进行精心提炼,体现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④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就是我们开展提炼工作的指导原则。以贯彻“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这一原则为例,在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元素提炼上不能仅局限在该节日是如何形成的,人们是怎样过节,有哪些故事传说等内容方面,还要从哲学智慧、古代礼仪、礼法之变、诗词鉴赏、民俗风情、区域文化特色、美学修养等角度进行提炼与构建,不仅要重视中华古代节日文化元素的提炼,更要把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纳入提炼的范畴,为传统节日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重视节日的外在符号和物化仪式,增强心理育人效果

从传统节日中提炼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正确的价值导向,要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实现对其人格的影响和心理素养的提升,需要以学生生活为依托,需要学生亲历其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专注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鲜活起来。”①王小丽,勾正刚:《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功用与实现途径》,《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对仪式感的注重是传统节日获得认同、保持鲜活生命的基础。如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春节,大家要经历的仪式包括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年画、爆竹、祭祖、看春节联欢晚会等,仪式作为“组织化的象征活动与典礼活动,用以界定和表现特殊的时刻、事件或变化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味”②〔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76页。,在每一个仪式中,人们都寄托着美好的愿望、传递着情感,在喜庆的气氛中感受祖国国泰民安、繁荣昌盛。如扫尘表达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除夕守岁,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刻祈求新的一年一切顺遂。拜年表达尊老爱幼,传递情感。端午节前后,划龙船、挂艾草与菖蒲、包粽子、九狮拜象、游旱龙等诸多特色节庆活动和仪式,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在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精神内涵挖掘、转化、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承载这些内涵的外在符号和物化仪式的传承与更新”③陈艳:《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传承探究》,《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5期。。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要以节日为契机,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或者文化体验活动,在外在符号和物化仪式的传承与更新方面用心,在贴近某一节日文化底色、承载传统文化深刻含义的同时,要将现代的生活取向、传统节日文化的新内涵融进节日形态之中,以实现育人目的。如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利用劳动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热爱劳动、爱党爱国等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除国庆节升旗仪式等重大庄重的节日活动外,对其他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活动的设计、开展等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并逐渐成为活动主体,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开展,教师参与指导,保证活动的价值导向、积极健康及安全性。学生们在体验这些仪式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调养;在沉浸于这些仪式活动的过程中,理解、建构并亲近传统节日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且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感受中华节日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在积极参与这些主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

(三)拓展更开放流动的场域,促进心理育人效果共享

从传统节日的文化本质来看,是不同个体就同一主题,在同一时间,在共同的场域,经由集体参与而共享文化内涵,体验情绪情感的仪式活动。场域的拓展与运用有助于传统节日的心理育人效果的发挥。新媒体以其参与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个性化,极大满足了大学生的参与意愿、交往需求,成为深受大学生青睐的生活场域。

各种新媒体则突破了传统节日场域的限制,将传统节日文化的元素以更加立体、具象、多元的形态呈现出来,调动人们的多种感官,使人们以网络直播等多种方式进行参与,形成了如网络拜年、网上祭奠等新民俗。这些变化共享活动的学生参与人数更多、覆盖面更广。以抖音平台为例,2019年发布的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字节跳动平台责任中心共同完成的《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5月初,抖音平台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短视频超过 6500万条,累计播放量超过164亿次,累计点赞数超过44亿次”①石飞月:《〈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报告发布》,《北京商报》2019年5月13日。。这些新的场域让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传播半径更大,其场景化、生活化、趣味化、个性化的解读与表达,更能够引起共鸣,这为传统节日心理育人效果延展提供了无限可能。由于传统节日场域与新场域在发挥心理育人功能方面有各自的逻辑与优势,因此高校在通过节日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的时候,一方面,要将两个场域进行交互与结合,使其在内容、风格、形式等方面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实现多维互动与创造,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更为开放而流动的全新平台中,共享节日文化带来的愉悦、休闲,开阔视野,促进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另一方面,要在节日期间搭建活动平台、提供活动机会,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提供个性化的活动产品,注重在价值引导、心理元素植入、精神内涵表达等方面进行阐释、引领、建构,提供优质示范内容等,启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为节日文化在新场域里的心理育人效果提供保证。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价值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