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梅:用好大数据 为疫情防控赢得时间
2021-01-30文
文
刘冬梅,是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也是交通大数据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她坚持扎根科研一线15年,在行业应急服务事项中,关键时刻带头上、敢担当。面对疫情,她是一面旗帜,主动迎战,仅用3天时间,带领交通大数据团队在“出行云”的基础上,开发出道路客运乘客信息登记系统,为防控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2020年9月,在全国妇联对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优秀女性表彰时,刘冬梅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能不能利用技术手段掌握湖北省武汉市人口流动情况?”
2020年1月20日,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刘冬梅的第一反应是:能不能利用技术手段掌握湖北省武汉市人口流动情况?
多年的积淀,让刘冬梅敏锐地意识到,大数据在研判人员流动情况、加强防控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早在3年前,刘冬梅就已着手研究海量出行数据背后的秘密,主持国家重点课题,建立起出行链分析技术、大数据下公交线网优化支持等决策技术体系,系列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出行云”的基础上,刘冬梅带领团队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发了道路客运乘客信息登记系统,为疫情防控赢得时间。
疫情当前,分秒必争。作为一名交通运输科研工作者,刘冬梅一直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技术研发。她带领的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交通大数据团队在第一时间展开数据分析、研判态势、编制报告,探索更合理、更多维度的出行指标,响应多省交通运输厅的疫情防控需求……通过大数据驱动公共出行精准防疫,为疫情防控工作赢得宝贵时间。
“面对疫情,我们要主动创造价值”
“面对疫情,我们要主动创造价值。”多方请示后,刘冬梅迅速与联通大数据有限公司、“出行365”(中国公路客票网)一起,组建人口流动分析团队、道路客运分析团队。2020年1月21日凌晨2时,大部分数据被整理出来;晨光熹微,关于武汉人口流动的分析报告基本完成,并快速提交审核。
“从这些数据就能看出,形势很严峻。”刘冬梅回忆说,第一本报告发出后,收到很多更细致的需求,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随后5天里,她和团队每天都要根据情况变化形成全国人口流动分析报告,协助各级部门了解春运疫情相关情况,“连续高强度的工作,我和团队同事过了一个别样的春节。”
全国一盘棋,防疫部署每日变化,等待团队的亦是新问题、新挑战。
2020年1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明确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这意味着我们前期所做的春运客流预测分析报告要重新调整。”刘冬梅说。“春运开始前,团队参与编制了《2020年春运客流预测分析报告》。如今,在疫情防控部署、复工调整、公众心态等因素的影响下,春运客流发生了新的变化。“这项工作超越了交通预测本身,是一项疫情状况下社会、经济、心理相关的综合交通分析工作。往年的数据参考价值不高了,任务十分艰巨。”刘冬梅团队直面困难,分析返程客流特点、热门线路等趋势,为疫情防控和春运组织工作提供了重要帮助。
“防控疫情,既要出力也要动脑”
如何在做好城市交通研究的同时,提高行业数据采集能力,促进数据共享开放?凭着“走在前沿、干在实处”的精神,刘冬梅团队建立的全国首个综合交通出行数据开放平台——“出行云”在2016年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正式上线。
多年磨砺,平台逐步实现知识和技术的升级换代,从传统的概念分析方法到现在的海量数据驱动方法,从零散的沉睡数据到共享开放的数据平台,再到面向个体的运游融合平台、MaaS出行链支撑平台……团队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具备基础平台能力、算法能力、行业应用能力的交通大数据平台逐步建立,更在4年后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有力作用。
“防控疫情,既要出力也要动脑,大数据跑得快、跑得远,甚至有时还能跑到事情发展的前面。”刘冬梅说。2020年1月30日晚,她接到通知,尝试利用“出行云”协助查找患者同乘人员。傍晚,第一批查询结果出来了:同乘关联近1000人。
“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能匹配到这么多人,说明我们可以为阻击疫情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客运出行风险链的确存在。”说到这里,刘冬梅眉头紧皱。也是从那天开始,她决定将这项工作持续做下去,直到疫情结束,“希望确诊患者同乘人数越来越少。”
在紧张有序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刘冬梅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交通数据需要精确追踪到个人,确保信息填报准确无误。2020年2月2日,各地复工返岗模式逐渐开启,乘客身份信息采集工作也在陆续进行。当天,刘冬梅团队在公路院的支持下,开发了道路客运乘客信息登记系统。该系统将驾驶员与乘客关联,由驾驶员填入基础信息,尽可能减少乘客重复填报,并保证与票务站务系统信息一致。
个人事迹
刘冬梅是一位坚守初心、兢兢业业、勇于创新、硕果累累的优秀科研工作者。
她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海量个体出行数据驱动的城市综合客运协同服务评估:技术与应用”、部科技项目“基于云平台的开放式公共出行信息服务研究与示范”,参加了国家发改委“综合交通出行及旅游服务应用示范工程”等国家部委重点项目近10项,形成了城市公交智能化设计与决策支持成套技术、基于个体出行链的综合交通服务评价成套技术、综合交通出行大数据开放云平台成套技术等系列成果,为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了较大贡献。
她坚持扎根科研一线,走遍30多个省(区、市),参加了上百个项目,起草了多篇智能公交系统发展情况内参,主编了9项公交行业智能化系列标准;她秉承创新精神,支撑交通运输部推出了全国首个“综合交通出行大数据开放云平台”,探索了政企合作模式,系列成果应用于20多个省市;她在行业应急服务事项中,关键时刻带头上、敢担当、打得赢,她牵头的团队承担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委托的“春运服务大调查与大数据分析”工作,连续3年受到表扬,展示了团队创新务实的精神风貌和顽强拼搏的工作作风。
“这个系统很好用,操作合理又免费,减少了我们很多登记工作量!”登记系统上线运营以来,得到多地行业管理部门和运输企业的广泛支持,还收到要扩展到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等领域的需求反馈。这些话语让刘冬梅团队感到欣慰,“说明我们的研究在交通战‘疫’中有用且好用”。
好消息鼓舞士气,更让刘冬梅看到,正是交通运输部公路院多年来在大数据领域的储备,才为疫情期间团队快速响应奠定基础。“没有‘出行云’政企合作机制、没有对客运生产的深刻理解、没有海量出行数据分析技术的储备,不可能这么短时间内能完成这么重的研发任务。”刘冬梅说。
“勇敢和温暖必将驱散冬日寒冷,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春的脚步。”在防控疫情的道路上,刘冬梅团队以越战越勇的姿态,坚定以科技解决行业实际问题,为行业提供决策参考,刘冬梅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虽不能都前往一线参与救治患者,但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实事,这是科 研人员‘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体现。”
埋头科研,破壁数据,刘冬梅被称为“行走的智囊”。
埋头科研,她是智能交通领域的探路者;搭建大数据平台,她是海量出行数据的解码人。
交通大数据创新团队成员赵琳说:“冬梅姐对我们不光是在科研方法上的指导,更多的是用自己的努力感染、带动大家。”疫情防控期间,道路客运、客流分析报告至关重要。那天,赵琳完成初稿并发送给刘冬梅时已是深夜。第二天醒来打开微信,刘冬梅的反馈信息第一个跳了出来,时间显示为凌晨4时。“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奔跑,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赵琳笑着说。
作为团队带头人,刘冬梅指挥靠前,却不止做指挥官,她一直秉持着躬身入局,时刻保持着自己能干的实力,关键时刻带头上。
与记者交谈时,刘冬梅说:“部门管理的是项目,是技术积累,不是管理人,要靠做事情把团队带起来。”也正是在她的影响下,交通大数据创新团队把科研当作事业,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团队文化,赢在执行,胜靠团队,依靠内驱力,不断拓展科研边界。
刘冬梅所获荣誉与科技奖项一览
荣誉称号
◇ 2020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 2019年荣获“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称号;
◇ 2014年荣获交通运输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 2014年荣获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圆明园学者”称号。
所获奖项
◇ 2019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地面公交时空路权融合设置与网联调度关键技术及装备;
◇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协同设计与智能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
◇ 2018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GB/T 31455.1-2015 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等7项标准;
◇ 2018年“数字中国”年度最佳实践奖,综合交通出行大数据开放云平台;
◇ 2017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协同控制与智能服务技术及应用;
◇ 2015年中国“互联网+”行动百家实践奖,综合交通出行大数据开放云平台;
◇ 2012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面向城市公交行业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数据采集与应用研究;
◇ 2008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智能交通体系研究与应用;
◇ 2006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及支持系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