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阅读,图书馆何为?

2021-01-31

师道(人文) 2021年9期
关键词:纸质书籍想象

方 棠

作家张佳玮曾写过一首如谜语般的小诗:

穿越回去,

递给博尔赫斯一块

灰色如其眼眸、大小如其手掌的方镜。

告诉他

梦想已得遂行。

这里有他想象中天堂的样子——

无限辽阔的图书馆,

繁密如水中倒映的星星。

只是须得给100美元,

酬劳造镜的巧匠——

为了纪念孕育你的平原与江河,

让你品尝词语与记忆,

他们自称叫亚马逊。

熟悉电纸书的人看到此处,不免会心一笑——这首诗的“谜底”便是亚马逊公司旗下的产品Kindle,一座可随身携带的电子图书馆。

是的,如王金涛在《未来阅读》一书中所说,我们已进入了“一屏万卷”的时代。只需在屏幕上轻点几下,哪怕是上百万字的大部头书籍,转瞬之间便可收入囊中。从莎草纸到羊皮卷,从竹简、帛书到纸质书,书籍从未变得如此唾手可得、平易近人。

目前,数字阅读的原住民在不断增加,据《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统计:截至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到4.7亿……然而,纸质书的拥护者亦从未放弃自己的领地。纸张的肌理,油墨的香气,翻页时的触感,乃至笔墨的圈点和批注,造成一种读书特有的仪式感和氛围感,这是数字阅读永远无法取代的。更多的人是把“屏读”作为纸质阅读的辅助和补充,把手机或电纸书当作通勤路上的便捷之选。因此,即便电子书籍“繁密如水中倒映的星星”,且触手可及,我们依然离不开纸质书,离不开实体图书馆。如今,博尔赫斯已逝去30多年,这些年来,因为互联网,人类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大部分图书馆——他想象中的天堂——却几乎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子。虽然电子借阅系统取代了手写的索引卡片,自助借还机取代了一部分馆员,服务的逻辑却并未发生本质的转变。依然需要读者手握一把“钥匙”——某个书名或某位作者的名字,方可打开这座书籍的宝库。否则,便只能在书的丛林中漫无目的地浏览、搜寻……

在大数据的洪流之中,购物类、视频类APP早已如鱼得水、畅游无碍。它们总是能体贴而又精准地捕捉我们的兴趣和欲望,以“猜你喜欢”的方式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当然,一些书籍网站 (如豆瓣)和大部分读书APP(如微信读书)也拥有了类似的功能。值得欣慰的是,部分实体图书馆也开通了“个性化推荐”服务。

例如,自2020年底开始,当读者在上海图书馆借阅某本纸质书后,上图会智能推荐与所借图书相关的电子图书,试图真正打通“线上”与“线下”,打破纸质书与电子书的界限。当你借阅了《鲁滨逊漂流记》,系统会立刻根据智能化计算,推荐《圣诞颂歌》《道连·格雷的画像》和《金银岛·化身博士》3本电子书;当你选取了《泡脚按摩百病消》 (编号R244.1/4453),系统就会从电子书库中类别为R244.1的目录下挑选3本书推荐,还会参照豆瓣,选择评分相对较高的好书优先推荐。如此甚好。但是,当读者想真正了解某项学科或研究某位作者时,图书馆目前的服务还远远不够细致、精确、全面。

想象中,未来的图书馆不应只是书籍的仓库,它更像是一张由信息交织而成的网,一幅可以无限展开的地图。每一个名字、每一本书、每一个关键词,都可以像神经元一样伸出许许多多的触角,向四面八方延伸开去。那将是无数资源的整合、交融,是真正的“无限辽阔”。当你输入“傲慢与偏见”时,既可以找到这部小说以及研究它的论文、著作,也可以在线观看由这部作品衍生出的电影、戏剧;还可以顺着“作者”这条线,了解简·奥斯汀的影像、生平、传记、作品;或者,研究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英国文学的历史,甚至聆听相关的公开课……正如《未来阅读》书中所说:“书籍不再是白纸黑字,它变成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的一个集合。”读者以沉浸式体验融入其中,看得见、听得到甚至摸得着,阅读变得更加生动、立体、鲜活。

想象中,未来的图书馆也许是虚拟的。当我们踏入 (或在线接入)那个神圣的殿堂时,等待我们的将是一位知识渊博、和善谦逊的“导师”。他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洞悉你所有的阅读需求,为你提供最前沿、最全面的信息,帮你制定一个量身定做的学习和进阶计划……到了那时,知识的边界便是阅读的边界。图书馆将会变成在线化的、个性化的大学,不仅是阅读或休憩精神的场所,更是教育的场所。

猜你喜欢

纸质书籍想象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快乐的想象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