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给娱乐至死的“奶头乐”电视节目降温
2021-01-31蔡金娥朱俊伟邱亿天
□ 蔡金娥 朱俊伟 邱亿天
一、娱乐至上时代造成的不良影响
新闻传播媒介一共经历了原始媒介、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以及网络媒介六个阶段,媒介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展变化。在印刷时代,人们沉醉在文字的魅力中;从电子媒介开始,人们逐渐沉迷于电子影像,影像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和承载的信息量是印刷内容本身无法比拟的;网络媒介下,新媒体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传播媒介,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嬗变,人们开始无条件地信任网络内容的权威性,并依赖网络带来的经加工处理后的简洁有条理的信息,比如微博热搜、新闻头条等。
从电子媒介到网络媒介,从电视时代到网络时代,跨越时代的门槛不再高不可攀,一台手机,老少皆宜,人人都可以是导演,以至于社会呈现出了“全民娱乐”的状态。网络时代使电视节目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电视节目的呈现渠道不再局限于电视台,“网综”的诞生意味着娱乐性质的增强:网综制作成本更低,二次传播途径更广,宣传发行的方式更多元,制作团队将“明星效应+真人秀”当成了制胜的标准配方。热搜的排名和观众的关注度决定一档节目的成败,于是电视节目开始靠明星嘉宾参与激烈游戏,给观众提供短暂的视觉刺激。比如某综艺一味追求带给观众的刺激感而忽略嘉宾的身体状况,最终导致演员发生意外,抢救无效死亡,造成了巨大的舆论风波和行业震荡。
在互联网全面发展的今天,大众传播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手段,电视节目具有广泛而稳定的受众。当今,娱乐类电视节目尤其是真人秀占据了电视节目的主要市场,成为人们娱乐的主要阵地,但随着娱乐类节目的发展,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电视适合娱乐,但不能让电视成为娱乐的附庸,在娱乐的表面之下,文化的内核何去何从?中国的民族自信根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去粗取精,传统文化不仅是印刷在书本中的字眼,更应该是内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历史给艺术以无穷的创造空间,娱乐永远都只能是文化的附庸。唯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是打破娱乐至上的“法宝”。
二、传统文化赋予电视节目新的活力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此后,文化类节目逐渐大规模高质量地出现在大众视野。文化类节目的出现,打破了“娱乐至上”的电视节目现状。文化类电视节目以综艺为表现形式,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内核,唤醒了人们对于文化和生活的思考。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得益于传统文化——诗词所带来的魅力,同时舞美中以水墨动画为片头,通过传统文化元素来展现意蕴,使节目更具吸引力,不再是娱乐观众。通过竞赛的节目形式,以传统文化的内容来唤醒人们心中的民族自信和对于自身以及社会的思考,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2017年《国家宝藏》一开播就备受好评,尤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豆瓣评分高达9.1分。《国家宝藏》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博类节目,通过演绎国宝的前世今生,将国宝蕴含的文化底蕴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如由十七种工艺制成的“各种釉彩大瓶”展示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开放包容的心气和敢于创新的勇气,“越王勾践剑”展现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忍辱负重,因为赋予了文物全新的展现方式,所以格外动人。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底蕴深厚的民族,时间积累的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创造力与广阔的创造空间,传统文化让当今我国的电视节目从主题选择上有更大的选择性,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书信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见字如面》从我国的书信文化出发,展现书信的魅力和信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展现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比如写给父母的信中提到“情之厚如斯,百世难偿还”,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经典咏流传》从我国的诗词出发,展现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儿行千里》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家风”文化出发,展现“家”的深刻内涵。《百心百匠》从“匠心精神”出发,展现优秀的传统技艺。传统文化对我国电视节目的意义就在于使创作题材多样化。放眼当下,电视节目“抄袭”的新闻频频出现,原创的电视节目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带给我国电视人的意义便在于此。
从节目的表现手段来看,无论是从音乐、舞美还是服装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都能使观众眼前一亮。传统音乐的运用能给节目带来深厚的历史感,同时也能更契合节目所呈现的内容。比如在北京卫视的文化类真人秀《传承者》中,我国传统优秀剧种、乐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节目中呈现,传统音乐在视听媒介生态中体现了鲜明的艺术价值。电视节目常在舞美和服装上添加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使我国的节目相比其他国家更具辨识度与创新性,同时,传统文化元素的加入不仅能丰富节目的表现手段,而且能带给观众文化自信和底气,提升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
三、传统文化赋予受众思考的能力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粗鄙的娱乐时代,无处不在的综艺节目正在谋杀我们的思考。”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指出,“毁掉我们的,正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随时随地只要打开一个视频软件就能获得娱乐的时代,可怕的不是电视展现的娱乐,而是所有的内容都用娱乐的方式来呈现,严肃的论述无人问津,而娱乐过后只会剩下空虚。
1995年,美国战略问题专家布热津斯基提出了“奶头战略”,一是发泄性娱乐,比如鼓励暴力游戏、口水战等;二是满足性游戏,体现为拍摄大量的偶像剧来蛊惑人,对于明星丑闻大肆报道,播放很多真人秀等大众娱乐节目。通过感官上的刺激,使人们沉溺于视觉享受,从而丧失思考的能力。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步入了“流行偶像时代”。现如今,电视节目中能够占据主流市场的往往是明星真人秀节目,思考成为少数人的行为。“娱乐至死”,这样近于狂热的社会现象俨然已经演变成尾大不掉之势。
打破这一状态的正是文艺节目的崛起和节目中传统文化所构成的内核,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传统文化带来的娱乐不是为了制造笑料而一味追求媚俗,它是在高雅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传达出的是具有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内容。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间离效果”,指的是让观众看戏,但是无法融入剧情。布莱希特认为,间离的过程是人为疏远熟知的事物,以使原本熟知的事物变得费解,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传统文化与综艺节目的结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间离效果,传统文化是严肃的,严肃知识将观众和综艺节目带来的娱乐效果隔离开,使受众能够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节目灌输。《国家宝藏》等节目是严肃话语的另类体现,尽管和娱乐节目一样用明星来吸引眼球,结合情绪辅以音乐,仍然和普通娱乐类节目模式相一致,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加入,打破了“娱乐至死”的怪圈。
四、把关人应树立文化自觉,坚守文化自信
近年来,中国电视节目一直处在西方电视文化的强势影响之下。从正面来说,西方领先的电视文化,鞭策了中国电视节目的客观发展;从负面来讲,我们的节目制作一直为西方所裹挟,在跨文化对话中,“真空失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有不少学者、媒体工作者甚至政府官员在反思的基础上倡导过“民族优势”“中国文化”等,但由于缺乏有力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只停留在表面上,始终在西方语境中挣扎,无疾而终。
过去几十年由于社会、政治和经济全球化的自由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这一时期恰逢中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高速的经济增长使人们精神财富的提升速度并没有跟得上物质财富增长的速度。这种“脱节”最终可能导致电视节目“把关人”在思想上盲目追随、道德行为变形和社会礼仪失范等现象。
价值取向上的偏颇会导致当代节目制作人社会责任感的弱化,突出的表现是“重个人价值而轻社会价值、重个人利益而轻集体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一带一路”建设时提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文化不仅是社会道德的核心要素,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一项历史任务,并以此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从宏观层面的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来看,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达到“文化自觉”,才有可能有效避免文化冲突,实现真正的文化融合。对微观层面的个体而言,作为传播文化主体的“把关人”,只有培养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才能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文化语境,才能辩证理解其他文化;只有提高自身的文化选择能力和文化素质,才能将有思想深度的内容呈现出来。
五、结语
娱乐性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文化的补充和附庸效果,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在电视节目中的体现就是使我们快速跳出“娱乐至上”的认知误区。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能够使我国的电视节目创作空间更大、题材更广、表现手段更丰富。在当今以“娱乐为王”逐渐过渡到以“内容为王”的社会,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电视节目无疑是一剂解腻良方,能够有力地唤起观众思考的能力,提升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