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语境下苏州水乡民间传统舞蹈的价值分析
——以“打连厢、荡湖船”为例

2021-01-30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王懿

商展经济 2021年21期
关键词:水乡非遗苏州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王懿

1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世代相传并在适应周围环境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得到再创造的文化遗产,具有为相关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1]。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有效地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责任感。“打连厢、荡湖船”作为苏州水乡地区民间传统舞蹈,2013年正式被纳入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打连厢、荡湖船”的文化渊源与艺术形式

打连厢和荡湖船这两种民间舞蹈流传地区很广,中国各地均有传播,并且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苏州地区,它们不但承载了苏州民俗文化的发展,还是苏州水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打连厢的文化渊源与艺术形式

“打连厢”是我国民间舞蹈的一种,也叫“霸王鞭”“金钱棍”,曲艺曲种,流行于全国各地,历史悠久[2]。

2.1.1 打连厢的文化渊源

学者黄权生通过田野调查及文献调查等方法,发现各地与打连厢艺同名异的民间舞蹈名称共有上百种,如连相、连厢、连响、莲湘、花棍儿、金钱棍、霸王鞭……这些名称前一般多冠以“唱”“打”“舞”等动作[3]。诸多名称中,“打连厢”是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相传武王伐纣时,黄飞虎就曾化装为打连厢的艺人混出关去,最终起兵造反,推翻了殷纣。除了“打连厢”之外,还有两种叫法用得最多,那就是霸王鞭和打莲湘。霸王鞭的渊源据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西楚霸王项羽,当年项羽攻城略地,胜利之时,兴而挥舞马鞭高歌竞舞,亦命士卒们折木为鞭群而舞之,群情激昂,如此场面吸引和感染了当地百姓,百姓们纷纷效仿。于是这种欢庆胜利的即兴舞蹈形式,就由军营传播到民间,逐渐演变为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节目。而把“打连厢”叫做“打莲湘”则在江浙一带最为普遍,这可能是江南多雨多水,水中之莲甚多,“莲湘”二字不仅字形优美,而且契合了烟雨江南的意境之美,“莲湘”与“连厢”同音,时日一久便约定俗成承袭下来。

苏州水乡地区“打连厢”究竟源于何时何地,未见苏州有关史料记载。据民间说法,“打连厢”并非吴地的土特产,而是由苏州历史上的名贤——伍子胥在无意中引进的楚国民俗。武艺高强的伍子胥从舞枪弄棒中获得灵感,就此创作了“打连厢”。当伍子胥被楚王迫害流落到吴国后,多才多艺的伍子胥卖艺时“双管齐下”,不但能吹箫,还能“打连厢”。从此,“打连厢”流传到苏州地区。

2.1.2 打连厢的艺术形式

打连厢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艺术。演员所用之棍用竹子或细木制成,长二尺许,其中四至六处挖有空档,每档中串以铜钱,分上下两面,表演时,上下左右舞动,并敲击身体四肢、肩、背各部,变换快慢节奏,发出清脆的响声,演者边舞边唱,其歌曲多为各地民间小调。整个表演可听可赏,动作活泼,被称为“民间舞的瑰宝”。苏州地区打连厢的演员所用连厢一般由一米长、拇指粗的细竹筒做成,两端镂有三个圆孔,每个圆孔中串以铜钱,竹筒涂以彩漆,两端饰花穗彩绸。表演时,上上下下忽左忽右前后舞动,并敲击身体各个部位,清铃铃嚓郎朗,响声清脆悦耳。演者边舞边唱,舞时可由数人、数十人乃至上百人参加,人数不拘。

2.2 荡湖船的文化渊源与艺术形式

“荡湖船”是一种民俗舞蹈,又名“采莲船”,北方称“跑旱船”,是春节、元宵节等喜庆节日期间表演的歌舞节目[4],其流传地区极广,在江南水乡地区尤为盛行。

2.2.1 荡湖船的文化渊源

关于荡湖船的起源,民间传说很多。一说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之功。大禹战胜洪水后,船筏搁浅在陆地上,孩子们推来推去玩耍,后来人们将此作为一种表演形式,遂形成舞蹈[5]。也有一种传说是受了采莲劳作的启发,人们用竹篾和纸扎成采莲船的模样,用绳子把纸船负在双肩上,模仿采莲时的情景,把水上的劳动情景搬到岸上来表演,逐渐演变成“荡湖船”舞[6]。还有一种说法是与端午节祭祀有关。端午节之时,人们在江中赛龙舟祭祀屈原,据《湖广志》记载,当时的云梦县因河水太浅不能赛龙舟,于是人们便用竹和纸扎成龙舟形,并鸣锣击鼓游行于市,这种祭祀活动慢慢流传下来,便形成了荡湖船。不论起源如何,唐代时荡湖船舞蹈已经在不少地区开始流行。到了明代,荡湖船的道具——船体学习南京秦淮画舫,被装饰得色彩艳丽、富丽堂皇。清代,荡湖船的表演更加成熟,表演时的舞步、演唱的歌曲、所用的船体和穿戴的服饰基本定型,并结合地区特色形成了各种流派。

在苏州水乡,逢年过节或举行庙会时,荡湖船是乡亲们喜欢的庆祝活动之一。苏州荡湖船的由来,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传说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后,不愿继续为官,就带了西施隐居在苏州吴县蠡口、黄桥一带。隐居时,他俩常常和百姓们一起养鱼、捕鱼。所以在他俩死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们,逢年过节表演“荡湖船”,就像当年范蠡和西施摇着舢板在太湖里荡漾一样。

2.2.2 荡湖船的艺术形式

荡湖船是最具水乡地方风情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船以竹子为骨架,白布围船帮,装饰红绸、纸花、彩灯、明镜等饰物,船顶用红绿绸打成花结,绸带下系船首船尾,船形小巧玲珑,如花似锦。荡湖船演员一般是扮成一对渔家父女,渔姑称“旦”,渔翁为“丑”,渔姑在船中,渔翁在船外撑篙或划桨,展示水中行船或捕鱼的生动画面。因船制作不同,表演人数也可一船二、三人或多人。表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模拟水上划船或捕鱼等动作,动作可以尽情发挥,始终呈现船的晃动感。表演时使用的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钹等打击乐器,有的地区还加上一至两支唢呐伴奏,营造热烈的气氛。在乐器声中,渔翁和渔姑边唱边舞,一问一答,一唱一和,诙谐幽默,充分体现驾彩舟、庆丰收的喜悦,偶尔插科打诨,做一些夸张滑稽的动作,博观众一笑。

苏州荡湖船表演形式多样,比如有一种是船首为一划桨的女性,往往为青年男子所扮,船尾由两位青年男子扭绷摇橹,红绿绸带作绷绳,中舱还有两位青年男性,表演摇船、行舟、捕鱼以及水乡人家婚嫁喜庆的各种舞蹈动作,还有一位青年男性在荡湖船前头打诨逗趣,倒退着引路,有时还唱情歌,挑逗划浆的“姑娘”;比如还有一种类似北方的“跑旱船”,往往是一男一女两人表演,男的帅气,女的秀气。两人模拟撑船、摇橹和划桨等船上动作,并以身体代船摇晃。两人边舞边对歌,歌词内容以爱情、农事、乡土风俗为主。整个表演风趣生动,格调欢乐、热烈。

3 苏州打连厢、荡湖船的核心价值分析

苏州地区的打连厢、荡湖船民间传统舞蹈作为一种与民俗文化并生的民间艺术,它们见证了苏州地区人们生活理念的变化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3.1 文化价值

打连厢、荡湖船作为一种与民俗文化并生的民间艺术,它们的文化价值决定了它们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被传承至今,而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民俗活动的变化而消亡。打连厢、荡湖船的文化价值,更多的来源于历史文化考究价值。它们承载着五千年华夏文明赋予苏州水乡地区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蕴藏着祖先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先贤的敬重。打连厢、荡湖船均为苏州水乡地区一种民间舞蹈艺术,主要是在逢年过节或者庆祝活动时进行。

在苏州水乡地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南北文化的交流,以及水乡特色的融合,打连厢发展成为一种乡村节庆时节上演的歌舞节目,人们自娱自乐,表演时载歌载舞,活泼多样,场面热闹欢腾,氛围和谐。表演的形式最早主要是男子参与,作为庆祝丰收和新年庙会场合上的一种表演,跳出恢弘气势,现主要是女子参与,跳出水乡的柔美气质。

苏州水乡地区的荡湖船表演形式受江南习俗的影响,扮渔姑者称“旦”,扮渔翁者为“丑”。表演时人数可一船二人、四人、六人不等。旦丑关系因地而异,有些地方是“父女关系”,有些地方是“夫妻关系”,也有“兄妹关系”的,其服饰、化妆均按人物关系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船的制作也需要一定的专业性知识和技巧,绝非一般人所能为,造型、裱糊、剪纸和绘画都要精心设计。就表演来看,这项民间舞蹈生活性极强,一系列水上动作,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3.2 艺术价值

打连厢、荡湖船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和沉淀,保存了民族艺术精神的精髓,这是其艺术价值的核心所在,是民族艺术审美心理的凝聚和创造力的滥觞。

温婉的苏州水乡女子,拿起五彩连厢,在古戏台上跟着节奏舞动起来。打连厢还有文武之别,文者,柔美灵巧的连厢段式不断,表演时载歌载舞、节奏轻快;武者,增加了体操、武术、戏曲程式等元素,表演更加活跃,节奏流畅。连厢表演可由两人表演,也可多人集体表演,表演时演员们随着音乐变换队形,连厢随着舞步和音乐节奏发出响声,热闹而欢快,深受群众喜爱。

苏州荡湖船的主要道具“船”是由民间艺人用竹篾扎成船形,有的“船”形似鲤鱼,有的“船”形似龙形、凤形或元宝形等。荡湖船表演最大的特色是“荡”,在表演中能荡出情趣,荡出妙处。每只船渔公、渔姑身段动作齐整、夸张,唱和流畅。表演者的一举一动始终呈现船在水上的晃动感,演唱常用“八段锦”“打菜苔”“杨柳青”等民间小调,表演风趣,群众喜闻乐见。

3.3 社会实用价值

在人类社会发展变迁中,打连厢、荡湖船作为各地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社会关系、维系社会稳定等方面[7]。

打连厢一直是苏州地区节日里一项不可或缺的习俗。江南水乡柔顺温婉,连厢融合了这样的气质,整个舞蹈,柔美轻快极具观赏性。表演时,表演者身穿水乡妇女服饰,和着节奏边打边舞,时而敲击自身的四肢和肩、腰、背、臀部,时而向地面敲打,伴着曲调,趣味十足,给平日宁静的水乡增添了一份喜庆与热闹。过去,老百姓在农闲时都会自发聚集起来打连厢,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形式。如今,打连厢当然不再局限于农闲里的一种活动,以打连厢来锻炼身体更成了一种时尚。

荡湖船是苏州地区大型喜庆、节庆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传统舞蹈。独特的水乡人文环境和丰厚的文化蕴积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荡湖船民俗。荡湖船表演时船中渔姑、船夫舞动花船,随着音乐,模拟水上驾舟的技巧动作,灵活发挥。同时,辅以问答形式的对唱。荡湖船反映了明清以来百年历史过程中,苏州水乡地区不同阶段人民群众的社会世相和风土人情。其唱词内容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被创新、改造。抗日战争时期,唱词内容是控诉日寇暴行,解放战争期间唱词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疾苦[8]。解放后,“荡湖船”从卖艺变为自娱自乐,有时也成为一种宣传工具,唱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语言诙谐幽默,趣味性浓且通俗易懂,形式活泼多样,表演上也融入了许多新的技巧。如今的荡湖船反映了喜气盈门、国泰民安的景象,同时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其艺术性、观赏性集于一身,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历经历史洗礼和艺术蜕变流传至今的苏州水乡地区的打连厢、荡湖船民间传统舞蹈,它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定蕴含着深广隽永的历史文化信息,尊敬历史,挖据和梳理出打连厢、荡湖船民间传统舞蹈核心价值是保护、传承和推动其创新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和传承好人类文化遗产成为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水乡非遗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唱不尽水乡幸福多
梦里水乡画里藏
水乡哪里美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