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现代艺术在短视频平台的呈现特征
2021-01-31杜思伟
□ 杜思伟
一、戏仿和拼贴
拼贴与挪用技法普遍存在于后现代艺术中,以本雅明为代表的学者们主张以一种繁杂而琐碎的文本来消解艺术家的权威。如果说现代艺术是精英的、高雅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则代表大众化与通俗化。艺术家们主张兼容并包主义的拼凑和诙谐的模仿而不是大胆的创新和原创性。在后现代艺术中,拼贴就是把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元素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元素。例如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从《邦妮和克莱德》开始,电影语言由过去传统的蒙太奇转为拼贴的语言,整个影视呈现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作为现代社交软件中的热门媒介之一,抖音积聚了大众的审美期待与创新生产,收获了一大批青年人的关注。其中各种各样的配音秀就是一种后现代的拼贴,这些用户选取经典影视作品或者动漫游戏中的台词进行模仿配音,有的还会为了增加代入感在其服饰上也进行还原。一位叫“李蠕蠕”的用户多以动漫角色以及TVB的腔调,自导自演一个小剧场,而另一位叫“肉脸橙”的用户视频多是自己模拟游戏角色,达成一种戏剧化的喜剧效果。对于短视频创作者们来说,一个视频是否算得上成功,并不是取决于该视频获得了多少点赞、评论,而是取决于该视频是否引发了全民的模仿行为。例如知名创作者“阿纯”,以一个粗犷的大汉通过滤镜变成“女网红”形成反差感这种视频模式走红抖音后,就掀起了其他创作者一系列的模仿。后现代艺术气息并非仅仅体现在抖音、快手等某一条视频上,而是体现在整个平台上。如今大多数短视频把先前的影视、游戏内容当作“素材库”,观众可在短小的视频中看到各种各样对已有元素的模仿。
二、艺术权威的消散
在后现代社会中,那些曾经只有上层精英们能够欣赏的名画、音乐早已被“复制”到了千家万户中。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界限变得模糊,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话语权威逐渐被平民话语解构。在数字技术普及的情况下,艺术创作成为了群体劳动。无论创作者有着什么样的知识水平、艺术造诣,只要有手机就能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
从基于UGC模式的用户参与行为来看,人人都是艺术创作者,公众可以通过百度贴吧、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B站、斗鱼等网络新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展示自己的创作结果。学者杰姆逊指出,后现代主义更加注重大众化的艺术追求,它拒绝天才和乌托邦,否定艺术高高在上的姿态。边缘弱势或叛逆另类者,是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主角。短视频用户喜欢抱着猎奇的心态去偷窥他人的生活,这为一些短视频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出发点。在B站上有一位叫“峰哥亡命天涯”的视频创作者,因为在深圳的三和市场体验了工人是如何生存下去的,也最为真实地记录了在深圳三和的生活情况——20元一晚的房间、当地著名的几元钱就能吃饱的挂面、早上四五点就要去抢的日结工作等。因为这样的生存条件、工作环境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是不可能遇见的,所以其视频内容吸引了一大波观众的注意。相似的还有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出现的有关农村生活的、背井离乡艰苦奋斗的一系列内容。不排除有卖惨的人设,吸引观众、谋取利益,但是在后现代文化中,这些聚焦小人物、边缘人物的短视频内容对社会底层人民进行了真实的呈现,引发了观看者对于小人物的同情、怜悯,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关注与理解。而边缘者的漂泊不定、无依无靠、安全感缺失、嫉妒苦闷等负面情绪记忆将观者唤醒,进行自我反思。因此后现代艺术的特征就是对微观叙事的书写,追求拼贴、复制与碎片化。
三、作品无深度、平面化
新媒体时代的用户更具有主动性,他们参与在各异主题的信息海洋之中,这种极具代表性的参与式文化在消解权威感、严肃感之外,同样体现了创作本身的无深度和平面化。舒尔茨在《整合营销传播》中谈到,现代社会中,在媒体视觉、听觉和技术的强大整合下,社会生活的视觉化倾向导致了特有的“近似文盲”的出现。
后现代语境的短视频中,厚重的历史感不复存在,一切只以娱乐为目的,以视觉体验和及时满足为目的,人们极易在其中丧失自我的理性思考。在这种碎片的视觉化传播中沉浸太久,导致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下降,理性思维逻辑的能力不足。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中有一个核心观点:“内爆”。“内爆”是指后现代社会中的媒体造成了各种界限的崩溃。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如浪潮般奔涌而来,10秒视频的制作模式席卷了各大短视频平台。后现代主义文化反对深度理解,追求表面。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浅层阅读无可厚非最大范围地囊括读者,并且公众又热衷于获取简短的信息,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公众对于信息的理解简单地停留在了表面,丧失自我的理解,主体性随意崩解。同时,受众的受教育层面、文化素养、生活经验等参差不齐。就算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短视频科普,也容易导致效仿的其他视频出现信息的位移,最终形成其他受众理解的偏差。更有甚者,对过去经典艺术作品进行过度的解读,甚至产生诋毁的趋向。短视频本身的“短、快”性质导致的断章取义、狭隘理解也会在整个互联网传播开来,误导用户。
四、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大众心理变化
(一)短视频的后现代性产生的基础
1969年,在美国国防部资助下,全球第一个网络“阿帕网”问世。直到1994年互联网在中国才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并逐步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对整个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着深刻的变革。
我国短视频的诞生始于2011年,在2015年迎来它的市场。2016年抖音诞生,于2017年火遍各大网络。短视频平台的诞生时间正是互联网接入我国后的十几年里,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发酵,目前短视频平台发展已趋于稳定,积累了大量互联网用户。信息传播从过去单一向度接受传统媒体的信息传送转变为新媒体时代的多向度、多渠道参与的形式。新媒体时代,主体话语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民众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任何人都可以作为信息的发起者,这种扑面而来掌控主动权的转变,使大众沉浸在短视频所带来的盛大的狂欢中,在瓦解精英主义、消解传统中享受着类似意见领袖的快感,这就为短视频的后现代性创造了条件。
(二)当下短视频后现代性聚焦的视角
1.短视频对公共事件的主观视角
学者吴亚楠在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博弈理论中谈到,“传统媒体在介入突发公共事件时所充当的角色是预警者、引导者以及动员者。较之自媒体,传统媒体所报道的突发公共事件更加专业,更加权威。自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角色有时是亲历者,即内幕消息的始发源,有时又成为了舆情的推动者。”短视频属于新媒体时代的产物,由此主要对自媒体聚焦的视野进行研究。
新媒体时代,一个公共事件在官方媒体报道之后,各大平台的“意见领袖”会从不同视角来剖析此事件。与官方“报道”不同的是,它在有限时间的短视频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性、非理性甚至煽动性,以此获取流量,而这主观性、煽动性会让大众坚定自我肩负的责任感,奋力对自媒体的观点加以传播,以满足自我的“英雄感”。
2.日常短视频的奇观化
在日常生活的短视频中,我们显而易见地发现短视频聚焦的“猎奇感”。比如快手以“表演”风格为主,如喊麦、唱歌、段子、魔术、夸张动作等,博人眼球。抖音内容形式相对多样化,最初以“运镜”这一新颖的形式受到大众的热捧,后逐渐演变为从富裕、新奇的美食美景、美女、心灵鸡汤等方面抢夺大众。
快手的“表演”究其根本是以猎奇性、夸张性引来点击量。抖音同样如此,常常以常人难以接触到的陌生化场景来刺激大众感官,比如超乎常人想象的富裕的豪宅设施是如何先进、大众难以见到的美景、以独特视角讲述心灵鸡汤等,以此取得大量的点赞和转发。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短视频APP具有的“奇观化”“新奇性”特点在当下依然清晰可见。奇观化所制造的美轮美奂、猎奇所带来的满足感使大众在这奇妙海洋中徜徉,逐渐成瘾。
3.反叛感的迎合
短视频后现代性特点之一的反叛感,使大众对现实困境产生了一种想象性解决办法。杜佩瑶认为,“后现代主义电影放弃商业电影所重视的商业利润和主流电影的教化功能。在主题上的反叛体现在反传统、反权威、反中心,以往避而不谈的同性恋、女权主义等边缘、敏感、前卫的话题被放置在影片中心,成为建构主体。”短视频内容生产上同样聚焦于边缘化主题。除此之外,形式的短小、碎片化、消解传统叙事方式、消解二元对立本身就颠覆了传统,极具反叛感。而后现代性产生的反叛快感,带给平民前所未有的话语颠覆的享受,使他们完成了对主流文化的仪式性抵抗。
五、结语
时代的变迁延伸了媒介呈现的形式和内容,后现代性在短视频平台的艺术呈现拓展了大众的视野和想象空间,提高了平民的话语权。在满足大众娱乐消遣的同时,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再创作。短视频在当下呈现出的后现代特征有利有弊,若能进行合理有效的管控,便能在市场中大放异彩。戏仿拼贴、艺术权威的消解、娱乐性等特点本身并非负面,对此进行理性引导,可以实现观者的认同与满足。欣赏短视频可以释放压力、放松享受,但是也需对其呈现的问题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