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四川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问卷调查

2021-01-31罗英罗玉洁叶芳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形势教师队伍政策

◇ 罗英,罗玉洁,叶芳◇

近年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聚焦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对高等学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全局性和重大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①《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7.html. 2018-04-13.②《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8877.html. 2020-01-16.“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及时、准确、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发挥着独特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既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改革,也直接关系到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质量。落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政治使命、教学使命和育人使命,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近年来,笔者积极探索并主动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总方向,以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首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为依托,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困境,从资源配置、思想转变、平台搭建、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新时代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说明

目前,全国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在规范化管理,尤其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差异较大。为全面了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的现状,2019年课题组受教育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开展调查,主要针对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性、“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课题组借助“问卷星”调查工具,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类型高校的3502位思政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四川省样本599份。文中的数据及信息一是来自四川省的样本,二是笔者及团队通过四川省“形势与政策”课程研究会、省教育厅组织的教研室主任培训会、省“形势与政策”骨干教师培训会等,深度访谈35名教师,所收集的素材、样本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

(一)时代的新要求与实际的师资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新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总体上不断壮大,但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结构比例失衡、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理论水平不高等问题。结构比例失衡体现在专职少兼职多、教龄短、学历层次不高等方面。调查显示,89.6%的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其任课教师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专职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等担任,其中思政课专职教师占比33.9%,而“形势与政策”课程专职教师仅占5.7%。该门课程授课教师年龄集中在35岁以下,仅有32.3%的教师从事该门课程教学5年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初、中级占比74.8%,高级职称占比25.2%,且有26.21%教师最高学历所属的学科专业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所需专业背景毫不相关。部分教师因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教育背景较为单一,教学经验和学术能力有限,对时事热点的讲解往往停留在普遍性知识讲授和事件描述上,缺乏对内容的重难点把握和深度解剖。

(二)课程时效性强与权威教学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特殊的要求和鲜明的特色,一是理论武装时效性强,二是释疑解惑针对性强。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必须“常新保鲜”,要紧密结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党的建设新举措新成效、经济社会发展新决策新部署、国际形势新动态,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准确把握和调整教学内容,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充足且具时效性的教学资源是保证高质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前提。调查显示,75.6%的教师认为教学中的主要困难是课程内容时效性强,备课量太大。83.6%的教师认为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必须丰富教学资源。44.7%的教学课件内容来源于时事报告、杂志社刊物内容或省内课程培训提供的课件内容,54.3%的教师以自己制作或借鉴修改的课件为主。58.93%的备课信息来源渠道以网络媒体为主,权威性不足。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授课教师要充分挖掘信息化课程资源,以深化课程时效性,有效解决权威教学资源不足等困境。

(三)教师提升诉求强烈与培训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2018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直接决定“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质量。调查发现,60%的教师选择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是出于热爱教学的初衷,但66.4%的教师仍然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单一、手段陈旧。87%的教师在过去三年内没有主持过校级及以上“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关教学改革项目,67.5%的教师没有发表过相关教学改革论文。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成长平台明显不足、师资培训提升机制不完善,难以满足新形势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64.6%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学中的主要困难是进修培训机会少,专业知识难以跟上教学需要,42.2%的教师在近三年内从未参加过校外相关培训,18.9%的高校在近半年内未开展过统一培训或集体备课,77%的教师希望加大培训频率、提高培训层次。二是由于在五门思政课中,唯独“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对应的二级学科,教师没有学科归属感,在科研上缺乏动力。

(四)队伍建设系统性要求与管理机制不健全之间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多措并举的管理机制是激发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新形势下仍有多数高校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高校存在学校领导层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不够、管理主体不明确、准入退出机制不严格、激励机制疲软、课程边缘化、教师归属感缺失等现象。调查显示,四川省内高校中,所有校领导都讲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只占16.19%,16.2%的高校由非校领导主管该门课程,17.3%的高校未设置“形势与政策”教研室,7.51%的高校该门课程教学时数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每学期8学时,32%的高校未设有新加入教师试讲制度,58%的高校未建立该门课程的教师退出机制。

三、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思想转变:瞄准成果导向,强化教师内生动力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只有激发教师能动性和创造性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育成果。成果导向是西方管理学重要理论之一,近年来被广泛用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的OBE理念将成果导向作为核心。成果导向可以有效激发沉默的大多数“低头族”变知识记忆、简单复述的浅层学习为知识综合应用、问题创造解决的高阶思维深度学习,有助于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知识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灌输性与启发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将成果导向理念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分析,以《教育部关于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相结合为依据,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和认知、价值、情感“三认同”双目标。教师应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创新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提高教学质量的内生动力。

(二)资源配置:立足课程改革,配置调整师资布局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强政治性、跨学科性、广视野性等特性决定了对高素质师资队伍的要求。传统的“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难以增强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获得感。新形势下,“形势与政策”课要敢于打破传统课堂的形式,变价值观单向传播为课内和课外立体化传播,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双主体作用,满足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诉求。

构建多元化多层级的师资结构对于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按照“内外融合、专兼互补”的原则,加强外引内培,构建专业化的校内教师队伍和专家化的校外导师队伍,统筹资源、多方协作,能有效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师资实力。“立体化三层次”的复合式教学团队包括专兼职教师、政企领导干部和校外权威专家等。高素质专兼职教师是教学团队的主体,经验丰富的高校政企领导干部是补充,国内的权威国际问题专家、特约评论员是课外延伸的重要力量,他们熟悉国家政策,对国际国内形势能深入点评、精确解读,对增强大学生政治意识发挥重要引导作用。例如,笔者所在的团队自2016年起,创新教学模式,开设“形势与政策”大讲堂,每学期举办2至4场专家讲座,经过五年的建设,已形成成熟的运作模式:由学校党委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教务处等部门共同主办,校团委和学生社团协办,“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负责具体实施。截至2021年6月,已成功举办29场讲座,校内外20000余名师生受益。已先后邀请高德毅、阮宗泽、杨希雨、李绍先、陈凤英、杨凤城、刘同舫、金灿荣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解读意识形态博弈、中美关系、朝鲜半岛问题、中东问题、中美经贸摩擦、南海问题、中国文化、信仰的力量、百年变局与中美关系等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形成特色品牌“形势与政策大讲堂”,在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的同时,对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实力和科研能力发挥着较强的引导作用。作为教育学生、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培训干部的平台,“形势与政策大讲堂”有效解决了一般本科院校高质量师资短缺的问题,为同类本科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闯出一条新路。

(三)平台搭建:健全培训机制,增强教师教研能力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对理论讲解的时效性、释疑解惑的针对性和教育引导的综合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考验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构建多维度多渠道的培训体系、搭建“学习+研究+交流+合作”四位一体式教师发展平台,促进教师内涵式成长是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一是强化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根据教师教学生涯阶段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开课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和卓越教师打造培训。对于新开课、教龄短的教师,定期组织系统培训活动,注重理论知识培训,夯实教学基本功,加强教学基本技能和方法训练、教育信息技术运用实践学习。对于教学进阶型教师,通过教学竞赛、说课比赛等反复磨课的方式打造精品,探索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二是强化教师的科学研究培训。科研反哺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教学和科研的双合力。多渠道拓展教师的理论视野和科研水平,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省市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鼓励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学府和科研机构进行高质量访学、交流。三是协同团队、发挥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团队专业背景全面、多样,有效实行集体备课制度,能整合优势资源,释放教师专业红利。例如,笔者所在团队采用多元化分层化集体备课模式,基于教学模块明确专题,分工协作。首先,每学期开课前召开2至3次集体教学备课会,邀请学校党政领导进行指导,把握方向;其次,在分专题分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专设备课负责人,动员专兼职有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具体负责一个教学专题,并在行课前召开教学备课会,由备课负责人进行示范说课,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再次,激励年轻教师承担备课任务,将搜集视频资源、视频素材剪辑等数字化任务分配给他们;最后,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岗位特色,搜集校情、学情素材,分工统一制作课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比如,在今年抗击疫情的教学专题中,院系辅导员兼职教师主动承担搜集制作师生“战疫”的典型素材、案例,将教学资源与所有教师共享,实现教学对象的针对性。通过集体攻关、协同合作,能有效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水平。

(四)制度保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执行的工作制度,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的有力保障。高校应加强内在机制建设,维护教师对自身职业的饱满热情,激发其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改革“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评价机制。一方面,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根据师资队伍的性质与特点,破除“五唯”,构建一套合理高效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严格把好准入和退出关。严格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标准,确保政治导向、政治立场正确,对拟教授该门课的教师实行试讲制度;对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把控,但凡违背教学标准者,一律退出该门课教学队伍。二是完善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从经费和政策层面加大扶持力度,改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教学科研硬软件环境,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如,在课酬方面,适当提高课时费用,有利于鼓励优秀教师加入课程教师队伍。深度访谈调研发现,“形势与政策”课酬倾斜政策,能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聚集优质教师资源。如四川警察学院,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酬实行三倍激励制,云集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推动教师由“要我上”到“我要上”的转变。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小班制”教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如笔者团队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作用,对采取小班制、智慧教室上课、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师,实行课酬倾斜。增加“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教改立项及科研基金方面的经费支持,营造良好的教研创新氛围,鼓励教师产生更多原创、有价值的教学研究成果,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质量。例如,成都工业学院借助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契机,探索设立“形势与政策”研究专项课题,提供“形势与政策”研究专项经费,推动课程建设及教师队伍教学科研水平提升。

结 语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要真正实现课程的根本任务,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新时代须从瞄准成果导向、强化教师内生动力,立足课程改革、配置调整师资布局、健全培训机制、增强教师教研能力,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师资制度保障等具体路径着手,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情怀深的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有用人才。

猜你喜欢

形势教师队伍政策
政策
政策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助企政策
政策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