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之爱 静待花开
2021-01-30广州市花都区雅瑶小学袁丽容
文/ 广州市花都区雅瑶小学 袁丽容
任教三年级的黄老师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虽不是班主任,但对班级事务的热情胜似班主任,对每个学生都很热心,包括对刚转学过来而心智发育不全的小明(化名)。一段时间后,小明的行为令黄老师受不了:他经常走近黄老师,不征求老师同意就走到办公室,在上课时自行走上讲台与黄老师搭话等等。次数多了,黄老师认为他干扰了自己上课和办公,扰乱了课堂纪律等等,渐渐地产生了厌恶感。小明在走廊追着黄老师问:“为什么不理我?”黄老师无可奈何。过了一段时间,类似的情景转移到班主任何老师身上,基本情况跟黄老师遭遇的几乎一模一样。
作为年级级长,我接到黄老师和何老师的反映,觉得事态不妙,我找准机会去他家开的修理店走访。在与小明家人谈话得知,小明小时候因为患脑膜炎而留下了后遗症,造成心理发育、智力发育、运动发育等都产生了障碍,严重落后于同龄人,家长已不期望他能学到什么东西,只希望他愉快度过学生时代。这个学生还算比较乐观,但同学都不愿意跟他交往,因而非常缺乏基本的社交,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反应和评价。我深感同情之余,觉得不能以正常的学生来要求他,有必要协助班主任对他进行调适。
一、给他以被关心的感受
我与小明的老师进行了沟通,得知平时班里的同学都用异样的眼神看小明同学,当面不愿意跟他说话,背后又议论纷纷。小明非常需要老师能关心关注自己,现在有老师关心自己,愿意跟自己说话,他便抓住一切机会,争取与老师说话的机会,有一种寻找存在感的心理需求。作为老师应接纳他、宽容他,让他在班里感觉到温暖、不被遗弃。于是,任教的老师改变了策略,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小明也乐意接受。有时我有零食,就给他一点,他高兴得不得了。
班主任以《友善在我心》为题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同伴之间相处要互相包容、和谐相处、接纳他人。班里的同学们虽然不能马上改变对他的看法,但渐渐地也不会说他什么、嫌弃什么了。
二、给他表现的机会
孤独的人其实是需要有恰当的机会表现的,以满足存在感、认同感,消除心理焦虑。
在学校的升旗仪式上,老师事先让他准备唱一首歌,他选了《扁担歌》,主持人特意引导大家鼓掌给予鼓励。在全校师生面前唱歌给了他发挥自信的机会,给了他快乐感、满足感。
三、接纳他渴望的招手
歌德说: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缺少同伴的学生,总希望有人理睬自己。
在校园里,小明远远地看见我,目光就随着我移动,我感觉到他渴望得到反馈。他远远地就向我挥手,我也还以挥手,他就很高兴。有时碰见他,我也主动向他挥手。这些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动作,反映了小明非常需要老师的注意,这不正像是一个小娃娃盼望着妈妈给予关注吗?满足他、回应他,不需要任何成本,他则报以信任,比千言万语得到的效果还要有价值。
四、给他聊天的机会
一个过着集体生活的学生,周围同学待他却如同陌生人,受到冷落,莫大的孤独感深深地埋在心里。
小明同学受到冷落时,需要有人跟他说话,他因为信任而找到老师。此时如果老师往外推,久而久之,他的心里承受着寂寞与孤独,心情自然郁闷,导致与老师吵嚷作对,师生失和由此而生。他的需求很简单,满足他说话的需求就是对他最好的帮扶。
我在大课间时碰到他,就会随便聊上一两句话。他上楼梯回班,经常有意在我办公室附近逗留,期待能跟我见上一面,说说话,便心情舒畅。我巡查午餐,主动问他够不够吃,好不好吃,他回答得干脆利落。
老师在对待孩子时的态度、观念、行为、肢体语言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持久性的影响。这种润物无声的关心关爱,让他觉得彼此有共同话题,信任对方。经过一学年持续的帮扶,师生之间平静和谐地相处了下去,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得以持续,小明的孤独感慢慢得到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