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社会发展观的理论意蕴与时代价值

2021-01-31黄志敏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协调开放共享

张 浒,石 娜,黄志敏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加快发展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发展观是人们在一个时期内对发展目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道路等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正确的发展观对于指导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意义。

1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人类对于发展的研究源远流长,而作为当代社会科学意义上的发展观研究则是从20世纪中叶兴起的。二战结束之后,广大亚非拉国家在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之后,纷纷开始探索摆脱贫困、强国富民的发展道路,由此逐渐形成了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相关学科,如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日益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与此同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日渐凸显,人们普遍认识到要应对这一系列挑战必须从更多的视角去探索人类的发展理念和道路,因此,发展社会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研究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学术热点。

我国当代社会科学意义上的发展观研究是伴随着新中国的建设探索实践开始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百废待兴的局面下开始了对发展的初步探索,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就中国如何发展提出一系列论断,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当时相对贫穷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丰富了邓小平发展理论,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面对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方面系统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发展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步伐,科学发展观也被写入党章成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世情国情均呈现出崭新特征,顺应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等都发生了变化,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依然没有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以前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状况、新问题”[1]。如何巩固积累起来的发展优势?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和效率、更加公平和协调、更为稳定和安全的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一道道发展难题摆在了我们党的面前。

发展起来的优势必须要用发展的办法去巩固,发展中的难题必须要用发展的办法去破解,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的正确科学与否对于发展成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着眼这一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许多新的有关发展的理论和观点,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形成了习近平社会发展观。

2 习近平社会发展观的理论意蕴

习近平社会发展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观的基础上、在全面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准确把握新阶段我国发展环境和现实境遇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所做出的进一步价值判断和形成的总体看法,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其内容包括发展的主体、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标等等,系统回答了当代中国为了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如何发展、如何检验发展成效等重大问题,是指导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其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其关键词和灵魂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1 对“为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人民情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亮底色,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价值选择。习近平社会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史观、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和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当代中国共产人的奋斗目标。

以社会主要矛盾、基本国情以及时代主题为基本依据来谋划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发展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做出“基本国情三个没有变”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2]”进而在党的十九大上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同时也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的“变”与“不变”是谋划“为什么要发展”的重要依据,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要想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必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使发展达到新水平新高度。时代主题也是我们党谋划发展的重要依据,关于时代主题,习近平曾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提出这样的观点和呼吁:“环顾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包括最近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发展”[4]。

2.2 对“如何发展”的进一步探索

习近平社会发展观以辩证眼光和时代视野对当代中国“如何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提出一系列发展的新理念、新设计。

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新形势新特点,提出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阐述了新发展理念,强调新时代必须坚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5]。其次,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环境和特点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展告别了高增长时代转向了“变方式、调结构、换动力”的阶段,为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决策,提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效变革和动力换转,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和科技创新力。再次,提出“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从现在开始用前后续接的“两个十五年”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并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对第一个“十五年”作出远景规划。在国际上,倡导同心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呼吁实现合作发展、和平发展、永续发展、公平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全面发展。

2.3 对“如何评价发展”的进一步阐释

习近平社会发展观从人民性的角度出发,把人民的生活质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发展成效的核心标尺,强调发展必须得到人民的认可,让人民满意。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6],什么样的发展才是高质量的发展,关键要看是否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根本利益,归根到底需要人民群众的评判和认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发展目标都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检验的标准除了经济的提质增效以外,还要看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均衡性、可持续性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能否实现全民的共享、全面的共享成为检验发展质量的核心标准。

3 习近平社会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3.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习近平社会发展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科学性、真理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与时俱进。第一,创造性地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判断,这是继新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做出了时代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第二,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价值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三,提出新发展理念,并将这五大发展理念看作是一个互联、互动、互促的整体,既要一体化的谋划贯彻,同时又要根据实际抓住重点、寻求突破,其中“创新”处在首要位置,是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挡”。第四,深化了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战略安全和国际竞争主战场的高度。第五,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也强调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现实条件下,人类探索现代化的道路应该有多种模式,世界各国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

3.2 坚持了人民的主体性

习近平社会发展观从三个方面坚持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核心价值,着眼于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为绝大多数人谋发展,充分彰显了人民的主体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首先,习近平社会发展观坚持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7],坚持发展必须要依靠人民、汲取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其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宗旨,强调人民至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持把为人民谋幸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作为度量各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从实践层面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事业不断发展,民生质量持续提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人民群众收获的民生红利前所未有。再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人文关怀,即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社会发展观追求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要求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为每一个人创造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感受到幸福和荣光。

3.3 推进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社会发展观明确了我国进入到新发展阶段之后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阶段性任务、发展步骤、战略基点等重大问题,其所引领的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必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强调改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也是习近平社会发展观的逻辑起点。关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国发展走到今天,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改革不断前进也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8]。改革创新也是将发展理念转化为发展实践的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发展前进的每一步都需要改革创新来赋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党治军,祖国统一……无论是哪一个领域的难题,都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破解。关于发展的目标,把实现“两个百年”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每一个中国人的奋斗目标。关于发展的战略步骤,谋划了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用两个“十五年”实现发展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关于发展格局和战略基点,党中央深刻洞察世情国情的变化,深刻把握世界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复兴全局,深入分析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机”与“危”,做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提出着力构建以国内为主、内外联动的新发展格局,为我们有效应对风险、确保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提供了基本遵循。

猜你喜欢

协调开放共享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与法律规范协调问题研究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