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发 』的课堂突发事件

2021-01-31赵礼明

师道(人文) 2021年9期
关键词:电解质突发事件同学

赵礼明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第五高级中学)

教学失误几乎是每一名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经历,有的失误无伤大雅,会让师生会心一笑,也有的失误事关重大,可能会给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创伤。但正如没有任何一名学生能够生而知之,也同样没有任何一位教师一踏上讲台便满腹经纶举重若轻。所以,淡化“失误”的痕迹和影响,甚至将其转化为一种即时呈现的“神来之笔”,应该成为老师们理所当然的教学进阶之路,当然这需要经历无数积淀反思才可能达成。

先让我们通过这样几幕场景体会教学失误的不同处理方略造成的不同教学效果:

场景1:小学科学探究模式课,老师正用鲜活生动的视频及图片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植物-昆虫-青蛙-蛇-老鹰”食物链的观念,忽然有一名男生举手发问:“老师,可是我在电视上看到过,外国雨林中的一种特别强壮的青蛙可以捕食蛇类,这又作何解释呢?”说实话这本来是一场即时生成的思维碰撞,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帮助学生建立一般规律和个别现象辩证世界观的绝好机会,即使仅仅从知识层面,也可以作为特殊环境中的食物链来呈现。但是由于教师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局限,在短暂冷场之后,教师只是空泛地表扬了这位同学善于观察生活,把林蛙捕食蛇类和“兔子蹬鹰”这种偶发事件联系起来,实际上否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仅传递给了学生错误的知识,也让本节课在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上黯然失色。

场景2:初中化学实验公开课,学生正在分组进行氧气制备实验,听课教师正在饶有兴趣地观看学生的实际操作。突然,随着一声尖利的爆响,一个塞子像出膛的子弹一样飞了出去,差点击中一位听课教师的眼镜。课堂一片寂静,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因为这一突发事件而惊愕莫名。而授课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他没有惊慌失措,反倒是平静地对全体同学发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个小组的实验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他们的操作可能有什么问题?”回过神来的同学们立即展开了讨论:在对试管的加热过程如果受热不均,可能会导致局部过热,短时间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导致塞子飞出;另外导气管堵塞或者导气管弯折程度不合理可能会导致气体不能顺畅排出,同样可能导致类似现象。学生精彩的讨论引起了听课教师足够的兴趣,甚至有一位老师笑问这一突发事件是不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这就是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素养给突发事件镀上的一层金色光环,所以教学中的突发状况的发生虽然不可预测,但走向完全是可控的,甚至可以在老师精彩的点拨中凸显原本波澜不惊的课堂无法企及的独特风貌。

场景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老师正带领学生强化认识易读错的字词,当读到“抹墙”这个词的时候,老师读作“mǒqiáng”,一位同学提出异议,因为《新华字典》明确指出当“抹”释义为“把和好了的泥或灰涂上后弄平”的时候读“mò”,所以不仅“抹墙” 应该读作“mòqiáng”,即使是“抹平”这个词当处于“请师傅把墙上的白灰抹平”类似的语境中也应读作“mòpíng”。 老师因势利导,就此问题让全班同学展开热烈讨论,经过师生多轮头脑风暴最后达成共识:单纯的“抹墙”确实应该读作“mòqiáng”,但是“请师傅把墙上的白灰抹平”不仅包含“抹”这个动作,还包含使“墙面高度平整一致”这个要求,所以“抹平”仍然应该读作“mǒpíng”。 通过这样积极的重构,原本一个稍嫌低级的知识错误就转化成了一场良性的师生互动,给学生留下的深刻印象也绝非原本单纯的讲解“抹墙”的读音所能比拟。

教师怎样才能把负面的教学失误或者突发事件转化成具有积极意义的课堂互动呢?除了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不断积累、反思、精研,同样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本着一颗慧心,敏锐应对课堂突发事件。下面,笔者试析如何成就“美丽的教学失误”的几条操作途径。

第一,坦然面对,幽默当先。每位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其初心都是要给学生以更直观的感受和更美好的体验,教学失误肯定不是教师希望看到的,但是一旦由于自身原因出现教学失误,切忌讳疾忌医,用谎言去掩盖事实,这样一旦被学生觉察,教师的学识乃至职业态度都会被他们看轻。所以,一旦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教学失误,教师一定要坦然面对,不要害怕把自己真实的一面暴露给学生,或许就是因为真诚和豁达,你可能会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例如一堂物理课上一名同学举手示意老师刚才列式计算有误,导致结果整整大了10倍,老师先是改正了自己的错误,然后用了这样两句话为自己刚才的失误批注:“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人诚不欺我,刚才A同学就是比我高明;另外大家要吸取我刚才的教训,对待学习一定要细心再信心,容不得一点马虎,试想,如果我刚才是肩负一个要害部门有关国家大计的运算,那么造成的失误可能是无法挽回的,我就成了历史的罪人……”同学们会心一笑之余,一定也能有所启迪。

第二,删繁就简,一带而过。有的课堂安排是非常紧凑的,一旦突发状况应对不得当,就会导致后续进程出现问题,致使整堂课虎头蛇尾。此时老师就应该进行淡化或者局部处理,或者留待课下做专门处理,尽量不影响课堂整体节奏。比如化学课上老师在进行钠在空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老师让同学们传递观察钠在石棉网上燃烧产生的淡黄色固体,此时一位比较调皮的男同学用纸巾做了两个纸卷插在鼻子里,还煞有其事地把举到自己跟前的石棉网用手扇了几下,好像在闻气味一样,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对于这种无伤大雅的玩笑,老师若置之不理,可能导致学生认为老师软弱可欺,在以后的课堂上变本加厉;若反应过度,将学生赶到课堂之外或者交由班主任、政教处等批评教育,那将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于是老师用了这样一段话来评价学生的行为:“同学们,刚才B同学做了一个简易的呼吸面具来防止钠产生的烟气对自己产生伤害,老师首先要向同学们道歉,没有把钠的绝大多数化合物都是无毒的这一点提前告知大家,导致B同学看到钠剧烈燃烧认为产物可能对身体有伤害;另外要给B同学提一个建议,你用纸来过滤烟气基本是没有作用的,最起码应该拿水湿润一下,这也是我们遇到突发火灾应该具备的逃生常识!”课堂继续进行,B同学悄悄拿掉了两个长长的纸卷,同学们继续饶有兴趣地倾听老师对知识的进一步阐释。

第三,因势利导,将计就计。高一历史课堂上,老师搭设平台讨论“你最崇拜的历史人物”,同学们踊跃参与,“汉武帝”“毛泽东”“爱因斯坦”“曼德拉”“泰戈尔”等回答层出不穷。然而有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我最崇拜希特勒,因为他用自己的谋略征服了欧洲!”不排除该学生有哗众取宠的想法,但客观上却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论与思考,而且以此为代表的不正确历史观在网络上也颇有市场,教师一旦应对失措很容易造成更多连锁效应。老师接过话题,用辩证的观点继续分析:“首先,希特勒的聪明才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德国的崛起是两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并不是希特勒个人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极端种族歧视和民族狂热让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陷入了战争的泥沼,无数鲜活的生命因此流逝,仅以犹太人为例,二战中被残害的犹太人达到600万。同学们,当听到这些,你还会觉得希特勒值得被崇拜么?”同学们齐声回答:“不值得!”借助这样一个突发事件,老师用事实和数字说服了学生,在丰富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有的放矢,上屋抽梯。预设失误或者冲突是有经验的老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这样能让原本平淡的课堂别开生面、精彩纷呈。高中化学必修“物质的分类”这一部分,让学生明确“硫酸”“硝酸”是电解质,而“盐酸”实际上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是一种混合物,不能归类为电解质。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点?有老师就刻意在课堂上这样“犯错”:常见电解质包含的物质种类是酸、碱、盐以及金属氧化物,所以所有的酸都属于电解质。此时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盐酸是混合物,不是不能归类为电解质么?老师适时点拨:盐酸与硫酸、硝酸同样是酸,为什么有的属于电解质,有的不属于电解质,从内在成因上分析,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进而就可以依据酸的分类中“含氧酸”和“无氧酸”的区别,含氧酸如硫酸、硝酸等按照电解质的定义进行分析,归类为电解质没有异议;而无氧酸的物质组成实际上是非金属元素形成的氢化物,这些氢化物同样属于电解质,符合“在水溶液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电解质特征,然而一旦溶于水,就形成了混合物,就不能再讨论是否为电解质。所以,一提到以盐酸为代表的无氧酸,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氯化氢是电解质,盐酸等无氧酸属于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这样就帮助学生从元素组成和概念实质的角度点明了知识点易混的核心所在,帮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实现了从记忆到理解应用的跨越。

新课改之后,各学科纷纷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仅以高中化学学科为例,“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大核心素养便意味着学生经历了高中化学学习要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这同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要更加注重正确思想和美好情感在课堂上的传递和养成。所以,教师这个职业天然便对从业者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渊博的学识,更重要的是科学的观点、健康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和一颗仁爱之心,让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和感召始终去照亮我们有幸遇到的每一个同事和学生。

猜你喜欢

电解质突发事件同学
固态锂离子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Sn掺杂石榴石型Li7La3Zr2O12固态电解质的制备
判断强弱电解质的四种经典模式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血必净注射液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