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
——《国家宝藏》第三季的创新表达

2021-01-31段眉

视听 2021年4期
关键词:国家宝藏宝藏文物

□段眉

泱泱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留下无数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诉说着过去,也影响着当下和未来。赤子归来,《国家宝藏》第三季依然是个年轻的节目。《国家宝藏》第一季,走过华夏文明的腹心;第二季,我们看到五千年孕育的生机;第三季开播的2020年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共担风雨、共克时艰,在煌煌史册上写就多难兴邦的新一页。何谓华夏?何以中国?第三季《国家宝藏》风华开篇,从九大历史文化遗存的视角,回望我们国家与民族走过的历程,以文物为镜鉴,精准定位中国的历史坐标与世界坐标,编织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纽带。

一、展示文化韵味十足的文案功底,拉开历史画卷

孔子、孟子、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们,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照彻千万年,沐浴古今人。文案里的经典文言文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字精炼典雅,更在于文言文字背后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文言文的字词都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咂摸。《国家宝藏》第三季一打开,厚重的历史岁月感扑面而来,这些古文是文化星空中一颗颗无比闪亮的星星,讲解员张国立满怀深情的“告白”,把观众拉到了历史的故事里。“据坤灵之正位,仿泰紫之圆方,六百年紫禁城”“壮志谐风雅,咫尺筑天堂,一千年,苏州古典园林”“守婆娑净土,乘雪域雄风,一千三百年,西藏布达拉宫”……在这些文案里,在卷帙浩繁的文言卷中,记录了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四方上下曰宇,古来今曰宙”。“我们亦当尽已一技之长,使中华之天声,长共此文物而长存”。在这些古文美韵的背后,谈及文物和历史,可以帮助我们解答许多终极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观众通过观看第三季《国家宝藏》文案里的诗文,与文物对话,与文言文对话,与历史对话,无疑是得到一次次纯净的精神洗礼。

二、借文物故事抒发大国情怀,展示中华民族心、民族魂

和前两季相比,第三季最大的变化是文物的主角身份,节目组选取中华大地上的9座历史文化遗产,将中华文明放置到人类文明的坐标系里,还原可活化的历史场景,通过历史人物、文物,尽可能展现文化遗产作为文明结晶和文化景观结合体的独特魅力,体现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第三季《国家宝藏》强化了文物故事的演绎,从友好邦交到大国担当,从人物传记到百姓故事,从朝代更迭到家族变迁,从文物古迹到技艺传承等,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传奇令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些寓教于乐的故事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把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完整而有序地传承下来,这其中包含着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新时代的需要。

第三季《国家宝藏》第一期开篇展示的是故宫博物院的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历史的讲述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用深邃而不失灵动的视角引领大家远观过去、遥望未来,这需要眼界、胸襟以及热血。在演绎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时,靳东扮演的明代外交家、航海家郑和,铿锵道出:“何为礼尚往来?若贵国递来的是苏麻离青,大明自当回以瓷器;若贵国递来的是不安分的心思,大明就只能回以火器”,传达了“我们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的立场。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尤其是在2020年,这个三足炉又被赋予了山水相依、山河安定、守望相助的全新时代内涵,一声“江山安定”,看得人热泪盈眶。我们懂背后的密码,我们懂背后的意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大国的担当,这是大国的情怀。

金嵌珍珠天球仪的前世故事聚焦的是王贞仪。世界顶级科学学术期刊《自然》杂志评价她:“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她将宇宙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来解释“天圆地方”,她曾积极地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还利用简易装置研究月食,20岁就著有《月食解》一文,治学态度可谓严谨。《国家宝藏》第三季,在艺术形式光韵下向观众展现了对这些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打动人心。在华丽的形式美之外,让历史事件重新温情演绎,背后的意蕴是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我们的国家宝藏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所积淀的文化内涵、所表达的民族精神、所体现的关于中国历史的强大生命力。

《国家宝藏》博物馆和电视媒体的这一场跨界融合,演奏出一曲高山流水的合奏曲,让人感知文化的内核深不见底,但是创新的表达永无止境。《国家宝藏》铺开一条可行的路径,那就是以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精神,从而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

三、为情而造文,中华美学精神交流互鉴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曰:“为情而造文”“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他说,写文章必须是先对人、对事、对景物等有了某种心灵上的触动感发,然后才有可能寻求言语文字的表达,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有真情实感、打动人心,再华美的词藻、再精致的技巧背后,都敌不过真情一缕。刘勰重视文学语言的形式美,但是要求作者“为情而造文”,《国家宝藏》亦如此。中华美学精神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孕育出的审美精神特征,是中华民族(或国家)精神的组成部分,同时,这一民族总是陷入对其历史的永恒追忆中,每次追忆都是对它本已辉煌的历史的再次神化,以至于使这一历史成为层累式的审美记忆的聚集史。就此而言,美学精神就是中国传统的国家精神,也是其认知天下和不断反顾自身的基本起点。

磅礴的气势、深入浅出的内容、紧随实事的点睛,让第三季《国家宝藏》熠熠生辉,让人们可以在国宝中寻觅历史,在历史中浸润文明。秦始皇陵博物馆——刀光剑影无踪迹,金戈铁马入梦来;殷墟博物馆——莫问商人今何在,中华血脉遍神州;孔子博物馆——学为师表不负圣,行为世范皆为贤;布达拉宫——西域雪莲映日艳,不惧寒风别样红;三星堆博物馆——望穿秋水望九天,遥指银河泪涟涟;西安碑林——乌石金刀一相见,留下文章万事传;敦煌研究院——敢问飞天去何处,洒满人间遍地福;苏州博物馆——车马喧嚣不入耳,醉卧山林看斜阳。

第三季的《国家宝藏》在艺术光韵形式下反射文物背后的故事内容和节目主题,深含意蕴。历史性、学术性、探讨性相结合,有深度,有品位,有内涵。在冷冰冰的文物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温情和感怀。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新时代需要什么?随着《国家宝藏》这一节目的播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欣赏国家宝藏、探讨国宝宝藏、保护国家宝藏的行列中来,这也说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以及自豪感都上升到了另一个层面和高度。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植根于中华大地,同世界文明相互交流。物质文明丰盈,精神文明亦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认为,中国哲学中“和而不同”的哲学渊源与审美追求,反映了中华文明以“和”为内涵的世界观,体现了与排斥“他者”狭隘文化观不同的与人为善的文明态度。面对全球疫情的考验,中国伟大的抗疫实践中隐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用责任担当、爱国情怀、家国理念,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国家宝藏》第三季文物故事背后见人、见情,它以守护璀璨宝藏为己任,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担当,极其关注中华文化,极其重视民族文化;它还以民族文化为骄傲,以民族文化为自豪,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个人,所以我们得宝藏,得历史,得文化。

四、结语

如果说《国家宝藏》前两季奠定了其在文化节目领域的领头地位,第三季则迸发出一种更为惊艳的历史观、大局观与角色观。《国家宝藏》第三季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创新、出发,笃信“文化内核”与“创新表达”的铁石相击,碰撞出更为灿烂的火花,努力将建设文化强国的“大写意”绘制成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文物是文明的实证,是交流的镜鉴,是以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不可多得的“兼容载体”。节目用浪漫到哭、恢弘至极的手法告诉观众,我们这个国家,从来不缺低头赶路的人,也不缺仰望星空的人。

以史为镜,可鉴今朝。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需要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的今天,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我们需要抬头仰望满天星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找历史参照。“或许回望祖先们走过的历程、留下的创造、挥洒的情感、坚守的风骨,更能让我们体认中华民族究竟曾为世界文明贡献过什么,而今天的我们又究竟该为后世子孙留下些什么。”第三季《国家宝藏》引领我们一起跟随九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共同探索“何谓华夏,何以中国”。

猜你喜欢

国家宝藏宝藏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文物的逝去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
文物失窃
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