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求『道』之初心,永担育人之使命
2021-01-31毕琦蘅
毕琦蘅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区邝维煜纪念中学)
记得走进华南师范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映入眼帘的是两条横幅——“教师是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科学学院大门刻着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四句标语,对我们教育系学子影响深远。至今20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念念不忘当年未竟的梦想——将来有条件有机会了,一定要创办一所属于自己的学校。抛开应试教育大环境和框架制度的束缚,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曾经的理想去实施我们心目中美好和公平的教育。
大学期间,记忆尤为深刻的是教科院的授课。每一门课程,每一位老师,他们第一节课关于教育的宏论竟都是异曲同工的:“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所以,每一位投身教育的师范生,无论是现在的学习还是将来的从教生涯,都应保持自觉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基础教育不仅是一个人成功、幸福的基础,更是一个民族素质、一个国家未来的基础。无论将来投身哪个学段、教哪个学科,希望你们牢记教育是一门有自身内在规律的艺术,做到自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去施教;更要有担当意识,勇于投身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这些奠基性的重要基础学段……”
导师们的殷殷教诲,至今犹在耳边,如黄钟大吕般提醒着我。我以自己的专业为荣,也翘盼将来能有机会把它们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引导学生求真向善。
2005年,我以教育系毕业生的身份参加了教师招聘考试,带着面试官那句“你是一棵好苗子”的鼓励,来到了邝维煜纪念中学担任语文老师。
那时,学科背景不够“正统”和缺乏经验的我,从站上讲台第一天开始就因为不自信而极度焦虑。除了用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备课和了解学生、总结问题、改进思路,别无捷径。所以,每天都要熬夜。在这样的状态下,三年期间一直生活在怎么努力都挥之不去的阴霾中—— 三次晕倒在讲台、一次晕倒在值日站岗时,给生活与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言而喻。但是,这三年的低谷期并没有让我迷茫或消沉。反而,我对身边帮助和关心过我的好同事充满了感恩之情,对将我领进语文教学之门和助我提升教学水平的两位师父,以及历次帮我磨课、给予宝贵意见的前辈老师们感激在怀。这三年从零开始摸爬滚打,我在苦中有得的心态中积极历练自己,走过了那笼罩着阴霾的头三年……
到了2016年,我在刚接手理科班高三 (14)班时是极度焦虑的。磨合之初,同学们曾跟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老师,我相信带完我们班,以后你都不愿意再做班主任了。”我也戏谑回应:“是啊!哪有什么洪荒之力,不过是在咬牙坚持。”感恩节那天,竟意外地收到了同学们制作的小视频《感激遇到您》,孩子们在视频中回顾我与班级的点点滴滴,并配文说:“谢谢您能成为我们的班主任,以及一直以来那么相信我们14班。感恩能在高三这美好的一年遇见您,我们也一直信任着您——我们班的顶梁柱!”
百感交集的我如此表达收到视频时的心情:“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自然万物的年轮,也是教育的年轮。荷锄于盛夏,感动在深秋,积蓄能量过冬。而安然度过凛冽的寒冬,方能迎来天明之元日,希望萌于春,润物催耕,推动又一场遇合的轮回。寻 ‘道’之路,匆匆回望,感恩深藏于记忆中的每一个你,予我以温度。”
回首在邝中这一路走来的践“道”之路,每一届都留下或深刻或难忘或独特的回忆。如果把育人工作比作是河床的话,那么师爱就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晶莹、最动人的浪花,是大海富有生命的潮汐。这种师与生之间的应和,犹如烟与火般共生、相长而又相互成就—— 老师的热力来源于学生,并因学生而热情源源不竭;老师的热情又点燃同学们的学习动力,使之坚韧奋斗、努力成才。无论是有爱的同事还是可爱的学生,这书之不尽的美好,以及带给我的历练和成长,都让我感激在邝中的所有遇见。
勇敢追梦、热力不竭、收获丰盈的同时,也有迷茫思索而不得解的阶段。新高考、新课程、新课改带来的挑战以及缺乏自信的性格,常常使我进入教龄越长越焦虑的状态,尤其是教理科班时。当看到一届又一届的同学普遍存在对母语学习的轻视,我常常陷入习得性无助和自我怀疑之中。有同学曾说:“希望老师能用您那热爱教育的心灵,温暖我们一颗颗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心。”我该如何面对这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呢?我一直在反思:用考试的利害唤起学生对语文的重视,即使有一刹那的触动,这种并非发自内心的动力能持续多久?针对高考备考,似乎“术”比“道”的效益来得更快更直观,那么,在时间与精力有限甚至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坚持曾经力行的“道”?
另外,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本身需有长流常新的源头活水。但是,感觉自己总是无法静静地看书、学习和潜心钻研,经常陷入一种机械般忙碌运转的麻木状态,思考力越发迟钝,如何才能突围?2019年7月底,又做了一次微创手术,面对挑战性越来越大的德育工作和新课程教学的钻研,经常感到精力不足、时间不足和力不从心,职业生涯的瓶颈如何才能突破?
众多的迷茫和疑惑,都曾一度让我有种迷失的感觉。毕竟,理想中的“道”,并不能指导我成功应对每一个挑战。我深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不容易,需要年复一年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改变学生普遍不爱学语文、怕学语文的现状,前路何其漫漫。文学是人学,语文的“文”字也揭示了对人的灵魂塑造的思想教化之义——育人为教学之先、之本,树人比育才更重要。所以,语文是厚重的,也是沉重的,它比其他学科担负着更重的树人使命。语文教育的困局,应该就是这种塑造心灵的艰难吧。
站在2020学年的开端,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诚惶诚恐和焦虑。但是,我也相信:语文的教学远不止于厚重,它也可以是有趣和有魅力的;无论学语文还是教语文,都是可以苦中有乐的。
我亦笃信:在育人的沃土上,只要我们挥洒汗水、不辍耕耘,当春风拂过田野,学生心灵深处的种子一定会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